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长应该具有的“教师观”

2009-07-17戴林东

江西教育A 2009年6期
关键词:校长学校管理

戴林东

现代校长应当确立科学的“教师观”,坚持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去运行自己的工作思路。这样,经过校长决策由学校推出的规章、制度、方案、措施等才能代表广大教师的意向和利益,校长作出的决策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对于提高学校管理效益、促进学校教育教学顺利发展有深远意义。

朋友观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校长们的一句流行语:“作为一校之长,我要……”,在“一校之长”的观念支配下,校长容易把自己当作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官,而把其他人当作“手下”,把副校长、主任等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至于普通教师,不过是自己麾下的“士卒”而已。校长立足于学校管理的制高点,在工作决策中习惯于发号施令,对教师管理习惯于指手画脚。校长对教师持这种“士卒观”,必然使自己疏离教师,造成学校人情关系的“阴雨天气”。降低自己对教师的凝聚力和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度。在新课改背景下,校长应当确立“朋友观”,坚持“平等”的原则,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既然是朋友,校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便会直抒胸臆,直达心灵,思想与思想交流,情感与情感交汇,最终在认识上趋于一致,在行动上形成合力。这样校长就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教师的客观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中就会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战友观在“官本位”的管理观念影响下。校长与教师之间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校长自认为高高在上,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决策或做法拥护和认可:而教师则往往从“教学本位”的角度去审视,认为校长整天忙于事务是“不务正业”,没有资格对教师说三道四、颐指气使。这种不相容的“对立观”,必然导致校长与教师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抵触”。其实,校长应当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与教师的关系,把教师看成是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确立了“战友观”,校长就会主动与教师打成一片,与教师之间形成志同道合的默契,为实现共同的事业理想而生发出强劲的奋斗动力。

主人观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不少校长认为,学生是学校的“顾客”,是“上帝”,教师只是“仆人”或“服务员”而已。一味要求教师在态度上“顺从”甚至是“讨好”学生,在教学上要保证学生“考高分”,以赢得家长的欢心:要求教师一心一意“服务”于学生,而不能计较自己的利弊得失。在校长与教师的关系上,校长习惯以“主人”自居,以“领导”自傲,把教师当作“群众”或“随从”看待,要求教师要听从“主人”指挥,服从“领导”意志,不能有“越轨”行为。这两种关系的定位,都是在“对立观”统摄下形成的,必然影响到双方的协同发展。因此,校长一定要更新“主人观”:把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突出教师在教学关系中的主导作用:把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人,让教师在学校发展中当家作主。这样学校的决策更能够代表广大教师的心声和意志,学校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监督观长期以来,“监督”一词成为许多校长的“心病”,虽然校长口头上常常讲“欢迎民主监督”,但是在校长“说了算”的管理环境中,始终没有建立起“民主监督”的有效机制。对于“民主监督机制”,谁也不敢否定它,但谁也不敢真正推行它。好像这是一道“防线”,一旦突破了,学校管理就会出乱子,而只要让校长“当家作主”,学校便能“大治”。一些校长养尊处优,“权令智昏”,变得“独裁、霸道”,导致校园人际关系紧张。学校教育是一项很特殊的人际交互影响、心智相互提升的活动,其内涵丰富而复杂,校长一个人的认识毕竟有限。如果不运行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调动广大教师的力量,上下一心参与管理,校长的管理行为必定会陷入僵局。因此,树立“监督观”,从学校发展大计出发,建立和运行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让广大教师也掌握学校管理的主动权。“民主监督观”不是排斥“校长负责制”,而是要维护“校长负责制”的尊严,保障校长决策的科学性,并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协同力和向心力,从而让学校管理达到和谐的状态。

发展观一些校长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成型模具”,需要发展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成型观”的左右下,校长忽略对教师的继续培养。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生的能力只有在科学的氛围里,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机智的激励和合理的组织,才能获得不断发展。学生的良好发展必须以教师的良好发展为前提。因此,校长对教师要树立“发展观”,只有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建立和运行教师培养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要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学科教学实际,在先进的思想理念引导下,自觉地致力于教育科研,努力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校长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上,要建立必要的投入机制。为教师培养拨出专项经费,为教师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独立观我们有不少校长片面理解新教育提倡的“合作”理念,对教师的独立发展心存疑虑。担心教师一旦独立运行教育教学策略,便会脱离集体约束,犯自由主义错误。他们一再强调要发扬教师的群体合作精神,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去扬起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帆,而对教师的独立性发展则不予关注,一些校长热衷以“现成的说法”规范教师的言行,以集体的行为模式取代教师的个体行为。主张通过规章制度形成“牢不可破”的藩篱,对教师的教学环节甚至细节作出具体的限定,忽视教师的独立发展。校长要对教师大胆“放行”,尊重教师个人智力运作的特点和脑力劳动的规律,鼓励教师发扬探索精神,形成特色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校长只有让教师获得教学创新的自主权、自由权,才能使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校长放给教师独立发展权,其实是对教师的人格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尊重。教师在获得了教学自主权以后,不但不会摆脱学校管理规范的正常约束,相反,他们会生发出强大的执行力,自觉地创新科学的方式、方法,更好地维护学校的正确要求,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幸福观有些校长对教师过度倡导奉献精神,聚焦于他们能“吃苦、耐劳”等精神品质,而对教师“幸福、享乐”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追求则不予认同。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教师要像“春蚕”“黄牛”“蜡炬”一样,要为学生献出无私、无尽的“爱”,而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不应该追求自身的“幸福”,否则就是“违背师德,失去风范”。许多校长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强调教师的“付出”,忽略甚至压制教师的合理“索取”。导致教师在工作中很难体验到快乐。试想连自己都不快乐、不幸福的教师,又怎么能让学生快乐、幸福?因此,校长不应该让学校的制度、规则等成为教师的“枷锁”,而要成为激发教师幸福感的动力,让规章制度生发出人本的光芒。校长要把学校精心营造为教师的快乐家园和事业栖息地,让教师对学校集体产生浓郁的归依感。校长不仅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幸福、精神幸福,而且要关注教师的物质幸福、生活幸福。只有这样,校长才能与师生同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职业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校长学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学校推介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
管理的另一半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