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双证”教育实践研究

2009-07-07吴杨伟徐国庆

老区建设 2009年8期
关键词:实训实践

吴杨伟 徐国庆

[提要] “双证”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实现普通高校教育与社会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作为高校新办专业开展“双证”教育,需要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线,正确把握“双证”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双证”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 报关与国际货运;双证;实践;实训

[作者简介]吴杨伟(1980—),男,九江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徐国庆(1981—),男,九江学院商学院助教。(江西九江332005)

本文系2009年九江学院校级教改《基于双证融通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JY09-02。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现状与市场分析

2002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21738.3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对为进出口提供专业服务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人才更是提出了迫切的需求。面对行业的快速发展,部分高校陆续开设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将该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每年约有13000余名大学毕业生,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正成为高校培养高级外贸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与此同时,报检业务急剧增加,但由于相关企业人力资源储备及人才培养严重不足,导致报检行业人员的极大缺口,以上海为例,上海地区有代理报检企业近900家,自理报检企业50000多家,目前报检专业人才需求量在30000人左右,而上海地区通过报检员资格考试的只有8000余人,人才缺口达22000人。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见我国对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培养的是外贸专业人才,涉及到的职业资格证书较多,主要有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以及相关的单证员等资格证书。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所有从事报关或报检的专业人员,都必须通过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报关员、报检员统一资格考试,获得行业从业资格,并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后方能上岗执业。对于货运代理行业而言,行业协会也推出了资格证书考试,但由于是由相关行业协会组织的全国性考试,所以并没有相应法规明确规定,货运代理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但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为了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误差,也出现了以法规加以强制的趋势。

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

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参照相关经济类专业设置相应课程,理论课程较多,在教学过程中较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实践环节较少,忽视了该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有些专业课程甚至没有实践环节,认为实践是实习阶段的任务。

(二)重学历,轻能力

高校教学长期存在这样一种观点: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完成各项课程,通过考试合格方可毕业。为此,学生们往往以“分”为根本,围绕通过课程考试为中心,将过多时间花在理论学习上。由于该专业对学生技能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忽视岗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根据相关法规规定,对从事报关和报检工作的人员实行强制性持证上岗制度,而相关资格证书考试的实践性要求又很强,学生们没有参加相应的岗位能力训练与培养,缺乏将学过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岗位技能的执业能力,无法顺利通过相关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更不要说执业资格了。

(三)重样本,轻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浏览教材中的进出口单证样本,忽视对实际单证缮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各种单据只能直观地识别,不能进行进一步的填制与修改,更不要说独立完成某项具体的外贸业务。

三、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双证”教育实践研究

(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实践教学框架体系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报检实务四大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为突破口,在精简专业课课时和数量的基础上,带动相关课程建设与发展,从而合理地构建出新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新的理论与实践关系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将岗位能力培养作为重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内实践阶段、模拟实训阶段和课外实践阶段。

1.课内实践阶段:提高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报检实务等主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课时比例,在授课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报关、货代、报检、进出口的各个环节有感性认知,识别各种外贸业务单据,掌握相关单据的缮制方法,对相关环节及相关业务进行课内随堂模拟操作训练。

2.模拟实训阶段:在主干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结束后,针对相关课程教学目标开设阶段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一阶段可分为两大模块:一是根据信用证或合同缮制各种外贸单据;二是根据给出资料,完成报关、货代、报检等业务流程的操作。

3.课外实践阶段: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到基地进行外贸业务短期岗位实习,理论结合实际,对进出口业务、报关、货代、报检相关业务进行岗位实际操作,掌握通关业务流程,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提高岗位操作和适应能力,为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开展“双证”课程教育实践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双证”教育是将学历证与报关员资格证、货代员资格证、报检员资格证、单证员资格证结合起来,学生毕业时既获得学历证,又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与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职业标准接轨,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把职业标准和技能融入课程教学,在课程中注意渗透相关资格考试的考试内容,为学生参加资格考试创造条件。

报关员资格考试主要考核内容为报关基础知识、报关专业知识和报关专业技能,涉及到的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商品编码、专业英语等;报检员资格考试主要考核内容为报检基础知识和报检专业知识,涉及到的课程为报检实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英语等;货代员资格考试主要考核内容为货代基础知识和货代专业知识,涉及到的课程为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英语等;单证员资格考试主要考核内容为单证基础知识和单证专业技能,涉及到的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专业英语等。因此,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货运与保险四门课程为中心,以专业英语为突破口,在精简专业课数量的基础上,带动相关课程建设与发展,从而合理地构建出符合“双证”教育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

1.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方面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教学大纲以报关员、货代员、报检员和单证员职业标准为依据,根据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2.突出职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学实验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进行岗位仿真训练,安排学生到实际岗位上熟悉全部业务流程,突出专门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以直接体验的方式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3.突出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权威部门组织的,为了便于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应积极开展与有关部门的合作,申请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考点和鉴定点,健全相关的培训管理机制,规范职业鉴定和证书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应考环境,方便学生报考,参与职业技能鉴定。

4.突出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来自外贸、报关、货代、报检等行业、企业第一线的专家和专业人员,与专业师资一起,对职业能力以及职业要求等要素进行细分,确定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包含基本职业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职业能力三部分内容。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岗位培训课程。

[参考文献]

[1]覃洪,韦义萍.开展“双证”教育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

[2]张妙弟,江小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高职教育持续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责任编辑:李丽娜]

猜你喜欢

实训实践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平谷区委组织部:打造党员实训基地 拓展培训方式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职生实训课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