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战以来德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途径与特点

2009-07-14张运红

教学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科普教育德国

张运红

摘要德国青少年科学教育主要分为学校科学教育和学校之外的科普教育。学校科学教育在目标上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内容上课程趋于综合,方法上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同时,德国在全社会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让科技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关键词德国,青少年科学教育,科普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3-0037-04

德意志民族有着重视科技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使德国一再书写了国家发展的神话。因此,可以说德国的兴衰成败与其科技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正是基于此,德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以培养未来国家发展所需人才。在德国,青少年科技教育主要可以分为学校科学教育和校外科普教育两大部分。学校科学教育直接教授学生科技知识,校外科普教育则侧重科技熏陶和兴趣培养,这两方面相互结合,使德国科技教育在欧洲独领风骚。因此,对德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认识与思考,可为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德国中小学科学教育

1.1中小学科学课程教育

科学课在德国小学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学科内容广泛,它和语文、数学并列为三门核心课程,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是德国小学富有特色的一门课程。德国16个州教育独立,各州的教育大纲不同,科学课的名称各不相同,但内容大同小异。巴伐利亚州是德国教育最发达的州之一,小学科学课在巴伐利亚州被称为家乡学与自然常识。

德国自20世纪初设立基础学校以来,科学教育没有单独设科,而是将几个科目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合科教学的名称在70年代以前称为乡土课或乡土常识,70年代以后,德国对小学理科课程作了重大改革,使之成为德国小学课程设置的一大亮点。这种改革顺应了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需要,以加强自然科学教育。改革后的科学课程并非是学科的拼凑,而是包含了生物、物理、化学、气象、技术、地理、交通安全、社会学习等多方面的学习领域。这些学习领域中涉及的事实都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

德国科学课程遵循的是“直观原理”、“自由活动原理”、“一切从儿童出发”和“整体性原理”,它强调充分利用儿童的经验、启发儿童的智慧、促进儿童的独立性;强调引导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科学方法和有关的技能。它是一门致力于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认识自己生活实际的一门学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各州纷纷采取措施,改革科学课程。此次改革重点是强调课程的科学性,使儿童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通过科学教育,使儿童主动地参与生活,而非只是适应生活。同时,这次科学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活动性,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从游戏活动、直觉活动发展到有意识的行为。此外,它还强调生活性,现实生活世界是儿童获取知识、经验、理解与认识的大课堂,客观世界的具体直观的形象、生活的直接经验及行为交往等,对于教学及其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巴州学校为例,巴州学校均采用半天制教学模式,每天上午5节课,下午一般由学生自由安排活动。学生可以自行组织各种科技实践活动,或项目设计活动,如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各种光学透镜的设计和磨制,并且制成不同形状的望远镜或学具等。

经过改革,德国小学家乡学与自然常识大纲呈现出新的特点。它致力于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知识水平的相对平衡,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这两根轴线构成了新的教学计划的基本结构。实际生活的主题来自于孩子们的真实生活;科学知识的教学范围和程度,则是从科学的角度阐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在科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这两根轴线的交接点处,科学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被开发。选择这些内容的准则,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知识的实用性、重要性、多样性和尽可能具有典型性。新大纲将综合性的基础知识融入特定的主题范围之内。自然科学和技术内容增加了多维观察和思考的新观点。这样使孩子们在自然生活中,遇见一些有关科学和技术的现象时,能唤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以实科中学的一节物理课为例,教师一共做了八个演示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及作用,尽可能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操作过程,做“测定大气压能够将清水压到多高的实验”。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体现实验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使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得以提高。

1.2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德国实施12年义务教育,学生在九年级或十年级结业后进行分流,大部分进入以“双元制”技工学校为中心的各种职业学校学习。德国十分强调和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把它视为学生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准备和基础,精心设计,并贯穿在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德国中小学的学制是:小学4年,初中5或6年,高中3年。德国小学劳动教育的课程名称一般叫“常识课”。如巴伐利亚州小学常识课每周四节,其中两节为史地、自然常识,两节为手工劳作。手工劳作一至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包括:纸工、编织、木工、陶器等。德国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一般由“劳动学课和操作课”组成。前者讲授生产劳动和就业的理论和知识,内容包括劳动的含义,生产、工序、效益、工人的基本素质及安全保护、环境保护等等。

