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林寺:“天下第一名刹”

2009-08-12杨焕成

中国文化遗产 2009年3期
关键词:塔林塔身少林寺

杨焕成

少林寺,以其历史悠久,禅宗祖庭,少林武术发源地而驰名海内外。兴盛时期,曾规模宏大,下院数十,僧众数千。历史上虽数经磨难,但仍能以文物丰富、禅林懿范、武术渊薮,保持着香火旺盛,高僧云集,游人如织的名寺地位。

少林寺因山得名,据景日畛《说嵩》释称“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天竺僧跋陀落迹传教而敕建少林寺。跋陀在此建殿译经,传播小乘佛教。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弟子摩阿迦叶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来华传教,经广州、南京,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广集信徒传播禅宗,名重一时,被佛教界尊为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禅宗祖庭。隋唐时期少林武术已颇有名气,唐初少林武僧在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唐有功,得到李唐王朝封赏,成为驰名中外的大佛寺,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唐武宗灭法,少林寺受到较大破坏。宋金时期,寺院得到恢复和发展,保持着较大的规模。元代至元初,少林寺住持福裕,被元廷授予都僧省最高僧职,封赐“光宗正法大禅师”、“晋国公”等,被誉为可与达摩相比的“开山祖师”“度弟子千余”“众常二千”。元末少林寺遭到严重破坏。明朝初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奠定了现在少林的布局和规模。清代中期以后,渐见消沦。1928年,军阀混战,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等付之一炬。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拨款维修现存古建筑,恢复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现在少林寺除主体建筑群常住院外,尚存塔林、达摩面壁洞、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十方禅院、甘露台、祠堂及分布于寺周的散存和尚墓塔等。

少林寺常住院

常住院为住持僧和执事僧等僧众进行佛事活动及起居的场所,为寺院的中心院落。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依山面水。中轴线上高低错落有致的分布着七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两侧有塔院、配殿、碑廊等,现存碑刻近300通。

明代双石坊,位于山门前两侧。形制基本相同,为单间二柱庑殿式建筑,高5.85米。坊顶刻有脊饰和瓦垅,檐下施斗拱,额枋上雕刻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图案,并刻有“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心传言外,十方传法是初元”等对联。东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西坊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山门即寺院的大门,创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维修,1974年落架修葺。门楣上方悬挂清康熙皇帝御书“少林寺”匾额。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盖门顶。檐下斗拱为五踩重昂,前后檐明、次间平身科各二攒,侧檐明间平身科二攒,次间无施平身科。大额枋与平板枋断面呈“T”字形,出头平齐。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后对双步梁立四柱,梁架结点置荷叶墩。其大木作、小木作、石瓦作等既有中原古建筑的袭古手法,又有同期木构建筑的地方特征,洵为典型的中原地区清代木构“地方手法”建筑的范例,是研究清代“官式手法”与“地方手法”建筑异同的标本。山门两侧建有两座掖门,古时供车马出入。

方丈室,位于法堂后中轴线上,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问的单檐硬山式建筑,系少林寺住持(方丈)处理寺务和起居的场所。清乾隆皇帝游少林寺时曾住过此室,故曾称为“行宫”、“龙庭”。现存方丈室为清代建筑。

立雪亭,位于方丈室后中轴线上。原名初祖殿,又称达摩亭。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式建筑。传说二祖慧可立于雪中恭候达摩传法,雪过双膝,最后断臂而得衣钵法器,故名立雪亭。殿内神龛中供奉有明代铜质达摩坐像。神龛正上方悬挂乾隆皇帝御书“雪印心珠”木匾。该殿斗拱、梁架等大木作结构具有“中原地方建筑”特征。其建筑时代为保留有部分明代遗构的清代中期“地方手法”建筑。

