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熟悉场景中的陌生体验(下)

2009-08-21赵桂霞

中小学管理 2009年8期
关键词:巴斯作业情境

赵桂霞

(接第七期)

科学课的分层教学——为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科学课就是培育科学精神的课。”巴斯盖特学校的科学课程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基础、中一、中二、高一、高二。学校认为,科学课应重视学生的观察过程,不是简单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在观察中得出结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八年级的科学课程,分别在两个实验室上。两个实验室中间的房子是仪器室。从一个实验室经过仪器室,就可以到另一个实验室。在第一个实验室,学生们正在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将西红柿种子和另一种植物的种子混合在一起,观察其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写下观察记录,再进行讨论。而在另一个同年级的实验室里,却在做着完全不同的电学实验。教师把实验要求打在屏幕上,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到实验台操作,然后写下记录。这个班的学习氛围也大不一样,或者两两讨论,或者自己独立思考,填写实验报告。同一年级的学生做两个完全不同的实验(相当于我们的化学和物理),着实让我大开眼界。

“分层上课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中来。”因为学生差异大,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实验内容,以便让学生都参与到过程中来。我们也曾进行过分层教学的探索,但那是基于追求一种结果。尽管关注结果的同时不可能回避过程,但我们的目标指向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是啊,如果学生连过程都参与不了,那还有什么结果可言呢?

原创的戏剧课——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戏剧教室非常宽敞,11个女生、7个男生坐在凳子上围成了一个圆,教师也坐在这个圆圈上,这样,教师讲话就能面对所有的学生,同时,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也都能面对所有人。

课程首先从教师讲故事开始。故事的内容大致是,有一个14岁的黑人小孩,路遇一个白人小孩。黑人小孩朝白人小孩看了一眼,并吹了一声口哨。几个白人就合伙打了黑人小孩,直至杀害了他。讲到这里,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反映出什么问题?

每个学生都陷入了沉思。其实,沉思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就开始了,这从学生听故事的神情就看得出来。

这个思考过程是独立进行的。尽管学生的座位挨得很近,但没有议论。课堂必须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能屏息思考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学生们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各自形成了独立的意见。

有几个学生回答了教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内容基本相近:黑人受歧视,呼唤民族平等。

教师的故事继续进行:事件发生以后,社会高度关注,尤其受到关注民族平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其中一个杂志社派出一个编辑前往受害者家中和监狱,采访受害者家属和谋杀者。

讲到这里,教师不讲了,她希望学生们能表演接下来的故事。

于是,学生们三五人一组,开始做准备。他们各自选择好担当的角色:编辑,受害者家属,还是罪犯1、罪犯2……讨论表演台词。没有道具,他们自己创造。凳子成了向罪犯抗议的工具,手握成拳头状成了采访的话筒,笔和纸是现成的采访记录专用工具。

每个学生都在根据各自担当的角色,设计最能打动别人的台词。学生不一定非要模仿当事人真实的话语,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情境中思考问题、表现自己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创造。

小组准备了大约10分钟,教师让几个小组进行了展示,并不断地对学生的大胆表现予以肯定。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创造、表演。课堂上没有对错,每个人都可以大胆创新,越异于别人的,越能得到教师的鼓励。这节课使我想起在巴斯盖特学校孔子教室的庆典仪式上,学生们表演了一个戏剧节目,当时我还惊叹于学生精湛的演技和不俗的创意,原来他们是训练有素啊!亲眼目睹苏格兰学校的戏剧课,我们才意识到戏剧课的真正价值。

文学课上的情境创设——体味自主学习的精髓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都把创设问题情境作为一个教学环节,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新课学习。而在巴斯盖特,我发现了创设情境的另一种功能。

这是一节高中英语课。教室里有16个学生,仍是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这天,他们要学习苏格兰著名诗人Robert BurnS的—首诗。就在1月30日,巴斯盖特学校在会议厅刚举行过隆重的纪念仪式,纪念这位著名的诗人。因此,这天(2月2日)学习这首诗,学生们特别投入。教师先让学生们通读了_一遍,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问题一一讲解,而是打开幻灯片,展示了早已准备好的资料。一张张图片在幻灯上闪出,每闪出一张,教师就讲述图片里的故事。从表面上看,每个图片的故事似乎都与诗作内容不相干,但随着十几张图片一一讲解完毕,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一组图片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学生们透过这一张张图片,就走进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有了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的铺垫,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果然,教师再安排读课文时,学生的问题明显减少了a

新课程实施以后,自主学习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本质?苏格兰英语教师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张弛有度的课堂规范——行为自由但追求思维集中

在巴斯盖特学校,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首先是警告,然后将其调换座位,如果这些措施都不奏效,那么就将“请”学生到教室外冷静几分钟。但教师无权自己决定是否将某个学生“请”出去。当学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或者严重干扰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时,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会让本班学生通知教务室,教务室出一个回执,然后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请”学生出去。看来,中外教育有类似的问题,但操作方法和“请”出去的理由却有很大区别。

在我们的学校里,学生大都因为没完成作业、作业忘带等原因而被教师请出教室。而在巴斯盖特学校,学生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是不能作为被请出教室的理由的。他们认为,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忽视这种客观存在,一厢情愿地按照教师的想法去要求学生是不合理的;学生不能完成作业,教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在巴斯盖特学校,没有抄写几遍、背诵课文这样的作业,大都是设计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情境中,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完成作业。如果学生不喜欢做,那么说明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够吸引学生。因此,教师都想方设法精心设计作业。如果学生经常完不成作业,那么教师不仅不会将其请出去,而且学校还会为其配备专门的辅导教师。在课堂上,辅导教师专门帮助这个学生学习,以使他尽快提升学业成绩。

课堂规范是为了维护课堂秩序,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巴斯盖特学校特别“规范”了对他人和整个课堂秩序造成干扰的行为,而对于学生个人的行动自由则限制很少。学生坐姿如何、怎样听讲,每个人都可以与众不同。因为他没有影响他人,所以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

对比两国的课堂规范,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巴斯盖特学校不太限制个人在课堂上的行动自由,而我们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则相对较多,比如:听讲时两手置于桌上,回答问题举手,问老师问题要起立等等。这里面有两国文化的差异等深层次原因。其实,规范无所谓对与错、好与坏,关键是要适应课堂的需求。在大力推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改革、注重课堂内涵发展的今天,我们那些对个人约束和限制过多的内容,尤其是为了获得表面一致效果的规范,是不是也到了该改革的时候了?

(全文完)

猜你喜欢

巴斯作业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