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全球华人网上家园

2009-08-07张世福

网络传播 2009年6期
关键词:华侨华人

张世福

《网络传播》:你为什么会选择网络媒体?

陈建:我喜欢计算机,上高中获得过北京市的一个计算机程序设计比赛奖,那时大家都用DOS。正式进入互联网行业是在2000年。互联网在中国还是“边缘产业”,全国网民只有一千多万,不足现在的5%,行业内充满了童年游戏一般的自由和快活。2000年,我记得我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写商业计划书,和很多资方谈判。

此后不久,互联网泡沫破裂。由于互联网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所以美国的高科技股泡沫对中国互联网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

我的心在互联网上,可我的人却一直在新闻上。2001年初,中国新闻社派遣我到美国分社常驻,主要是做新闻,但由于曾经的互联网经历,在纽约工作期间,我主持实现了中新社在美国华文报刊市场上首次基于互联网的供稿服务升级。

2004年,我受聘于美国《侨报》,担任执行总编,仍在纽约工作,负责报社采编业务。

2007年我回到北京,重回互联网。

《网络传播》:侨网和其它新闻网站相比,它的特色是什么?

陈建:侨网的特色,简单说,就是一个“侨”字,其内容涉及侨界的一举一动,侨胞的一人一事,侨乡的一草一木……所有和海外华侨华人乃至留学生的生活切身相关的事情,越深越细的,就越是侨网要报道的内容。

要了解侨网的特色,要先解释几个名词:

华侨(或称“旅外华侨”),是指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华人(或称“外籍华人”),是指华侨或其后裔中已加入、取得住在国国籍者。二者在法律身份上有本质的区别。

“新华人华人”主要指改革开放后,为移居海外而因私出国的中国公民,包括30年来通过各种途径移居国外的人员,以及随同他们定居海外或者他们在海外所生的子女。这一群体也被称为“新移民”。新世纪后,中国官方通用的称谓是“新华侨华人”。新华侨与新华人的差异以是否加入外国国籍来划分。

因华人华侨在地区间流动、与当地各民族通婚等因素影响,同时受种种条件限制,研究团体或政府部门都难以对散居世界的华侨华人进行全面、详尽的人口调查。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总共约4800万人。这一数量不断增加的庞大群体,为扎根其中的华商企业扩大市场、壮大市场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特别是其中的600万新华侨华人,把华商企业与中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互联网传播作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虽然也有力所不及的地方,但到目前为止,在全球华侨华人相互传达信息方面,是效率比较高的一种方式。

侨网是一个专业的,以涉“侨”信息发布为主的网站。

《网络传播》:侨网是怎样定位自己的目标读者?谁在看侨网?

陈建:相对而言,侨网的读者群比较小众化,具体可以划为三类:一类完全在国内,比如侨务系统的工作人员:二是有亲属在海外,或者有海外经历的人员:三是身居海外的4800万华侨、华人,特别是其中的600多万“新华侨华人”。

这些人是我们的读者。但是,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不熟悉中文,例如海外侨胞的第二代,从小生长在海外,外文才是他们的母语。所以,我们的目标读者群也就相应地缩小了,不能说都是中老年,但绝大多数在30岁以上。

《网络传播》:侨网在内容建设上坚持什么?

陈建:侨网的内容特色有两点:一个是“保守”,一个是“包容”。

《网络传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内容建设理念?

陈建: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虽然有许多人远走高飞,虽然许多人都说自己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他们内心深处还会有很多怀旧的东西,有很多共同的回忆需要与人交流、共鸣,从而也就产生许多共同的价值观。

我们的“保守”不是抵制变化,而是提高变化的门槛,不要为了变而变,而是要为华侨华人多留一些曾经的记忆,多存一些可交流的话题,为了多一些可以互相激荡的感情。

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其间的辛劳和酸楚实在是说不完、道不尽。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来接纳他们。如果我们对子弟、亲友、乡亲都接纳不了、包容不了,我们又怎能对世界敞开胸怀呢?

比如说,现在许多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报道,一些新闻同行会在标题、导语或者文中强调“输入性”。好像我们的留学生有多危险。好像我们受到了多大危害。他们是我们的子弟,只是感冒了,放假回家而已。

我们要有包容心!

《网络传播》:你怎么看目前的行业新闻网站现状?

陈建:我认为所有这些专业性的网站或者说行业新闻网站,都应该做好“T”型的业务模式:首先要找准这个行业的“横”,也就是明确网站做给谁看?然后围绕这个“横”不断深入、细化内容,进而做深“竖”。

中国的行业网站目前已经做得越来越专业。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专业网站一味地比内容数量,而不重视质量和针对性。

至于侨网,我们除了做好网站,还挖掘了很多涉侨新闻,为国内侨务系统工作人员编辑参考资料,出版像《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这样深加工的产品。

在海量信息的时代,专业网站一定要了解自己所服务的特定的读者,进而才能贴近读者,符合读者的需求。

《网络传播》:在这几年,你脑海中有哪些令人难忘的记忆P

陈建: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愈演愈烈,形成金融海啸,并以更迅猛的方式席卷全球。华侨华人、海外华商亦置身其中。贸易、餐饮、制造业等华人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在危机中艰难支撑;华人商业科技精英面临就业与创业的困境,在去与留之间徘徊踌躇。就在如此艰难的时刻,华侨华人听说祖国的乡亲们遭受冰雪、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还是踊跃捐款捐物。

我们因应时事,及时推出了一系列专题报道,有的反映金融危机冲击华人经济,有的表现冰雪寒霜、汶川地震中的侨爱温情。在内容策划上,我们都非常注重体现海外侨胞的感情。

再比如今年“清明节”,侨网推出专题“全球华人2009清明网上祈福”。我们刻意淡化乡土气息、没有突出“回乡”祭祖,而是侧重网上寄托情思,是希望人们感受到时代的信息,体会这个迁徙、变动的年代带给人们生活和情感的变化,帮助人们在变化中找到感情的寄托。网上祈福的专题反响热烈。

《网络传播》:你是如何发挥你的团队作用的?

陈建:我认为,管理者首先要善于发现团队中每个人的优点和特长,以正面的、鼓励的态度对待员工,帮助他们开心地工作。其次是为人要正派、公平、克己。再其次才是要有执行力,并且试图发挥一点人格魅力。

工作至少占每天的三分之一,通常还要更多。所以,营造一个开心的工作环境,让大家能或多或少地觉得,办公室可以是个平等、自由的地方,工作中可以发挥创造力、获得成就感,这非常重要。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工作的方式方法,其实也是工作的目的。

我们做新闻,做的核心就是价值观。

猜你喜欢

华侨华人
何为“华人”?
身在异国他乡,海外华侨华人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我的华侨老师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图书馆的那些事儿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侨华人眼中的新江苏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