千佛殿,又名毗卢殿、毗卢阁、千佛阁。位于立雪亭后的中轴线上,是寺院最后一座殿堂。创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为崇信佛教的慈圣皇太后拆伊王府建筑材料,凿山为基而建造的,用来收藏她命工匠刻版印制的经卷。千佛殿原为重檐楼阁式建筑,清乾隆四十年(1 775年)重修时改建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是少林寺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殿宇。檐下斗拱为五踩重昂里转五踩重翘重拱计心造。平身科,明间3攒、次间3攒、梢间3攒、尽间两攒。梁架结构为七架梁前对双步梁立四柱。该殿斗拱、梁架诸多构件采用清代“官式建筑手法”做法,但主体结构为中原“地方建筑手法”特有的做法,故此殿应为受清代“官式建筑手法”影响较大的中原地区清代“地方手法”建筑。它是河南境内为数不多的既具有官式建筑特征,又具有地方建筑特征的大型木构建筑,是研究中原地区“地方手法”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殿内中央置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制造的木质神罩,内供明代铸造的高2,5米的铜毗卢佛像。殿内砖铺地坪上,至今仍存四行深浅不一排列有序的48个脚踏坑,称“站桩坑”,据说是清代少林寺武僧在殿内练武时留下脚踩的凹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殿内东、西、北三面的墙壁上较完好的保存着明代建殿时绘制的巨幅“五百罗汉朝毗卢”彩色壁画,画幅长42米,高7.5米。画面分45组,计有495个罗汉像,此为明代绘画艺术的珍品。

白衣殿,又名锤谱殿、观音殿。位于千佛殿东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前出廊式建筑,建于清代。殿内塑像毁于“文革”时期,现供奉的铜质观音像是从少林寺南园白衣殿移来的。殿内南、北墙壁上较好的保存着清代绘制的《少林武僧演武图》,又称《罗汉手搏像》《少林锤谱》。北壁绘的是少林武僧在大雄宝殿前的徒手格斗场面,共16组,33位武僧。南壁绘少林武僧演练刀、枪、剑、棍、戟等少林器械格斗的场面,画面分为15组。殿内东壁绘有《十三和尚救唐王》壁画两幅,一为十三武僧将秦王李世民从洛阳救出并激战王世充郑军的场面,另一幅为十三武僧擒拿郑将王仁则的场面。殿内壁画还绘有元末少林寺烧火和尚紧那罗王手持烧火棍,一脚踏御寨山,一脚踏太室山喝退红巾军的场面。并绘有《文殊菩萨骑青狮》《普贤菩萨骑白象》及《伏虎罗汉》《降龙罗汉》壁画等。这些壁画对研究少林武术和壁画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为研究火烧少林寺前古建筑有关情况提供了形象资料。

塔院,位于寺院西侧。据唐代《嵩岳少林寺碑》记载,隋代以前少林寺就已经有塔院,今塔院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现存古塔两座,均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

释迦塔,平面长方形(东西

面阔413厘米、南北进深318厘米),系楼阁式二层砖塔,通高8.374米。塔身第一层南壁辟半圆拱券门,门内为长方形塔心室,室内供奉高177厘米的石雕释迦佛像一尊,此尊佛像在唐代“会昌灭法”时,项、手俱损。宋元祐二年,少林寺住持广庆建此殿式砖塔保护供奉释迦佛像。西壁嵌砌石塔铭,记述建殿塔保护供奉释迦佛像的简况。檐部施砖质斗拱,檐下瓷砌叠涩砖层,檐上嫠砌反叠涩砖层。塔身第二层南壁辟半圆拱券门,门内为长方形塔心室。塔顶置砖筑塔刹基座,其上承托石构八角形须弥座、相轮、露盘、受花、宝珠、刹柱等组成的刹身与刹顶,石塔刹雕刻仰莲、卷云、旋花等图案,造型优美,雕刻精湛,保存完好,洵为宋代石雕艺术的佳作。

下生弥勒佛塔,平面方形,系叠涩密檐式九层砖塔,通高11.496米。塔身第一层南壁辟半圆拱券门,门额阴刻行书“下生弥勒佛塔”,东立颊行书“共诸众生”,西立颊行书“明心达本”。门内为东西宽126厘米,南北进深166厘米的塔心室。塔檐上下均用叠涩砖与反叠涩砖赘筑而成,出檐较浅,基本无塔颐。此塔塔铭记述宋代元祐丁卯年少林寺住持广庆建塔安奉弥勒佛像之事。塔内中空呈筒状做法,是宋代因袭唐代砖塔的建筑手法,但与唐代中空塔的结构又是极易区别的。

