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问题探析

2009-07-07王永恒

法制与社会 2009年4期
关键词:后勤保障后勤社会化

王永恒

摘要中央军委向全军部队下发《“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标志着21世纪我军保障体制变革的战略布局已基本形成。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客观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强宣传教育、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制度、探索改革模式等方面论述了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对策。

关键词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社会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E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10-02

中央军委下发《“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要求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扎扎实实抓好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各项工作的落实。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中央军委着眼国家和军队战略全局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军队后勤改革的重点之一。当前,加快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是摆在全军后勤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深入研究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与发展,找准面临的主要问题、剖析其原因、探索发展对策,对于促进军队后勤全面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现状

(一)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基本历程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1993年提出后,全军许多机关、院校、医院等开始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1994年,中央军委批转总后《关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和深化后勤改革纲要》,标志着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进入了整体运作、重点突破的新阶段。1998年,军队与6900多个经营性企业彻底脱钩,消除了军队建设的一大隐患。2000年开始在全军推行生活保障社会化,同时实行军人住房货币化、建立军人保险制度、保障性企业和农场移交地方,我军的保障方式,由军队办社会向军民兼容的现代化大后勤转变。2002年1月,军队全面推行采购制度改革,实行以集中采购和招标采购为主,建立分工协作、相互制约的分段管理运行机制。2002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有关问题的通知》,10月中央军委批转了《总后勤部关于实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推进了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和确保改革健康发展。2007年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下发《“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认真贯彻胡主席关于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扎实实抓好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取得的成绩

在后勤社会化保障改革中,总后协调北京市成立了首都驻京部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领导小组,出台政策、筹措经费、跟踪检查、使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并有力地推动了全军的改革。目前,全军的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在饮食保障、商业服务、营房保障和职工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在生活用车、油料保障、服务货币化供应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1.提高了保障效益。首先,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使军事后勤主动加快与市场经济接轨,遵循价值规律,引入竞争机制。其次,军队生活保障社会化改革通过引进竞争、公开招标等方式,使各类经费节省的同时,服务质量得到提高,明显改善了生活条件,体现了“保障有力”的总要求。

2.职工分流,减轻了部队负担。目前,全军已有1500多个食堂交给地方服务保障机构承办,1000多个军人服务社纳入社会商业体系,1800多个营院不同程度实行了物业管理,近300个保障性企业和农场移交国家和地方,共减少军队企事业单位职工3O多万人,有效减轻了部队的负担。

3.简化了后勤管理,精简了后勤管理人员。社会化保障后,后勤部门的管理职能发生了质的变化,管理方式由以前的行政隶属转变为“买方”与“卖方”的购买关系,主要进行宏观调控管理,而实际的后勤工作由服务提供者管理,极大地降低了对后勤管理人员数量的要求。

二、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不足

目前,部分单位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步子迈得不大、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解决得不够好。尤其表现在思想观念上,许多同志存在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仍停留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上,还没有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自我封闭、自我保障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中解放出来,这显然不能适应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社会化保障层次不高

部分地区市场机制不够成熟,商品流通受限,第三产业不发达,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形成,缺乏有经济实力、有管理经验的保障实体,后勤保障推向实体举步维艰,许多项目难以实现。人员素质不高、利用市场组织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

(三)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不配套

当前国家和军队关于开展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法规为推进改革提供了保证。但从现行改革的运行情况看,政策法规不落实、不配套的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1.立法层次低。至今还没有出台一部由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军事行政法规,如《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条例》。

2.政策法规不配套。政策法规建设明显滞后于改革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在无法可依的状况,有的方面已影响改革的进程; 军队法规规章应配套,对军队职工的分流安置以及养老、失业、医疗等问题,都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进一步明确。

3.改革相关供应标准缺失。如在饮食保障社会化上,允许承包商取得利润应控制在多大比例,要求实施保障的质量标准如何规定等,都没有建立具体目标量化体系,致使实际工作中不便操作。法制建设不完备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开展。

4.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强化监督管理是推进改革的重中之重,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也不例外。只有构建完善的改革监督检查机制,加强改革的监管,才能促进改革依法组织、规范运行,保证改革取得实效。

三、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意识,进一步明确推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意义

