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歌中“日暮”的审美意义

2009-08-04张庆军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游子景物诗人

张庆军

中国古典诗歌中,以“日暮”为写作背景的篇目数不胜数。虽然“日暮”与“朝”、“晦”等其他时间名词在表意功能上没有区别,可诗人偏偏对“日暮”情有独钟。在诗中“日暮”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还是包含了日暮时各种景物在内的具体可感的景物集合体,例如暮云、暮雨、暮烟、暮霭、暮色、暮山、暮江、暮蝉、暮鸦等,有强烈的具象性,本身即展现出自然之美;而且“日暮”景物还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暗示意义,这种暗示必然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暗示的多样性和诗人个体人生经验的差异,使“日暮”能够折射出诗人真实的心底世界,产生了超越自然美的审美内涵。

在游子思妇戍卒谪宦的眼中,“日暮”是抒情的寄托,借以表现出思情、恋情、别情、愁情等等,使读者能够体会到源自人类生物性本能的情感之美。“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日暮时分,烟波浩渺,诗人的羁旅乡愁被突然触发;一个“新”字,让我们感受到那如江上烟气一样蓦然升腾的思乡之情,体会到游子对故乡浓浓的眷恋与热爱。“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卫风·君子于役》),村妇面对夕阳残照,牛羊归家,家禽安栖,油然而生征人不得归的感慨,以直抒胸臆之笔写思念,充分展现出这位村妇对丈夫感情真挚、珍视爱情的内在美。“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则表现了与戍边将士“朝朝马策与刀环”刚勇善战形象迥然不同的一面,征人独坐日暮秋风之中,触景情起,已生乡思,更有耳边响起的《关山月》(“关山月,思乡也”),使得征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我们读到了凄凉哀怨,感受到他们细腻温柔的一面,使征人形象有情有义,更真实丰满。为什么诗人的情感极易在“日暮”时分被触发呢?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中,随感遇而兴于咏叹。”游子思妇戍卒谪宦,或亲人远行千里,或自己浪迹天涯,他们无时无刻不想回乡或盼亲人归来团聚,这种深藏于内的“情理”,一旦有外物的触动,就极易爆发出来。“日暮”时分,山川苍茫,飞鸟还巢,牧人驱犊还,农人荷锄归,万物都各有归宿,而自己却孤独地远离故土亲人,漂泊天涯,面对此景怎不生情?更兼此时江上暮烟,山中雾气,迷朦之态与心中愁情的迷茫相契合,所以,他们对“日暮”才会如此敏感。一首首由游子思妇们所吟唱的心曲,也传达出他们内心深处涌动的情感潮流,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情感故事。

诗以言志。诗人对“日暮”时景物的感受,随着作者人生及社会生活的深度变化而深入,从而超越生物性情感,上升到“述志”,即理想情操的层面。古人常以“日暮”与时间的关联性而产生丰富的联想:日暮可以象征人生的晚年,个人生活处境的艰难,事业的衰败甚至一个时代的没落。李白在《玉壶吟》中就曾高歌“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日暮时分的景物更容易引起作者对自己理想与追求以及人生遭遇的感悟与反思。“美人寂寞空愁暮,华发凋零不待年。莫去倚栏添怅望,夕阳多在小楼前”(文征明《新秋》),写日暮感怀,哀惋深沉、惆怅凄凉,借小楼上的美人形象,发时近暮年、壮志难酬的悲叹,寄寓了诗人内心深处曾经的不甘平庸、意欲有为的雄心壮志。“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楫声”(宋·王琮《题多景楼》),诗人日暮登临,满眼肃杀苍凉的秋日景象,触动诗人山河破碎之感,而风吹江心浪声在诗人听来,其激愤之音如祖逖当年为恢复中原中流击楫慷慨之声。此诗借日暮之景抒写的不只是亡国之痛,更表现了他的恢复之志。在这类诗歌中,“日暮”的内涵向更抽象却又更深广处延展,它所产生的象征意义更容易引起诗人的共鸣。他们或华发早生壮志难酬,或触目伤情感慨今昔,或心系国家忧国忧民,都是由“日暮”时的“晚”、“衰”的印象引发的。诗人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与“日暮”之景融合在一起,通过对人事兴衰与朝代更迭的感喟,展现出他们的才气与志气,胸怀与抱负,心怀天下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诗歌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诗人还要透过感性的现象,向深处开掘,表现对人生对社会的理性的认识和评价。“日暮”又恰恰为目光敏锐的诗人提供了这样一个理性认识的平台。他们透过日暮景物的表象,发掘出蕴藏其中的哲理,从而使此类诗歌体现出理趣之美。“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岑参《山房春事(其二)》)和“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均用今昔对比,渲染眼前夕阳残照的日暮惨淡之景,寓哲理于形象,发出了盛极必衰、世事无常之感,表现诗人对世代更替、人事兴衰的深层认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人感叹黄昏时山上景象愈发美好,飞鸟结伴而还,从中联想到归隐,写出了归朴返真的人生哲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颧鹊楼》),出奇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以平实的语言再现登楼时看到山形水势的辽远壮阔、气势雄放,而且能够在这一境界之上再翻出新意,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道出高瞻才能远瞩的哲理,引发人们对人生的诸多感悟与思索,令人思想澄彻,倍受启迪。

当然,日暮不只是和感伤联系在一起。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生活与美学》中说:“人一般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他觉得大地上美的东西总与人的幸福和欢乐相连。”诗人也会用欣赏的眼光,以愉悦和闲适甚至是积极的心态来观照所见到的日暮景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落日余晖使江面的红与碧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以自然景物之美写出诗人此刻欣喜的心情,一反日暮之悲情。“秋水连天三万顷,晚山连树一千重。呼他小艇过湖去,卧看斜阳江上峰”(唐寅《题画》),水光接天,开阔宏伟,写秋天傍晚的旖旎风光,诗情与画意结合,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悠闲安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文学具有审美特性,文学作品中的美是现实美的集中体现,诗歌作为文学样式的一种,当然也受到这个规律的约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我们以“日暮”作为一个特殊的切入点,在其烛照之下,不同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之中就会纤毫毕现。这种审美,让读者产生无限遐思,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思索并感悟现实生活丰富多彩的美。

[作者单位:河北内邱中学]

猜你喜欢

游子景物诗人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潮细胞
游子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
景物描写要准确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