少林寺碑刻林立,仅常住院就有碑刻279通,302品。其中北齐时代的碑刻1通,唐代8通,宋代12通,金代7通,元代27通,明代119通,清代63通。另外塔林内外唐代至清代的砖石塔铭、塔额多达290多方。这些碑刻为研究社会历史,特别是为研究少林寺的兴衰、禅宗制度、武术的传播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塔林,位于少林寺常住院西南280余米的山坡上,南临少溪河,北依五乳峰,占地面积19906.27平方米。这里座座古塔昂然耸立,千姿百态,形象各异,形如参天巨木,势如茂密森林,故有“塔林”之称,是少林寺历代僧人的祖茔墓地。多数塔下瘗葬高僧大法师圆寂后的灵骨;少数塔下瘗藏圆寂高僧的袈裟、法器或经书等,称为衣钵塔。塔林内现存有唐至清时期的塔228座,加上塔林周边属于少林寺的唐至清时期的13座塔,共计七朝241座塔,是我国现存塔数最多、规模最大、连续建塔时间最长、早期塔最多、文物价值很高的塔林,被誉为中国第一塔林。

唐塔6座。法如禅师塔,建于唐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是少林寺241座和尚墓塔中建塔时间最早者。位于寺东一公里许的高台上,平面方形,单层单檐亭阁式砖塔,通高6,408米,保存基本完好。塔心室内现存《唐中岳沙门释法如禅师行状碑》,碑文载“……南天竺三藏法师菩提达摩,绍隆此宗,武步东邻之国,传日神化幽跻,入魏传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禅宗在中国传承的系列表,指出了史无载的“忍传如”,说明法如与慧能、神秀同为禅宗六祖,成为研究禅宗史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二祖庵无名塔,位于二祖庵大殿后台地上,平面方形,为单层单檐亭阁式砖塔,残高5,822米。塔檐以上部分毁甚,塔基残损也较重。塔额约有五分之二额石已不存,幸而建塔时间等额文尚存,可知该塔建于“大周万岁登封元年丙申”(696年),塔为“金轮圣神皇帝皇嗣造”,是研究“武则天与嵩山少林寺”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同光禅师塔,位于寺东约60米处,建于唐代大历六年(771年),平面方形,为单层单檐亭阁式砖塔,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现地面以上塔高8.92米。双层须弥座式的基座早年被埋于地下。塔身南壁辟半圆拱券门,门内为方形塔心室。石门楣上线刻佛传故事,立颊、地袱等部位雕刻缠枝牡丹、护法金刚、护法蹲狮等精美图像。塔身背面嵌砌石塔铭,铭文中所记塔距少林寺的位置,对了解唐代少林寺的规模和四址、寺界有重要意义。塔顶的青石塔刹,雕刻飞天云气、鸟与旋云、乳钉人面、宝装仰莲、花卉图案等装饰,造型优美,雕刻精湛。法玩禅师塔,建于唐代贞元七年(791年)。法玩禅师系唐代名僧,他时居洛阳,时居少林,“教被涯洛,德高嵩少”。圆寂后,送葬者达万人之众。塔平面方形,系单层单檐亭阁式实心砖塔,通高8.1米。塔门与塔刹的石质雕刻非常精美,且保存基本完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该塔位于塔林的北部(北为上),塔林中所有僧塔均以此塔为扇轴,向南下方有序排列,形成扇面形的分布状态,奠定了少林寺塔林的平面布局。无名塔,位于塔林中部,平面方形,系叠涩密檐式七层砖塔,现高12.199米。塔身南壁辟半圆拱券门,门内为方形塔心室,其上为中空呈筒状的竖井状结构。塔身第一层正面檐下用朱红色通体绘出一拱三升斗拱,其他三面檐下中部绘朱红色“人”字拱,两边各绘半身斗拱(两面半个斗拱相合寓意转角铺作)。朱绘“人”字拱的“影作”彩绘做法,在全国实属罕见。该塔无建筑年代的记载,与唐代密檐式砖塔的建筑特征相符合,系少林寺地区200多座砖石古塔中最高者。萧光师塔,位于常住院北山坡上,平面六角形,单层单檐亭阁式石塔,现高4.413米。塔身南壁辟半圆拱形门,塔门上的塔额行书“萧光师塔”,并留有宋代游人题记。塔门内为六角形塔心室,室顶浮雕莲花藻井。塔身尚存精美的线刻图案。唐代的基本塔形为四方形,此六角形塔为唐代的稀有塔形。该塔无留下建塔时间的文字材料,但据塔形特征及雕刻技法分析,应为唐代建筑。另据少林寺碑廊内一唐碑分析,此塔很可能为唐代少林寺灵运禅师的墓塔。

