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为宗旨创建“数学教育”省级重点专业

2009-07-14赵临龙

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教材建设社会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

赵临龙

摘要新升本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可考虑以下4点:①以精品课程为龙头,推动专业建设;②以教材建设为载体,加强教学改革;③以科技活动为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④以区域发展为契机,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并且在发挥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作用的同时,注意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这是和谐校园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数学教育,精品课程,教材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3-0032-05

安康学院数学系是该学院创办最早的系(部)之一,1958年学院首批招生设有“数学教育”专业。在半个世纪的“数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取得以下核心指标:2005年8月获得陕西省精品课——《高等数学》;2006年6月获得陕西省教学名师——《常微分方程》课程教师;2007年7月获得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积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获得教育部重点课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特色的研究》;2007年11月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用学术研究推动省级精品课“高等数学”建设》;2008年6月获得陕西省教学团队——《高等数学》,2008年11月获得陕西省高职重点专业——《数学教育》。

1省级重点专业“数学教育”建设的实践

安康学院数学系在省级重点专业“数学教育”建设中,紧紧围绕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始终坚持“教学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理念,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全省乃至全国成为具有一定特色优势的系部。

1.1以精品课程为龙头,推动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基础在于课程,自然精品课的建设就成为课程建设的龙头。但,对于新升本的院校在精品课建设中,不能简单地模仿知名大学的做法,而应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从课程内部入手,加强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独特实用的精品课。因此,在精品课建设中,始终结合教学课题,注意突出课程内在的建设,不断加强教学研究,用学术研究推动精品课建设。

目前,安康学院数学系除承担陕西省精品课程《高等数学》外,还承担安康学院精品课程《常微分方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及学院批准的系级精品课《高等代数》、《中学数学研究》。

在《高等数学》课程建设中,结合2项陕西省教育厅教学课题:《师专物理、化学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1999年)、《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以及3项安康学院教学项目:《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2003年)、《数学试验与高等数学教学》(2004年)、《文科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8年),开展教学研究,在《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论文《师专物理、化学专业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调查分析》…获全国高等师范专科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高等数学极限理论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陕西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在《高等数学》教材建设中,从2001年来,陆续出版教材:《高等数学》(陕西人民出版社)、《高等数学自学必读》(西安地图出版社)、《高等数学简明教程》(科学出版社),而且教材产生一定的社会反响:《高等数学》被确定为高校21世纪师范类规划教材,在陕西省内推广使用,并于2005年重新开印5000册;《用学术研究推动省级精品课“高等数学”建设》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高等数学”精品课建设经验在“全国《高等数学》立体化教材建设会议”和“陕西省大学数学暨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交流;理论成果在“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薪技术学术会议”上交流;出版的高校21世纪师范类规划教材《高等数学》被论文引用。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协调一致。2001年来,在专升本中,数学教育专业学生“高等数学”考试成绩连年名列全省前茅,平均录取人数占同级人数的35.6%,高于全省13.8%的平均水平。2006年402宿舍的8名女生专升本考试中全部上线,2007年数学系又有一男一女两个宿舍均是7名学生考上的好成绩,被学院授予“学习标兵”宿舍,2008年上线率90.74%。同时,结合陕西省两年一度的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活动,2004~2008年3次在陕西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27人次。

正是这些内在的研究成果,使得《高等数学》成为陕西省精品课和陕西省教学团队项目,而且围绕省级精品课“高等数学”建设的成果也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常微分方程》课程建设中,结合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常微分方程的可积性研究》(1999年),以及安康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常微分方程》(2006年),开展理论研究和教学讨论,在《科学通报》、《数学季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等重要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SCI》、《EI》、《ISTP》收录4篇。尤其在微分方程可积性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Riccati方程的“不变量”概念,以它为研究工具给出的《Ri—ccati方程的可积性理论及应用》成果,在1999年国际常微分方程会议上,受到了西班牙院士Ja-ume·Ilibre的赞赏,被我国北大著名的微分方程专家张芷芬称为“给百多年的问题增添了生机”,成果《Riccati微分方程的新可积类型》获1998年全国青年常微分方程理论与应用学术会优秀论文奖,《Riccati微分方程的可积性研究》获1999年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Riccati方程的不变量变换讨论》获2001年全国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与应用学术会议优秀论文,《Riccati方程可积性成果及其应用》获2000年安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Riccati微分方程不变量变换的讨论》获2003年陕西省第八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01年所出版的著作《常微分方程研究新论》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正是这种将科研融入教学之中,围绕教学开展学术研究,不仅推动了课程建设,而且从教学中产生的成果,更具有极大地实用性。这种教学科研互动的研究方法,不仅使学院的教授产生了具有一定反响的成果,而且也使他成为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代表,并于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