2德国青少年科普教育

与学校的科学教育相呼应,德国学校之外针对广大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也办得有声有色,这一方面是德国国民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体现,同时又是德国国民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根源。

2.1公众开放日

作为科技强国,德国一向重视向公众普及最新的科技知识。让科技走出象牙塔,消除公众对科学家和尖端科学的神秘感与距离感,这已成为众多国立重点科研院所的重要职责之一。这些科研院所利用“公众开放日”、“科技集市”和“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自然地拉近了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与科学的距离。尤利希研究中心是德国赫姆霍尔茨研究联合会下属的一个中心,尤利希研究中心每年6月要组织一次“公众开放日”,中心已成为普及科普知识、交流信息和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2.2科普年

科普年是德国科普活动的重要内容,它是由联邦教育部于2000年发起的,每年设有一个科学主题,如2000年是物理年,2001年是生命科学年,2002年是地学年,2003年是化学年,而2004年是技术年,2005年是爱因斯坦年。在每一个科普年年度,联邦教研部都会在全国选择一些州或城市举办学术报告、讲座和展览,其目的是让公众近距离地与科学对话,激发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对知识和科技的兴趣,提高广大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3博物馆

德国的博物馆不是静态地陈述历史,而是让人们生动地参与历史,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历史,认识

科技发展的魅力与人类取得的辉煌成就。如在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中学生可以动手做的项目几乎包括了科学史上所有重要实验,如粒子散射、激光发生、驻波现象、电极电势测定、能量守恒与转化、金属的活泼性顺序、电解食盐水、太阳能发电与氢能源利用等。仪器或模型设计巧妙、精细,实验现象清晰、有趣,可谓“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令人惊叹不已。

2.4科学长夜

“科学长夜”是德国科普活动中一项很有名的活动,2001年首先在柏林举办,之后每年举办一次。该活动期间展台上的科学家极其认真地回答每一个参观者的提问,并演示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激发参观者的兴趣,引导青少年进入科学的大门。“科学之夜”的内容从医学到语言、从信息到历史、从宇宙到能源、从生物到艺术、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无论是专业研究,还是日常实用,“科学长夜”让每一个参观者似乎一夜之间聪明了许多,由此被誉为德国“最聪明之夜”。

2.5小小化学家

德国人十分重视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在儿童科学教育方面做出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如德国儿童大学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不遗余力,该大学特别开办的“哈利-波特魔术班”——实际上是趣味化学实验讲座,就是儿童大学的初期形式,培养出众多名校化学系的学生。德国众多科研院所、科技馆及公司也在为宣传推广科普做出不懈努力,世界化工业巨头德国巴斯夫(BASF)公司首创了欧洲第一个互动式儿童化学实验室“小小化学家”,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小小化学家”儿童互动实验室于1997年在巴斯夫化工公司德国总部创办,并免费对6~12岁的儿童开放。“小小化学家”的实验主题均取材于生活,既符合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又与他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实验现象浅显有趣,实验给孩子们以感官刺激,使实验生动有趣。实验过程简便,易操作,便于孩子们亲自动手获得真实体验。这一极具教育意义的公益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儿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且也能吸引学生投身于化学,为未来社会科技的发展输送力量。