五代时期的塔,全国现存数量较少,其砖塔更少。河南省现存800多座古塔中,五代砖塔仅有两座。其中一座即为位于少林寺常住院东百余米的五代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建造的“行钧禅师塔”,坐北面南,平面方形,单层单檐亭阁式实心砖塔,通高5.095米。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由于风化等原因,原没入土中的基础部分裸露于外,导致塔体向南倾斜,后人修筑临时保护支顶墙予以加固。基座束腰处嵌砌壶门砖,砖与砖间,以搛柱分隔,束腰四隅立角柱。其上为方形塔身,南壁辟半圆拱券门(仅用单层券砖,无伏砖),拱券门内的石门已失,暴露出塔壁内的填砖和浇灌的黄泥浆。北壁嵌砌石制塔铭,铭文为“大唐少林寺故寺主法华钧大德塔铭并序……同光四年岁次丙戌三月壬辰朔十六日壬申建。”塔身壁体以17层平卧砖砌筑而成,采用磨砖不岔分的垒砌方法,壁面平整光洁,灰缝很细,甚至肉眼难辨其缝。壁体之上施拔檐砖2层。再上为7层叠涩砖和9层反叠涩砖砌筑的塔檐。特别是叠涩砖层自下而上叠出露明部分逐层加宽,形成檐颐明显、出檐深远的唐

代建筑风格。塔檐之上为高202.5厘米的塔刹,砖筑刹座,极富变化。此塔体现了上承唐塔下启宋塔的嬗递关系。

少林寺地区现存宋代砖塔5座,除常住院塔院中的两座宋代佛塔外,其他三座宋塔均在塔林内,其平面全为方形。宋塔多为平面八角形,少数塔平面六角形,极少数有平面方形的做法。智浩塔,位于塔林的中西部,建于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为方形单层单檐式实心砖塔,用水磨砖不岔分的方法税砌而成。塔身正面嵌砖刻塔额,额文为“少林口口之塔”,“少林”与“之塔”之间的字空缺,显系预建之塔。塔身背面的塔铭记述“嵩岳少林寺主赐紫沙门智浩塔……嘉祜五年十一月二十二造”。此做法符合少林寺塔林中预建塔的规制。普通塔,位于塔林中部,系方形单檐单层亭阁式砖塔,通高6.908米。由基台、基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塔之基座束腰的壶门内砖雕仙鹿、天马、化生、辫羊、盆栽花卉、折枝花卉等图案。塔身正面辟半圆拱券门,门内为方形塔心室。门上嵌砌石质塔额,横书“普通塔”三字,落款为“宣和三年孟夏建造”。塔刹保存完好,雕刻颇精,是宋代石雕塔刹的珍品。此塔为宋代少林寺一般寺僧圆寂后存放骨灰的共用墓塔。所谓“普通塔”,也称“普同塔”“海会塔”,是禅宗寺院专用名称。“海会”即众多之意,所以此类塔可以说是普通僧众之塔。童行普通之塔,位于塔林中北部,系方形单层单檐亭阁式砖塔,塔身以上部分残毁,现存残高2.023米。塔之基部砌筑简洁的方形单层束腰须弥座,其上为方形塔身,正面辟东向的圭形门,门之上方嵌横长方形的青石塔额,楷书“童行普通之塔”。门内为“十”字形塔心室,室之中部辟横长方形土穴。据塔位、塔形、砖形、砌筑方法、黏台剂成分等分析推断,此塔可能建于宋代。据佛典言“童行,行,行者,……禅宗寺院对于尚未得度之年少行者,称为童行,又称童侍、僧童、道者、行童。”据此可知,此塔为少林寺“僧童”的“普通塔”。少林寺塔林内228座古代寺僧墓塔中仅有以上两座“普通塔”,其他226座均为具实名的寺僧墓塔。且此塔坐西面东,朝向少林寺常住院,而其他227座古塔皆坐北面南。