在《数学分析》课程建设中,结合陕西省教育厅教学课题《数学分析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999年),安康学院首批重点建设课程《数学分析》(2001年)和安康学院首批精品课程《数学分析》(2006年),开展教学研究,在《大

学数学》、《数学通报》等期刊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论文《Dirichlet函数描述连续和导数概念的局部性》、《一致连续函数的判断》分别获得安康市第七次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二等奖,论文《关于重要极限[sinx/x]=1的循环论证及新证法》获安康市第八次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笔者的教学研究成果引起人们的注意,被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邀请参加《数学分析选讲》教材的编写。

在《中学数学研究》课程建设中,结合教育部重点课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特色的研究》(2007年)和陕西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中学数学中的教育数学的研究与实践》(2004年),以及5项安康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安康师专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研究》(2003年)、《高师数学素质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2004年)、《数学与应用数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008年)、《数学教育专业适应中学数学新课改的研究》(2008年)、《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研究》(2008年),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中国教育报》、《数学教育学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教学改革》(1989年)、《新时期多维互动教育实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3年),获得陕西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面向21世纪话数学的作用》、《中学数学中的教育数学研究与实践》。而且论文《大学如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哲学思考》被中国教育新闻网刊载,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正是这些成果,安康学院“数学教育”评为陕西省高职重点专业,而且学院的教授以丰硕的成果,当选陕西省高师数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及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答辩评委。

1.2以教材建设为载体,加强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需要课程来支撑,但课程建设又需要从教材来体现,对于新升本的院校,建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材,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从2006年来,笔者将教材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共主编和参编教材10余部,其中2007主编的《微积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主编的《高等数学简明教程》(科学出版社)被确定为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006年参编的《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评为2007年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6年来,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邀请,参编教材8部:《新课程教师读本·数学》、《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数学分析选讲》、《数学建模》、《数学史简明教程》、《数学教育学》、《新编中学数学研究教程》,不仅扩大了学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利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以教材建设为载体,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增强教学研究能力,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全系教师都参与到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2008年,有7项被确定为安康学院首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学与应用数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数学教育专业适应中学数学新课改的研究》、《文科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概率统计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高等代数精品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拓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研究》。

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数学系高职比列全院第一达66.7%,出版教材列全院之最达20余部;而且数学系成为全院精品课最多的系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也是全院最多的系部占全院的一半,这也是对省级重点专业《数学教育》的有力支持。

1.3以科技活动为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专业建设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发展前提,这是高校承担人才培养重任所需。当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高校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安康学院数学系在创新教育中,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指导大学生开展科技的新模式:“课内深化、课外指导、勇于参与、成果展示”。1996年以来,学生在校公开发表学习论文近40篇,其中论文《关于DVD在线租赁分配问题的研究》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收录、论文《一类可积的Riccati型方程》获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二等奖,论文《开启人类的金钥匙——数学》和论文《关于仑巴菲特引型的证明》分获陕西省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论文二、三等奖、论文《射影几何中共点线(共线点)定理的关系》获安康市科学协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煤矿瓦斯和煤尘的监测与控制》获陕西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三等奖。从2002年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二、三等奖近20项,在2008年陕西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中,有5名数学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本科”三等奖,还有数学教育专业学生以加试2门科目直接考上硕士研究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07年6月8日的陕西日报以题《以人才质量铺开就业之路》进行了报道。

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安康学院数学系还注重学生成果的积累,出版了《全国数学建模竞赛——高职高专大学生获奖论文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研究”热情,成为安康学院学生科技活动的一大亮点。正是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的论文获得省级奖励,而且学院的成果《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也获得2003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使它成为安康学院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