1.做好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军队强大的战斗力离不开强有力的后勤和技术保障,军队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保障的依赖就越大。一支军队保障能力的高低,不仅与保障力量的规模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保障的体制和方式是否符合军队作战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做好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军事特色变革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军建设指导思想已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并确立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新的军队建设目标,部队体制编制、保障模式和方法等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实现后勤保障社会化,是顺应时代潮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必然选择。

3.做好军队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作为国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后勤改革必将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军队后勤必须大力推进社会化保障改革。

(二)加强军地协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是一定意义上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需要军队和驻地政府共同组织。为此,军队必须紧密联系地方政府,制定出相关的法规政策。

1.建立协调联络机构。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的要求,军地双方要自上而下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由地方商业、粮食、军交运输、税务、社保、卫生、环保等部门参加的协调机构,负责处理协调后勤社会化保障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保证改革的顺利启动和健康发展。

2.协调好外部关系。在各项改革方案实施之前,军队要与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通气,介绍当前后勤改革情况,征求意见,争取地方部门的大力支持。

3.建立专项补助经费,调整经费供应标准。一方面,总部应从机动财力中划出一部分经费,直接分配给各大单位,再由各大单位根据改革实际需要和保障可能,分配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另一方面,由总部事业部门从现行有关的事业经费定额中单独划出一块,按照改革项目实行指标控制、定额包工,专项用于弥补各部门改革项目的经费需求。

4.调整现行经费供应标准。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涉及标准调整的重点项目是伙食费、卫生事业费、油料管理费、营房管理费、水电费、取暖费、车辆管理费等。根据财力保障的可能,应调整整个标准结构,并逐步改革现行经费标准的制定依据和测算方法,使之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5.完善相关法规。必须坚持科学合理、完善配套、严格规范的原则,制定“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法”、“军队后勤社会化保障物资经费供应标准”等新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使军队后勤保障有法可依。

(三)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模式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全面性、协调性和持续。后勤保障社会化是一项重大改革,涉及体制编制、法规制度、条件环境、保障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各级领导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搞好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并实施分类指导。

2.做好调研论证,协调好各个层面的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调研和分析论证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范围、项目、内容,准确定位近期、中期和长期社会化保障改革的具体目标,进一步修订完善改革的实施方案,科学规划与推进不同地区的改革单位、范围、项目等,加强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协调,科学谋划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制订与之相配套的改革规划计划,明确改革任务,牵引和指导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3.减员增效,进一步做好职工管理制度改。按照总部下发的《关于深化军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管理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进一步深化职工管理制度改革。对具备移交条件的富余职工,按照“人随改革任务走”的原则,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即劳动关系,与军队彻底脱钩; 暂不具备重要条件的,采取重组、托管、转岗、内退以及优先录用非现役公勤人员等办法,搞好分流安置。

4.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模式要具有我军特色。在推进改革中,坚持实事求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的指导思想,始终按照军委、总部确定的“两个服务”、“三个有利于”原则来组织实施。改革的单位主要是非作战部队和驻城市部队,改革的方法步骤是,条件基本具备的先进行,条件不具备的,待条件成熟后进行。

(四)确实加强对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组织领导

1.把握内涵,明确方向。实行后勤保障社会化,其实质和内涵,就是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尽量借助社会力量,把应该而且社会能够承办的事情交给社会,把一些担负非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交给地方,把担负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真正搞精干,形成与我军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后勤保障机制。要贯彻“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原则,既要讲求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军事效益; 既能立足平时保障,更要着眼战时保障,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

2.军地协调,做好合作。改革的实践证明: 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尤其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凡是一个地区的驻军社会化保障改革都进展顺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驻军所在地的各级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支持帮助工作。加强协调,请各级政府继续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部队的社会化保障改革工作,特别是在职工分流安置、营区配套建设费用减免、事业性收费减收等方面,协调政府各部门尽快制定更具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

3.精心组织,加强督查。各级党委和领导要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统筹规划,周密部署。在实施过程中,要定期分析形势,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牢牢把握领导改革的主动权。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督促检查,组织对社会化保障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严格政策法规,实施有效地监督管理,为深化改革打好基础,提高社会化改革的运行效率。

猜你喜欢

后勤保障后勤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装备走向智能化
后勤服务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金门岛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主要教训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