河南省现存的金代塔仅有30座,其中少林寺塔林就有17座。西堂老师和尚塔,位于塔林中部,建于金代正隆二年(1157年),平面方形,单层单檐亭阁式实心砖塔,通高8.127米。基座束腰壶门内砖雕焚香炉与供品、奔马云气、双如意头、折枝莲花等图案。塔身正面辟半圆单券门,内嵌石质实榻门,门楣半圆形。塔身北壁嵌石塔铭,楷书“少林禅寺西堂老师和尚塔铭并序……正隆二年十月一日。”塔顶雕刻精美的石塔刹,保存完好。西堂老师,法名法和,少林寺住持,在“兵戈动地”的金代“住持两载,天下知闻”。晚年归栖少林寺西堂。端禅师塔,位于塔林中部,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平面方形,单层单檐亭阁式实心砖塔,现高6.428米。该塔的特点,除精美的砖雕与石雕外,在塔身东壁与西壁各瓷砌高106厘米、宽94厘米的四抹格扇门两扇,格心雕刻双交四椀球纹格眼等,腰华板雕刻壹门和花卉,障水板雕刻花卉等。端禅师任少林寺住持长达15年。崇公禅师之塔,位于塔林北区,建于金大安元年(1209年),平面方形,叠涩密檐式四层实心砖塔,现高7.041米。塔身第一层正面有塔额,背面有塔铭,并有砖雕格扇门和假窗等。此塔最大特点是在双重束腰须弥座上满雕牡丹、花鸟、化生、凤凰、花卉孔雀、荷花、奔马等图案及扇面纹、几何花卉纹、填花菱格纹、填花荷叶纹等连续花纹装饰,整个须弥座犹如绚丽璀灿的砖雕艺术画廊。再者,此塔之塔铭记载崇公禅师圆寂后火化,得含利数百粒,起塔瘗葬之,故可谓合利塔。衍公长老率堵波,位于塔林北区,建于金代兴定二年(1218年),塔身圆形,率堵波式石塔,现高2.337米。此塔保留有印度古塔的特征,且自名“率堵波”,对研究中国佛教塔类建筑牢堵波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铸公禅师塔,与衍公长老率堵波相距很近,二塔形制基本相同,建于金代正大元年(1224年)。塔额楷书“铸公禅师之塔”,塔铭楷书“铸公禅师塔铭……大金正大元年重五日立”。塔身顶部留有卯洞,推测其上应有与卯洞相配装的带榫构件。此为河南仅有的两座石构窣堵波。悟公禅师塔,位于塔林北区,平面方形,叠涩密檐式三层实心砖塔,现高5.989米。此塔的砖制斗拱、格扇门、板棂窗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而且在塔身上使用的素面陡板砖等,异于中原地区砖塔的常见砌法。

少林寺塔林中的16座金代塔均位于唐代法玩禅师塔的附近,且居于东南下方、西南下方和南下方,结合其他时代墓塔位置等分析,少林寺塔林真正成为塔多如林的寺僧祖茔墓地应为金代,其后各时代墓塔,均以此布局按寺僧辈分建塔瘗葬灵骨。

河南现存元代佛塔和墓塔96座,其中少林寺有52座(塔林内51座,二祖庵1座),建塔年代最早者为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五年(1268年)的“乳峰和尚塔”,建塔年代最晚者为建于元惠宗至正十四年(1354年)的“清公副寺之塔”。塔林中的50多座元塔所反映的史料,对研究元代佛教史、建筑史及少林寺兴衰等具有重要意义。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塔,位于塔林中部,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平面六角形,叠涩密檐式七层实心砖塔,通高10.484米。基部雕刻力士、化生童子、海石榴、缠枝花卉等精美图案。第一层塔檐下施砖质斗拱,塔身第一层的四抹格扇门,造型规范,雕工精湛,系砖雕艺术的上乘之作。塔周甏筑“玉垣”。此塔因袭宋金塔古制,开启元明塔先河,为元代精品塔之一。裕公,法名福裕(1203~1275年),号雪庭,元代高僧,少林寺住持。元廷授予其都僧省都总统之职,总领全国佛教,为禅宗领袖,还封赐“光宗正法大禅师”“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晋国公”等。他制订的少林寺70辈分名序,至今仍在传承,为少林寺的中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可与达摩相比的“开山祖师”。比丘尼惠圆塔,位于塔林西区,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平面方形,叠涩密檐式三层实心砖塔,通高3.344米。塔身第一层南壁嵌砌砖质塔额,楷书“比丘尼惠圆塔……大德二年二月十八日立”。该塔虽体量不大,形制简单,但它是少林寺塔林中唯一的尼姑塔。月岩长老寿塔,位于塔林东区,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平面圆形,石构喇嘛塔,通高5.579米,造型俊美、雕刻精湛。还元长老之塔,位于塔林东区,建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塔身平面呈小八角形,石构幢式塔,通高4.827米,造型和雕刻皆优,是少林寺

