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钟大吕之声

2009-08-21梅汝莉

中小学管理 2009年8期
关键词:陶行知孔子

梅汝莉

[摘要]提倡教育家办学的根本意义,是要求教育回归本质,按教育规律办学。提倡教育家办学的着眼点,不是要中国出现多少个教育家,更多的是鼓励教育工作者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从人的基本属性出发,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历史上经典教育家办学的实践与思想,与我们今天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为推进教育家办学,我们决意从了解和学习历史上的经典教育家入手。

[关键词]温总理讲话;教育家办学;教育规律;孔子;陶行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8-0012-03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教育家办学,这是我国中央政府就教育改革发出的黄钟大吕之声,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笔者以为,温总理提倡教育家办学的现实意义,是要消除与改变现实中存在的非教育家办学、不按教育规律办学的现象。其根本意义是要求教育本质,按教育规律办学。一言以蔽之,为的是痛矫时弊、正本清源、开拓创新,保证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推进教育家办学,不仅要在国内外进行学习交流,更应从了解和学习中外历史上经典教育家的办学精华入手。

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教育时弊是:功利主义正在严重侵蚀着教育事业,人们对教育功能和价值的理解日益工具化、功利化,从而遮蔽了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社会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它致使我国教育选拔竞争日趋激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为沉重,各类教育质量问题日渐严峻;出现了受过教育却没教养,有学历却无学问,获取了书本知识却不见素质提高的现象;我们对学生的现实评价往往与其长远发展脱节,我们的学校教育活动大多与社会需要分离,甚至培养了一批不被社会接纳的、“制度化学校”生产的毕业生。凡此种种,令人担忧。功利主义在教育界如此猖獗,关键在于办学的人采用了非教育家办学的方式来指导教育。

教育家与非教育家,在办学思维上的明显区别集中表现在教育的绩效观上。非教育家强调的“绩效”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好是有数据、典型和亮点的。例如:近年来各地纷纷推出的各种造就教育家的时效性“工程”,体现的大致就是这种绩效观。但教育事业需要着力的是“习、熏、悟、化”的长效工夫,更为重视教育的隐性效果。教育中显性与隐性的关系,可以借用海洋上漂浮的冰山为喻:显性的,往往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隐于水下的才是冰山庞大的底座。塑造一个人也是这样,考试的成绩,只表现了其知识与能力的一小部分,常常展示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造就其命运的基石。有位从事教育管理研究的学者指出:“现在有些人在搞的‘有效教学,根本不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而都变成了有效考试的教学,都变成了工厂式的机械化养鸡了。‘圈养比‘放养或‘野生的效率是提高了,但从此鸡就不可能有天然的、自由的、幸福的生命过程了。如此有效性,非常功利,这就是企业家思维办学。”更令人咋舌的是,我国有些地方竟然出现T3c万人的“旗舰”式中小学校,大大稀释了优质教育资源,降低了教育质量。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曾明言:如果将斯坦福大学的面积扩大一倍,将学生数量增加一倍,那么,他要花费20年的时间,才能使学校的教育质量达到原有的水平。这是深通教育规律的办学者的正确论断!将扩大原有优质教育的规模视为提高教育绩效和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良策,这恐怕不是教育家的办学思维,因为它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

提倡教育家办学的着眼点,不是要中国出现多少个教育家,也不是说不是教育家就不能办学,它更多的是鼓励教育工作者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那么,人们怎样才能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呢?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切似乎都飘忽不定,教育规律存在于何处?人们可能会脱口而出:“存在于教育实践之中”。这诚然是正确的。但是,教育实践包括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它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教育规律的“昨天”,存在于历史上教育家的办学实践之中。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教育家都具有特定的时代、甚至特定阶级的局限性,所以一般人都容易认为,落实教育家办学,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学习当下教育界的先进典型。殊不知,不是任何教育实践,其中包括现实的先进的教育典型,都具有揭示教育规律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对规律的特质有所了解。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哲学认为规律属于共性,它只能寓于个性之中。因此,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对十分丰富的现象(即个性)进行分析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认识到蕴含在众多个性之中的规律,从而揭示规律。历史,有可能为人们提供“十分丰富的现象”。这里所说的现象,乃是“史实”。而“史实”对于认识规律的价值,往往比一般的现象要高。因为历史为人们提供的是社会群体的实践记录,是经过时间隧道筛选过的实践记录。我们不否认现实的、先进的教育典型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引领性,有的典型还体现了鲜活的教育规律,具有长期的生命力。但是,也不能不指出,现实的教育实践,有的属于个别现象,有的甚至是假象,或是只有一时之效的现象,这些实践,有可能将人引入思想的误区。最为典型的实例,莫过于个别中小学校举办的“奥林匹克”辅导班、大力宣传的高考“状元”……时至今日,究竟从中涌现了几个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卓有成效的杰出人才?这深刻地标明,具有一时“轰动效应”的“先进典型”,不一定反映教育规律。但是,这些举措对人们确有相当的诱惑力,这是我们办学者不可不冷静对待的问题,也是对办学者遵从规律、心有定力的考验。