1.4以区域发展为契机,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高校专业建设的目的在于推动学科建设,而学科建设又要求必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数学作为特殊的应用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广泛应用。对于新升本的院校,尤其由过去师范院校整合而成的院校,在数学应用方面就显得非常薄弱。但,数学作为培养人“理性”的重要学科,在社会服务方面,所提供的特殊智力支持——“思维方法”,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将提供更加科学、合理以及完美的方法。

安康学院地处山清水秀的陕南,陕西省委提出:“陕南(安康)以生态旅游作为突破发展的带动项目”。研讨安康生态旅游的发展,就成为安康学院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充分发挥数学独特的“思维”功能,根据安康特殊的旅游资源优势,成功地申报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项目2项:《绿色安康生态旅游新思路》(2003年)、《陕西在我国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地位和作用研究》(2007年)和陕西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2项:《绿色安康生态旅游品牌项目研究》(2004)、《建设陕西旅游强省的研究》(2008年),以及安康市软科学项目《安康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2006年),在《绿色中国》、《商业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旅游方面的研究论文近20篇,其中成果《充分利用自然国心“鸡心

岭”优势资源发展安康生态旅游》获2006年陕西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绿色安康生态旅游的新思路》获2007年第二届陕西科技调研成果三等奖。

笔者在《绿色中国》上提出的《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的设想》,引起媒体的高度的重视,《新华文摘》、《人民网》等网络转载,极大地提升了安康学院学术研究的区域影响,成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

正是数学这种独特的思维作用,使它成为当代人不必可缺少的重要“素养”,这也是学院的数学教授成为了安康市政府旅游咨询专家,而且当前正在承担主持完成“安康市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重任。

2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的思考

专业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对于新升本院校更是一项重要工作。2005年11月10日在洛阳师范学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吴启迪指出:“新建本科院校要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多样化。”

2.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也出现了不良倾向,就像吴启迪指出的:“近年来,一些高等学校不善于结合自身实际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不能科学地确定学校定位,导致办学模式趋同,办学特色不鲜明。”对于新升本院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下功夫,使培养的学生能“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新升本院校中,有许多院校都是由师范院校整合而来,那么如何保持师范优势,并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发展,就成为这些院校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师本身就是应用型人才,它是以传授知识而间接为社会创造“人力资源”财富,就像其它应用专业的应用人才直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一样,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职业。

当然,新升本院校今天培养的教师,应该是职前职后的统一体,这就要求在巩固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训练,如对师范生进行从事科研的专门训练:申报课题、主持课题、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成果报奖等,使他们能主动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同时,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在师范教育专业中还应该开设一些非师范专业方面的课程,使学生能主动适应其他岗位的工作。学院也可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和有利的教师资源,适当开办一些具有应用性的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2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一般分为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或者教学科研型大学。今天教学科研型大学在追赶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又在追赶教学科研型大学,近几年升本的本科院校一律朝着综合院校方向发展,以致很多大学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将科研与教学彻底脱钩,甚至认为具有基础性的教学研究不属于科研,而只有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才是“科研”,结果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

本来作为培养人的高校,各个专业在科研上,始终承担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科技生产力的双重任务。这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是基础研究转化而来的“生产力”,它与科学生产力同样重要,是推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驱动力。即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是和谐校园发展的根本保证。对于新升本的院校,多数都属于教学型的学院,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相对科研而言就处于劣势。因此,各个专业的科研应该从教学做起,从教学中不断寻找科研课题,在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特色和本专业的科研力量,选准研究方向,在新的研究领域产出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形成专业建设亮点,并逐步发展为学院的特色。

2.3服务社会中的问题

服务社会是高校立足的根本所在,但现在要求不论什么专业都要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而且还都以应用专业为评价标准,这就使一些具有“基础性”的非应用专业不得不做一些与本专业发展无关的“研究工作”。

高校由于专业不同,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有的是直接服务于社会,而有的是间接服务于社会。因此,高校服务社会,应根据专业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服务要求,使各专业在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上,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对于新升本的院校,应在做好本专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地方资源优势,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优势,提供智力支持或科技支持。尤其是一些具有“基础性”的非应用专业,在智力支持上也会发挥重要作用,因为一个观念的转变、一个思路的提出,可能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或新的发展规划的出台。

猜你喜欢

教材建设社会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