塔林中唯一的幢式石塔。菊庵长老灵塔,位于塔林东区,建于元代后至元五年(1339年),平面六角形,叠涩密檐式五层实心砖塔,通高7.727米。菊庵,法名法照,系少林寺住持,圆寂后,少林寺首位日本僧人邵元分别为菊庵和息庵(塔林有息庵让公大禅师寿塔)撰文、书丹“行实碑”和“塔铭”,文笔流畅,书法道劲。1973年郭沫若先生题诗赞日“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原作典型千万代,相思相学倍相亲。邵元撰写照公塔,仿佛唐僧留印年。花落花开沤其灭,何言哀痛着陈言。”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通济大师资公寿塔,位于塔林西区,建于元代延祜五年(1318年),平面方形,叠涩密檐式三层实心砖塔,高5.844米。该塔造型优美,施工精良,其斗拱的拱端斜面等建筑法式,更是得到刘敦桢等著名古建筑专家的高度关注。

少林寺塔林中以明代塔为数最多,达146座。明塔中又以万历年间建造的墓塔最多,从万历三年(1575年)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短短45年内,就建造砖石塔38座,洵为一处中型塔林。明朝统治270多年,鼎盛时期经济发达,国富民强。此时官方和民间的建筑活动都非常活跃,特别是制砖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高峰,故明代建塔多,而且建的砖塔多。再者明王朝对佛教采取的推崇、扶植、利用、控制的政策和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也使元末遭到战乱破坏的佛寺得到恢复和扩展,寺院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自明代中叶以后,佛教势力渐盛,人才辈出。特别是明代末期,由于社会政治的腐败,士大夫纷纷逃禅,禅宗人才汇聚,更是出现一批声名显赫的人物,少林寺也因此得到了一时的振兴。但此时期少林寺塔林内不少明代砖塔形体较小,垒砌粗糙。有的系低僧职或一般僧人圆寂后,由其门徒所建,形成建塔的经济成本小,准入门槛低。另外,少林僧兵在明代的征战活动,特别是参加抗倭战争,屡建殊功,受到皇帝褒奖,寺内现存的万历九年(1581年)和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刻立的Ⅸ豁免寺僧税粮碑》和《豁免粮差碑》,也追述了此事。这也可能是塔林中明塔多的原因之一。

少林寺经历了元明的中兴昌盛之后,从明末清初就开始了衰落,自清初海宽禅师后,少林寺就再也没有“钦命住持”了,也无力大规模修葺殿堂。由于失去了封建王朝强有力的支持等原因,衰落的局势无法挽回。直到民国时期寺内僧人急剧减少,殿宇颓败。塔林内外现仅存清代塔14座(塔林内10座,塔林外4座),无一座民国时期的塔,此即为少林寺衰落的缩影。14座清塔中,除“寒灰喜公大和尚合利塔”“彼岸宽禅师灵骨之塔”“元白方公和尚寿塔…九如永公大和尚安乐之塔”的体形较大,文物价值较高外,其他10座塔的体形较小,文物价值较一般。

初祖庵

北宋中晚期在少林寺西北2公里五乳峰下的山丘上修建“面壁兰若”(兰若,梵文寂静处,泛指佛寺)。因系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在嵩山面壁修行而修建的“兰若”,故称初祖庵,也称“达摩面壁庵”。宋宣和七年(1125年),在已毁旧庵处建初祖庵大殿。金、元、明、清屡有修葺。明代初年,形成山门、大殿、面壁亭、厨台等殿堂的规模,明代中期已成为三重院落的寺院。初祖庵现存山门、大殿、千佛阁、东亭、西亭、碑刻、古柏等。