规律,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即“它是反复起作用的”。人们要想鉴别必然规律与偶然现象,就需要进行系统的观察分析,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以便知道什么东西是“反复起作用的”。这就必须借助历史遗存,进行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人类的认识规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经过长期的思想积累。人类只可能一代一代地逼近真理,任何一代都不可能穷尽真理。因此,从理论上说,要想掌握规律,几乎无法拒绝学习和研究历史。故而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是说借鉴历史,可以了解社会兴亡的原因,即深藏着的、制约事物发展兴衰的规律。我们想发现和认识教育规律,也就不能拒绝历史上众多杰出教育家办学的启示和他们赐予我们的惠泽!

创造学还告诉我们,个人的创造应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飞。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创建也应如此。深化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加大教育开放的力度。所谓开放,既有横向的开放,也有纵向的开放。横向,是指对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交流,这方面我们已经做得很多,获益匪

浅,需要继续坚持。纵向的开放,则是指向历史上的教育家的办学实践学习,在这方面,我们还做得很少。急功近利之心,干扰了我们吮吸历代教育家办学的智慧英华,使我们难以登上历史巨人的肩膀腾飞。

从人的基本属性出发,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规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落实社会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障。历史上教育家办学的实践与思想,常常蕴含着这一普适性的教育规律。令我们自豪的是,古老的中国特别注重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现实关系,曾经创立了极富人文精神的“人学”。所谓“人学”,不等于“关于人”的科学(例如医学),而是指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德等基本原则的学问。有的学者预测:“人学”将是“21世纪的显学”。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我国文明肇始之时,就产生了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素朴观念,最为经典的表述就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他据此创立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他培养的弟子纷纷驰骋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学术舞台上。连出身贫寒、桀骜不驯的子路,为浦城邑宰时,也政绩斐然,百姓安居乐业。孔子有教无类的原则,无疑与我们追求的教育公平原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他的因材施教原则,则与社会主义学校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正相呼应。因为,全体学生是由有差异的个体组成的,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成为最优秀的自我。历史上众多优秀教育家办学,多从人的个性差异出发,以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为己任。他们希冀创办的学校均像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而不是一个生产标准件的工厂或车间。诚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毕生追求的理想学校:它是一个“和花园相类”的“入园”,“在这里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现出各人本来之美”。遵照人的差异“大不同”建立的学校,必然会“现出一种和谐的气象,令人一进门便感觉到生命的节奏:这便是大同之效”。他坚决反对“把个个学生造成一模一样”,大声疾呼不要让桃花、石榴花都去学做荷花,他认为只有尊重学生的“大不同”,才能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大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园丁的智慧”,口这种智慧体现的正是教育家的智慧。陶行知这种“大不同”与“大同”的合一观,生动地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必须“让每个孩子有学上,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从孔夫子到“陶夫子”,他们的理念和实践,与我们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

为推进教育家办学,我们决意另辟蹊径,从了解和学习历史上的经典教育家入手。我们深信,学习历史上众多优秀教育家办学的事迹,将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获得一种不为名利所动的定力。在教育改革踏上内涵发展轨道之时,学习中外历史上教育家的办学精华,将有助于夯实我们的思想基础,冲决教育平庸和浮躁的氛围,摆脱功利主义的困扰,创办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教育、好教育!

猜你喜欢

陶行知孔子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孔子在哪儿
陶行知夜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