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爱萍上将与邓萍的生死情

2009-08-12张小灵

党史纵横 2009年7期
关键词:张爱萍参谋长墓志铭

张小灵

邓萍,四川省富顺县人。1927年加入中同共产党,历任中共红军第五军委员会书记和红五军参谋长、红三军团参谋长等职。1935年2月27日,在第二次攻打遵义城的战争中不幸光荣牺牲,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张爱萍,四川省达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担任红三军团四师政治部主任。遵义会议前后,担任红三军团十一团、十三团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建国后,曾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同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等职务。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张爱萍与邓萍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在遵义战役中,邓萍牺牲在张爱萍的怀里。张爱萍亲笔赋诗悼念邓萍,并亲自题写邓萍的墓名,两次撰写邓萍墓志铭,表达了对邓萍的深切缅怀和追思之情。

亲密战友牺牲在张爱萍的臂弯中

1935年2月23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三军团必须在2月底前重占遵义。27日,红三军团在董公寺、高坪、大桥等地击溃黔军第六、第十五、第九团的拦阻。不久又在遵义城西北的石子铺等地,将黔军第一、第五、第八团击溃,逼进遵义城下。为了迅速拿下遵义城,时任红三军团参谋长的邓萍主动要求随担任前卫任务的红十一团行动。27日下午,红三军团不顾疲劳,奋力发起攻城战斗,邓萍在指挥三军团战斗时,连连高呼:“同志们?牛啊!追啊!追到遵义去,活捉王家烈!”在邓萍的带领下,红三军团势如破竹,一鼓作气抢占了遵义新城。27日黄昏,邓萍率十一团政委张爱萍、参谋长兰国清,在当地农民刘绍、蒋致才的引导下,到遵义老城北门外的土埂边侦察敌情。在对地形进行分析后,邓萍命令张爱萍派一个营从河的跳墩上过去,沿着小坡接近城墙。张爱萍还让兰国清调第三营上来,在第三营还未赶到时,张爱萍建议先派侦察排过河在老城通向新城的大桥边警戒。邓萍点头同意。侦察排的战士机警灵活地从小河的跳墩上过了河,到达指定位置后,很快构筑了一条简易掩体。不一会儿,第三营也顺利过了河,摸到了城墙下。

突然,邓萍从望远镜里发现有战士在爬城,便问张爱萍:“哪个叫他们去爬城的,第一个是哪个?”张爱萍回答:“没有哪个要他们去爬城,真槽糕!那个爬城的是蔡爱卿同志,时任第七连的指导员。蔡爱卿的胆子很大,作战勇敢,每次都冲在前面。”邓萍把望远镜挂在胸前,稍微把身子露出来一些,对张爱萍、兰国清说道:“你们把任务讲清楚没有?第三营一定把任务弄错了。”这时,天快黑了。邓萍又举起望远镜观察第三营的行动。他命令说:“第三营与侦察排都在现在的位置不动,今天晚上耕从那里爬城。军团决定今晚攻城。你们先钳制住守城之敌,待军团主力到达后,发起总攻。一定要在明天拂晓前拿下遵义。”这时,一个年轻的战士跑来向张爱萍报告:“报告政委,营长说,是两层城墙,我们三营爬进去了一连多人,又出来了。”邓萍问:“你是谁?”“我是三营通讯员。”邓萍说:“告诉你们营长,队伍不要撤回来,把这信带去就行了。”兰国清补充说:“准备今晚爬城啊。”“是。”通讯员行了个军礼,飞奔而去。邓萍一边观察,一边对张爱萍说:“你们先钳制住守城之敌,待军团主力到达后,今夜发起总攻,一定在明天拂晓前拿下遵义。”他又叮嘱张爱萍说:“情况紧急,明天增援遵义的敌人薛岳部就可能赶到……”邓萍的话还没说完,一颗突然飞来的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部,年仅27岁的邓萍一头仰在张爱萍的右臂里,殷红的鲜血喷溅在张爱萍的身上。

当张爱萍抬起右臂扶起邓萍的时候,发现他已经停止了呼吸。随即,张爱萍用电话悲痛地向时任军团长的彭德怀报告了邓萍牺牲的不幸消息:“邓参谋长牺牲了。我们一起在前线观察……是九响枪子弹打中的,从前额打进从后脑出来,血流得很多,我的手臂都染红了……现在已送往军团指挥部。政治处已作了解释和宣传,口号是‘坚决夺取遵义城来纪念邓萍参谋长,指战员的情绪都很高。大家都说邓参谋长是同军团长一起在平江暴动就参加红军的……”听筒另一边先是沉默,紧接着是撕心裂肺的咒骂,最后是狠狠地摔电话的声音。1979年6月,时任遵义会议纪念馆资料组组长、后来长期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全国知名的遵义会议史实研究专家费侃如在北京访问了张爱萍。当张爱萍谈到这段往事时,仍激动不已。张爱萍对费侃如说,他知道彭德怀只有在悲愤至极时才会骂人。透过彭德怀激动的话语,张爱萍能够感受到彭德怀当时对失去爱将的悲愤,他不仅是在为失去自己出色的参谋长,也是为红军失去栋梁之才而痛心疾首。

