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我国公民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09-07-07陈智英

法制与社会 2009年4期
关键词:公民环境保护意识

陈智英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环境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公民整体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民环境教育的现状、公民环境教育的必要性,探讨了加强公民环境教育的措施,使之深远发展。

关键词环境教育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04-02

全球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过度地开发和利用资源给自然界和周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程度也大大超过了以前,在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教育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的环境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公民尚未接受过系统、全面的环境教育,不具备如何正确地运用促进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知识和技术。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公民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公民环境教育的现状

公民环境教育就是国家借助教育手段使公民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以便通过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国开展环境教育多年以来,环境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公民环境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影响我国环境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可分别从政府和公民两个不同角度来分析。首先,在我国一些不发达地区,由于人口膨胀,资源匮乏,建设资金投入不够等因素严重制约其经济的发展,必然使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成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致使环境教育问题被忽视。其次,公民自身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一些不发达地区,由于家庭生活条件较差,很多人还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努力奋斗,导致很少有时间放在保护环境、接受环境教育上。许多人都抱有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进行了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开发行为,他们还未充分认识到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二)环境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

环境教育体系发展的程度直接制约着环境教育整体的发展程度、影响着环境教育的成效。我国环境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其一,环境教育者队伍建设落后。由于国家对环境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对环境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致使专业的高素质环境教育人才缺乏,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从事环境教育的老师并非环境专业的毕业生,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其二,环境教育的内容不充实。目前,公民的环境教育大多停留在生活型环境教育方面,只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事件关心了解,但对生态型环境教育重视不够,公民环境教育的内容还应包括环境科学教育、环境法制教育和环境伦理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其三,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环境教育方法以灌输式教育、公民被动接受为主,这种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当前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应通过各种环境保护互动活动,积极引导公民自觉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主动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来。

(三)环境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经济条件的现状决定了人们的意识现状。由于经济发展与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密切相关,加之我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环境教育在我国也呈现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环境质量的期望值会越来越大,进而带动环境意识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环境教育的发展。但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以及贫困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差、交通阻塞、经济水平低、人们文化程度不高、与外界信息交流不畅通,必然决定了环境教育的起点低,因而严重阻碍了环境教育的推广。

二、公民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公民的环境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教育,对国家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环境教育是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要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正是在人类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机械的大量使用加快了树木的砍伐,导致森林面积的锐减,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工厂、车辆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导致许多城市大气污染日渐严重;先进的交通工具和捕杀工具的使用,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自然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种种环境损害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恶化已经严重阻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二)环境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环境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地球上唯一具有理性的自然存在物,人类虽有权利用自然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但也有义务和责任尊重自然,保持生态的稳定性,保护后代生存的权利。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必须培养人们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使人们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形式及至整个自然界承担责任的道德观,并牢固地树立起用现代科学技术去协调、服务于自然的观念,形成自觉的行动。只有不断地坚持把环境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才能不断增强人们对环境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才能使每一位社会成员自觉养成良好环境行为和环境习惯,逐步提高全民族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升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也才能逐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三)环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福祉和经济活动提供了必须的资源和服务,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在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得到相应控制。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生态脆弱,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如何保护好环境,是我们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开展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使公民了解掌握环境系统的性质及机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公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增强公民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提高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能力,以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使环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公民环境教育的措施

(一)深化领导干部环境教育

加强我国公民环境教育,首先就必须抓好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在我国环境教育开展的三十年历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领导干部环境意识不强,对于环境保护抱着“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理念,没有将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切实联系起来,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惨痛代价的实例。政府应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环境教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环保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第一,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干部环境教育培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的现实需要。领导干部处于决策地位,其环境意识直接影响到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深化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才能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的环境影响。第二,把领导干部环境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事项列入议事日程。应将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列入考核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基本内容之一;将领导干部环境教育纳入领导干部管理工作中,作为领导干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环境与综合决策能力的内容层层落实到各级党校、行政院校的环境教育中去。

(二)加强学校环境教育

学校环境教育是公民环境教育的关键,结合我国当前各级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其一,环境教育应该从小学抓起。环境教育从小学抓起,使学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环境保护的启蒙教育。学校必须结合少儿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生动、形象的教育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发动学生自己动手清理校园环境,种植花草树木、美化校园环境。还可以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带学生到周围的绿化带、社区等公共场所参观环境保护的宣传标语,教育学生爱惜身边的一草一木,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其二,加强中小学环境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环保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我国明天环境的建设,优美环境的创造任务将落在青少年的肩上。学校应将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中,把教材内容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加以结合;可以通过户外郊游,让学生体验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美好的感觉,向学生讲解动植物被破坏、工业污染而造成的空气污染、酸雨、气候恶化、土壤沙化等严重后果,以此来增强学生爱护环境、绿化环境的意识。其三,强化高校环境教育。进一步抓好高校的环境教育。这是学校环境教育的关键。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设置合理的环境教育课程,应将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设置为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注重讲授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环境保护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加大师资投入和资金投入。学校应培训一批专业知识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从事环境保护知识的讲授,也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还可以邀请环境保护的专家来学校开展学术研讨会等。再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整合学校、社会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环境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和教师要尽量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社会考察或调查活动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强化社会环境教育

社会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教育对象最为广泛,包括工人、农民、城镇居民、知识分子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整体的环境意识水平对环境的保护作用是巨大的。我国社会环境教育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提高公民环境保护参与意识。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教育是实现环境保护事业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搞好环境教育是我们当前和今后教育工作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统一思想、提高公民参与意识,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第二,提高公民的环境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环境道德意识是属于社会公德的范畴,是环境意识的最高境界。目前,各种不道德的、各种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随处可见,因此必须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使之行为活动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抓好环境法律意识的培养,这些年来因为缺乏必要的环境法律意识,而导致的过激行为的事件屡见不鲜,因而在普及环保知识的同时,应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公众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环境保护权利、和必须承担的环境保护义务。第三,加强环境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各级大众传媒要把环境保护作为宣传报道的重点内容,广泛宣传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普及环保知识。要及时表彰表现优秀的先进典型,更要公开报道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对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和处罚,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猜你喜欢

公民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