大殿位于山门后中轴线中部,面阔三间(11.1 25米),进深三间(10.615米),单檐歇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剪边。虽历经重修,但斗拱等大木作构件仍为宋代原构。檐下施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斗拱。柱头铺作与转角铺作用圆栌斗,令拱的位置比第一跳的慢拱略低,这样的建筑手法,与宋《营造法式》完全符合,尤为珍贵。殿内梁架采用彻上明造的做法,部分梁枋具有元、明时期的结构特点,应为后修时抽换之物,但也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十二根檐柱和四根金柱均为宋代原构八角形石柱,为调整殿内神台须弥座的空间位置,后金柱采用移柱造手法。除其四根檐柱素面外,其他檐柱与金柱皆分别雕刻手持宝剑、宝杵的天王像及化生童子、牡丹、瑞禽、莲花、海石榴、伎乐人物等精美图像。前东金柱上刻有“大宋宣和七年,佛成道自焚香书”题记。殿内宋代神台须弥座束腰部分石雕力士、狮子、卷草等,特别是神台北面浮雕的反映寺庵历史与宋代建筑的山水人物长卷更是罕见的石雕艺术之珍品。在大殿东、西、北壁裙肩石的内外壁面,浮雕的山水、云气、佛像、化生、建筑及诸多动物图像等,精湛异常。大殿当心间前后辟门,各施板门两扇。前次间置直棂窗。前门两侧砖雕对联“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前檐当心间台明下的石砌踏道保存完好,三角形象眼制做规范,此垂带踏道系现存宋代石阶级踏道的珍贵实物。在大殿内东、西、北三壁存有清代绘制的禅宗祖师画像。此大殿的建筑年代比《营造法式》的成书时间仅晚25年,在地理位置上,初祖庵距北宋京都开封仅百余里,故殿之木石作的诸多特点与法式的规定相符或相近,洵为研究《营造法式》最好的实物例证。

西亭,又称面壁亭,位于大殿后西侧,为四角攒尖亭式建筑,建于清代。亭内原存有达摩面壁石,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面壁石”移至少林寺常住院,1928年焚毁。东亭,位于大殿后东侧,与西亭相对称。亭内原供奉达摩父母像,又称“圣公圣母亭”或“圣公圣母殿”,现存亭为清代所建,系四角攒尖亭式建筑。亭内现存壁画为民国年间所绘。

千佛阁,系初祖庵最后一座殿堂,原名千佛殿,建于明代中叶,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改建为重檐楼阁式建筑,更名千佛阁,后改建为单檐硬山式建筑。民国年间被焚后,仅存墙体。1965年,文化部文物局为编制初祖庵大殿维修方案和预算,派专家组现场勘测后,经申报批准,拨款重修千佛阁,由少林寺老僧行夏和尚住进千佛阁,看护初祖庵和进行佛事活动,结束了初祖庵长期无人现场看护的历史。

初祖庵现存碑刻40余通,其中有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达摩颂碑》、宋代书法家蔡卞书《达摩面壁之庵碑》、明代的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咒》及《达摩画像碑》《大毗卢佛水陆堂记碑》、清代的《毗卢教主碑》等,具有重要的佛教史研究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立《六祖手植柏碑》于大殿前东侧,碑后的参天古柏,传为禅宗六祖慧能归山探祖时,用钵盂自广州将柏树苗带回植此,故名六祖手植柏。

千年古刹少林寺,经历过多少沧桑巨变,述说着多少古今传奇,蕴涵着多少历史信息,至今有的已解读,有的仍是谜,期待着世人的探寻。

猜你喜欢

塔林塔身少林寺
宋 文彦博 楷书宿少林寺诗拓片
移动式港口起重机塔身及拉杆设计分析
不负塔林——中国石化齐鲁石化55周年发展纪实
透视:雪糕叠叠乐
塔林
塔林:一座免费享受公共交通的城市
一种顶升套架自升式的内爬塔机
皮洛士战争期间罗马与大希腊的关系研究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我要去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