3德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经验及特点

精英最集中的群体。完全中学重视对学生进行深化的科学教育,内容的严谨性、理论性和难度上均有较高的要求,经典科学与现代科学兼容。

3.2突出理科实验的教学价值

在德国学校的科学教育中,实验教学被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德国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以巴州的中学为例,大多实行课程制。物理、化学课都在固定的教室和实验室里进行。一方面,教师利用教室中固定好的实验装置或模型进行演示(如硫酸的制法、波的干涉等),结合现象即时提问,同步分析原理:另一方面,学生实验作为启迪思维和探究知识的一种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后的项目设计之中。在德国中学课堂上,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是相当多的,有教师提出问题,1~2名学生上台展示实验、说明现象:也有以学生探究为主的个别实验或分组实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实验结束时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总结规律(如8年级不同物体密度的测定实验,11年级硝酸盐的热分解实验和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实验等)。学生在动手设计、取样观察、测量记录过程中的熟练技能和讨论交流、小组合作中的积极行为,反映了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这在较大程度上归因于德国科学传统和教育传统中对实验的高度重视。当然,学校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和小班化的课堂,为每个学生的“动手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3.1多层次的理科课程体系

德国的普通中学分为三类: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三类中学的人数比例每年都有变化,一般是25%:40%:35%。三类学校的体制不同,学生的基础和发展也有差异,因而直接影响科学课程的设置。

德国三类中学各有侧重,在主体中学,课程贴近职业,课程的内容注重联系社会发展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应用,在理论性、学术性方面的要求不高,自然科学课程课时少(如理化合科6~9年级每周2课时),内容简单,有启蒙的特点,在高年级的选修课(如制图、电脑等课程)中有一定的应用。实科中学普通教育与职业预备教育并重,7~8年级开设生物课(每周2节),9~10年级开设化学课(每周2节),物理课从8年级起按不同的选修方向设置(每周2~3节)。完全中学集中了全州最优秀的学生,是未来学术性人才和科技

3.3重视科学传统,营造科普氛围

在德国中学,从理科教材到学校宣传画廊,都十分注重营造科学的氛围,这些无形中起到了一种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德国通过全民性的科普教育与动员,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学科学的高潮。在科普教育中,政府与民间配合,使科普教育由自发展逐渐向自觉趋势发展,由临时性向有组织的固定趋势发展,使科普教育卓有成效。科普教育不仅向青少年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更能激发青少年从小就就探寻科学奥秘的兴趣。从科学开放日,科普年到小小化学家活动,德国的一系列科普活动都是精心为青少年设计和安排的,正是通过这些校外的活动,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推进了中小学的科技教育,从而形成校外校内相互呼应和配合的局面。

4结束语

在现代化浪潮的推动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依靠科学教育来实现,这个任务就落到了青少年科学教育上。因此,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口号的推动下,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同。但是对照德国成功的青少年科技教育,笔者发现,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仍存在诸多突出的问题: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剥离,以及科学教育课程条块分割严重,从而使学校科学教育变得苍白和孤独;②科学教育目标的偏失,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主要以教授知识为主,相应地出现了“在方法上是以传授、灌输为主,在对教与学的质量评价上,是以学生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现象,很难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③重理论轻实践,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以及教育目标的偏失,势必造成中小学科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④学生缺乏对科学的兴趣,由于受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科学教育几乎是浓缩了的“纯粹”的科学知识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的科学只是一套刻板的符号和概念体系,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只是成为一种纯粹应付考试的工具,凡此种种,使人们日益意识到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可以从德国青少年的科技教育中得到启示,在学校课程方面,注重中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化改革,避免人为的知识条块分割,尊重科学知识自身的内在联系;在教育目标方面,遵循科学教育由科学知识一科学方法一科学素养的培养规律,将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来,而不是科学知识的单纯灌输;在教育方法上,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的弊端,让学生在动手中去学习科学,在实验中去发现科学:通过广泛而多样的科普教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学习德国科技教育的经验,可以改进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种种弊端,培养2l世纪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

猜你喜欢

科普教育德国
“梦梦”“娇庆”德国行
依托“村淘”项目建立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研究
基于主题情景化的青少年科普教育与辅导研究
加强科普旅游教育,提高导游员科普素质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科普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
新中国科技60年(3)
无情的应试教育
开始敲门
可怕的过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