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人比黄花瘦”

2009-08-25吴学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音律中古易安

吴学伟

李易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人比黄花瘦”这句,历代评家多有叹赏,基本上都对句中“瘦”字称妙。明·王世贞的意见可为代表:“词内‘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俱妙。”(《翕州山人词评》)但叹赏虽多,作进一步分析者几乎没有。近代的评家论述的多了一点,但又多是就词论词,从词作的创造性、映衬手法和音律上做文章。笔者则认为这一“瘦”字体现着一种既是时代的,又是独特的一种审美情趣。

这一审美情趣的形成有它独特的历史渊源。如果说“盛唐气象”是“建安风骨”历经思想、艺术积累,提高之后的表现(林庚《唐诗综论》),那么宋代审美情趣也可看作中古审美情趣的螺旋式上升。

王钟陵以为中古“秀”的审美情趣,或“隐秀”的审美理想中的“秀”不仅是对于外物的刻画,而且也是对作者的内在情思的抒写,“秀”常常体现为能够振起下文中的“篇中之独拔者”。(《文心雕龙·隐秀》)用这一段话解释本文主论的“瘦”字也极为恰切。之所以出现这种审美情趣的相似,是因为两个时代的社会环境有其共同之处。

中古自汉桓、灵之季,经魏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局动荡,朝代更迭频繁,经历过“独尊儒术”的人们满怀建功立业之心,却又深感力不从心,虽“壮心不已”,但“烈士暮年”,惊心于迁谪之悲。而宋代只是五代之后一个较为统一的朝代,有着“先天不足”——辽和西夏窥视北方;且“后天发育不良”——建文官制度,还时有反叛、起义,所谓“内忧外患”。作为文官制度的受益者的士人满怀报国之情,却因太宗以后皇帝多不主战,或苟安于现状,终无所施而置身于两难之境。

在相似的社会环境下,文人们选择了相似的解脱方式。中古士人以玄学来消解迁谪之悲,宋人则以佛老,以儒、道、禅合一的理学来解脱两难之境。“要生活下去,毕念念于生而勿念念于死,毕接受当下现实的事物,且同时怀抱遥远完善的希望。”美国现代哲学家桑提亚那的这段话恰可以说明这两个时代文人的思路历程。这个原因似乎可以解释中古诗歌创作的顶峰——陶渊明的诗——何以在宋代大受青睐。他那种“淡”与“不淡”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切合了宋人的矛盾心理。

这“瘦”字又是李易安独特的审美情趣的体现。

首先,易安作为一位中国的传统文人,对于起自庄子、屈原,经陶潜、李白演绎的孤标傲世、坚贞高洁极为欣赏,这点可以说明她自比“黄花”的用意。俞平伯责其“黄花又瘦在何处?花欤?叶欤?其摇摇之梗欤?”恰可以表明“黄花”不能坐实,偏重神韵。想“帘卷西风”之下,有人伶仃独立与晏几道之“落花人独立”、苏轼“遗世而独立”同推出衣袂翩翩的孤独、寂寥的审美形象,“瘦”是深化了这一审美形象所体现的孤独、寂寥的情感。如果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是两个形象的并列映衬,“人比黄花瘦”则是人与花形象的同质叠加。

其次,易安此句中充满着一位封建社会女子的自怜自爱。封建社会中,婚姻几乎是女子唯一的幸福源泉。比之众多的弃妇、怨妇,李清照是幸运的。与其夫赵明诚共治金石,相谐相爱。唯其恩爱,更不忍别,既别,相思之苦更甚,以致“人比黄花瘦”,憔悴无依状尽显。清·王闿运说:“此语若非出自女子自写照,则无意致。”(《湘绮楼词选》)今人胡云翼认为“她在这里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为过去封建士大夫所欣赏的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宋词选》),二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另外,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易安还颇为注重音律。她曾著《词论》,认为欧阳修、晏几道、苏轼词“皆是长短不葺之诗耳”,责其不含音律,只关平仄,不宜演唱。所以有论者认为“帘卷西风”之“风”为“音之最阔者”,而“瘦”为“音之最细者”,二者巧妙搭配而成回环跌宕之致,也不无道理。

总之,这一“瘦”字体现着易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宋人的审美情趣。虽然,这次第,怎一个“瘦”字了得?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音律中古易安
李清照与赵明诚
“中古”生意“最好的时代”?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加班摔倒引发脑出血算工伤吗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炎词学思想研究述评
患职业病的退休老职工生病怎么办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
《诗经·大车》正音与谈部中古分化探
上古、中古与三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