邓萍的遗体随后被安放在一块背风的洼地里。当晚,彭德怀见到邓萍的遗体时忍不住泪流满面。他轻轻揭开盖在邓萍身上的白布被单,默默地注视着战友苍白的遗容,心如刀绞。他掏出手巾,轻轻地为邓萍擦去脸上的血迹和泥土,然后低头默哀。四周一片寂静,连远处潺潺的流水声都听得十分清楚。彭德怀慢慢抬起头来,小声对张爱萍说:“给参谋长换身新军装,如果没有,到总供给部去领,就说是我说的。”说罢,彭德怀站起身来,一手擦了擦眼泪,一手拿着电话筒,几乎在吼:“拿下遵义城,为参谋长报仇!”红军战士们个个像下山猛虎一样,一口气冲进遵义老城。在遵义城外的老鸦山争夺战中,由于敌人死命顽抗,红军丢失了老鸦山主峰。张爱萍在两次冲锋都被敌人打下来的情况下,亲自组织起敢死队,与正赶上来支援的陈赓的干部团一起,把敌人赶下老鸦山,确保了遵义战役的最后胜利。遵义战役共打垮敌人两个师、八个团,歼敌3CC0多人,俘敌近3CC0人,活捉敌团长一人,击伤敌旅长、团长三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及其它军用物资。红军将士们用长征以来所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来告慰邓萍烈士的英灵。

张爱萍亲笔赋诗、题写墓志铭悼念战友

遵义战役胜利后,红三军团在遵义县鸭溪镇举行了祝捷大会。在战争胜利之际,张爱萍更加缅怀邓萍参谋长等牺牲的战友。他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挥笔写下一首挽诗:

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求经典。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焰。“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

这首诗不仅概括了邓萍短暂的革命一生,更情真意切地抒发了痛失战友的悲恸心情。1982年,张爱萍应遵义会议纪念馆请求,将挽诗重新书写寄给纪念馆收藏。198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在出版张爱萍诗集《纪事篇》时,张爱萍又对该诗进行了修改,把第二句中的“求经典”改为“济国端”,把最后一句中的“征途”改为“倚马”,使整首诗更加完美。

1957年夏,在中央军委和彭德怀元帅的关心下,中共遵义地委、地区行署,遵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邓萍同志遇难处附近的小龙山上修建邓萍烈士墓(小龙山也因此而被人们称为“红军山”)。工程于1958

年正式动工,1959年初建成。墓室由砂石料砌成,呈“凸”字形。墓地设计庄严朴素,四周都是常青树木。同年清明节举行了盛大的邓萍遗骸迁墓仪式。由于“庐山会议”等原因,彭德怀元帅亲笔手书的墓名题字没有采用。墓名用的是时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周林的题字“邓萍同志之墓”。而当时发掘出来的邓萍同志的一些遗物,如毛衣碎片、锈迹斑斑的金属衣扣、皮带扣、鞋底等,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珍贵文物永久收藏。部分遗物复制品,陈列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陈列室内。

在林彪、“四人帮”倒行逆施的年代,周林题字的墓名“邓萍同志之墓”被改为“红军烈士之墓”,字体也改成了毛体字。粉碎“四人帮”后,在张爱萍将军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过问下,邓萍墓又恢复了原名。墓碑上面刻着张爱萍题写的“邓平同志之墓”(这里的“萍”字写成了“平”字。据张爱萍回忆,邓萍同志生前“萍”字和“平”字都在使用)。墓地坐北向南,由正墓室、左右侧室及其延伸段和花圈组成。墓身均以长50、宽40厘米的红砂石扣砌,棱面规整,通宽约32.55米。正墓室高于侧室,呈“凸”字形,墓顶正中竖一红色五角星。花圈呈倾斜状嵌置在墓前10米处台阶中央,长4.5宽3.1米,白色水磨石面,为水泥塑制,红、黄、绿三色相间。花圈以53朵大小不等的向日葵组成,饰素带两根,造型凝重,精雕细琢,寄托着遵义人民对邓萍同志的深切缅怀。

1984年,为修建“红军烈士纪念碑”,邓萍墓被再次移至现在红军烈士陵园内的位置。墓冢周围,苍松翠柏,四季常青。墓名仍用的是张爱萍将军的题字。墓的东边有一石刻像,再现了邓萍中弹后倒在张爱萍身边的情景,生动地显示了邓萍壮烈牺牲时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在塑像的石基座碑石上刻着张爱萍的题字“邓萍同志千古”,并且将张爱萍在《星火燎原(3)》上写的《从遵义到大渡河》一文中记述的邓萍参谋长牺牲时的情况刻录在上。

带着对战友深切的缅怀之情,1979年10月,张爱萍将军从北京寄来手书的《邓萍同志墓志铭》。此前,张爱萍就曾为邓萍亲笔撰写过墓志铭。两篇墓志铭相比较,第二次改定的墓志铭除个别地方是时间变化和字句斟酌的修改外,另有两处十分重要的修改:一是在“该军第一团”后面,增加了“在彭德怀同志领导下”的字句;二是对邓萍同志的评价,增加了“深谋远虑,风华正兴”的词语。这既是实事求是地忠于历史,同时也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彭德怀元帅和邓萍烈士的历史功勋。

在1984年的迁建中,有关部门对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邓萍墓前台阶中央的倾斜状花圈进行了改建,用大理石镶嵌的张爱萍亲笔手书的《邓萍同志墓志铭》取代了花圈。《墓志铭》字体洒脱流畅,雕刻精致,凝聚着张爱萍将军笔下深厚的战友之情。

猜你喜欢

张爱萍参谋长墓志铭
“自我罚站”的将军
充满自嘲与幽默的西方墓志铭
墓志铭
消失的铁三连
墓志铭
张爱萍:一身正气堪称楷模
新四军参谋长亲临省府催军饷
墓志铭
王维国当好防灾决策“参谋长”
红三军参谋长唐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