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30例疗效观察

2009-07-31曾海权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9期
关键词:利巴韦林干扰素临床疗效

曾海权

【摘要】 目的 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小儿病毒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2次/d,7 d为1个疗程。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干扰素:3个月~2岁给予干扰素6 μg/d,2~5岁10 μg/d,5~12岁2 μg/d,肌注,1次/d,疗程均为5~7 d。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76.6%,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小儿病毒性肺炎;利巴韦林;临床疗效

病毒性肺炎在小儿肺炎中至少占半数比例,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是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对30例小儿病毒性肺炎运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小儿病毒性肺炎住院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9个月~10岁。全部患者均符合《儿科学》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以咽痛、鼻塞、流涕、发热、头痛、干咳、气急、胸痛等呼吸症状为主,体征多不明显,有些患者的肺部可闻及少许小水泡音。多数患者于发病后48 h内就诊并住院治疗。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3.50±1.58)岁;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3.60±1.98)岁。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支持对症处理,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之前均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2次/d,7 d为1个疗程。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干扰素应用:3个月~2岁给予干扰素6 μg/d,2~5岁10 μg/d,5~12岁2 μg/d,肌注,1次/d,疗程均为5~7 d。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1.3 临床观察指标 症状(咽痛、鼻塞、流涕、头痛、干咳、气急、胸痛等)缓解程度;体温降低情况;辅助检查: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等)恢复程度,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变化,不良反应等。

1.4 疗效及安全评价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用药1周内体温正常,咳嗽消失,肺啰音消失;②有效:用药1周内咳喘减轻,肺内仍有少许干啰音;③天数:1周后症状、体征无改变或1周后病情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发现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利巴韦林不良反应均为1、2级,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症状等。

3 讨论

肺炎是导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位疾病,而病毒性肺炎在小儿肺炎中至少占半数。引起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病原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因呼吸系统炎症而使呼吸道抵抗力急剧下降,加之小儿保护性免疫功能低下,自身产生的干扰素相对不足,而增加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

小儿肺炎中由病毒引起的约占半数左右,不同地区稍有差异。据文献报道,下呼吸道急性感染中43.8%由病毒引起,病原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为多见,而呼吸道合胞病毒最为常见(66.1%)[2]。呼吸道合胞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可引起间质性肺炎以及毛细支气管炎。且由于母亲抗体不能完全防止感染,再感染也极为常见,有人观察,10年再感染发生率高达65%。但临床上,由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的肺炎均可表现为发热、咳喘等症状,单从临床角度有时难以作出准确诊断,病原学检测也受到检出率和医院普及的限制,故干扰素作为目前抗病毒谱最广的药物之一,用于患儿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价值。

干扰素是人体在外源或内源性诱生物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广谱抗病毒活性的低分子糖蛋白,通过增强抗体细胞免疫活性和促进体内抗病毒蛋白合成的双重作用发挥其生物学功能,其作用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 [3,4]:干扰素与敏感细胞表面的干扰素受体结合,活化核内“抗病毒蛋白”基因,产生的抗病毒蛋白可促进病毒mRNA降解,并可阻止病毒mRNA翻译,而抑制病毒蛋白合成;提高受病毒感染细胞表面MHC-I类分子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向细胞毒淋巴细胞提呈抗原,引起靶细胞的溶解;促进细胞毒淋巴细胞增殖,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对病毒的杀伤、吞噬能力;增强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调节免疫球蛋白的合成。

本组资料显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组与单纯利巴韦林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经干扰素治疗后,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单纯利巴韦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在治疗期间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2-283.

[2] 朱汝南,邓洁,王芳,等.2000年秋冬至2002年夏北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临床儿科杂志,2003,21(1):25-28.

[3] 巴德年.当代免疫学技术与应用.北京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51-52.

[4] 董方绥.病毒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儿科杂志,2002,20(5):261-264.

猜你喜欢

利巴韦林干扰素临床疗效
干扰素 你了解吗
干扰素在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
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喜炎平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与经济学分析
干扰素在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