APP下载

网络与我

2009-08-27钟道新

现代计算机 2009年5期
关键词:四通因特网机器

钟道新

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父亲领着我和姐姐,去看他负责研制的计算机一家父创建了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并且在那里一直供职到去世。那是一台有好几间屋子那么大的庞大机器,因为它很怕灰尘,所以进去的时候,还要换上拖鞋。输入一连串复杂的指令之后,计算机居然算出了sin15的值。这让上高中的姐姐高兴不已。

父亲指着计算机对我们说:“它将改变世界。”父亲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曾经与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共事。所以“计算即世界”的思想,渗透于他的一切。

但在六十年代的中国,改变中国的是革命。革命让我中断了学业,去了工厂,最后让我成了名作家一一这其实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在我做了专业作家之后,有责任也有义务给文学青年传播科学文化技术知识。每逢此时,我总会灌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类的理论,而且还经常乐此不疲地讲解相关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既然我当时成为了一名作家,写字就是第一工作。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写第一部长篇的时候,抄稿子成了一项标准的苦差:二十几万字的小说,不说写,就是抄,也要二十天。

当时我就想起了计算机。我曾经见到在科技界工作的哥哥,用一台计算机写作,羡慕不已。但一问价格,就知道不是我辈能够问津的。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四通出了打字机。我立刻买了一台。这种机器当时的价格是一万三千元。而我彼时的工资,不过几十元。有了这台机器,我高兴不已,到处向人推荐。记得我还跟路遥说过:我见到他《平凡的世界》的手稿,摞起来几乎和他一样高。都是同行,自然知道其中甘苦。

渐渐地,我对这台打字机不满意起来:它太慢,而且不能够搜索。于是有了一台PC机。再以后,就是康柏386。然后是IBM。——用我太太的话说:“你鱼没有钓着,饭量却见长。”说也是,机器越来越高级,创作量却不见长。看来工具毕竟是工具,总要被大脑输出速度所限制。

九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在清华大学见到了因特网的一个出口,并且用它和一位在美国的朋友联系了一下。据说当时因特网在中国,一共只有两三个出口。朋友给我讲阿帕网是如何建立的,又是如何发展成因特网的。并且说了跟父亲差不多的话:“它将改变吐界!”

他的话,我并不十分相信:改变中国,不是一件容易事。以毛主席之伟大,自己评价自己,也不过说:“我改变了北京附近的几个地方。”但改革开放,焕发了极大的生产力。没几年,互联网就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以至于成了一种时尚。

哥哥见到我不断地更新电脑时,曾经说:“你要这么好的机器干什么用?”——科学工作者,有一种固有的傲慢,总认为他的领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了保卫神圣,他们创造了一套术语,使得外人无法介入。《圣经》之所以用拉丁文来写,恐怕就是这个道理。此时我无言以对,只好说:“我喜欢。喜欢就是硬道理。”

但加入互联网之后,我的机器总算发生了作用;有一台好机器,就像开着一辆法拉利奔驰在公路上——这个比喻,并不十分恰当。网络对我来说,不过是个概念。实际上,我觉得它像动荡的海、无垠的宇宙。渐渐地,我感觉到带宽的限制。于是,在我的住宅区里,我第一个装上了宽带。带宽就是力量。

到了现在,我才明白盖茨所说:“计算机是什么?不过是互联网上的一个小零件而已。”确实,如果没有互联网,再好的计算机,也不过是一台类似于四通打字机一样的东西。人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像四通公司一样,很快就从计算机领域中被淘汰,这是当前信息时代永恒不变的定律。

猜你喜欢

四通因特网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见证“四通落幕,华为起飞”
上网
揭开“接入因特网”的神秘面纱
神奇的独眼机器
NASA成功测试首套太空因特网
收购脑白金 后四通时代让IT走开?
我国因特网缺什么
段永基:四通不走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