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和谐教育

2009-07-01马金林胡旭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31期
关键词:身心统一情感

马金林 胡旭程

在西方教育史上,雅典教育通常被称为“和谐教育”。作为西方教育的历史渊源之一,雅典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儿童培养成为集道德、智慧、健康、美感诸品质于一身的公民。就我国而言,和谐教育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所说的“仁”“智”“勇”的统一。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出发,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目标一致、内容衔接、攻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环境,是实施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1、和谐教育,以人为本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和谐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价值取向—直“以社会为本位”,形成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材和教师的权威,而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仅仅是被当作知识容器,教育过程并没有按照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去进行,从而偏离教育对象的本体。而和谐教育,是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基于此,它以人本主义思想进行着课程的整合,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体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获得学习的乐趣,产生创造的激情,享受自己成功的愉悦。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地位,满足他们自主的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是和谐主体性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其人格、需要、情感,引导自我激励、自主学习、自我成长。可以说,目前蓬勃发展的情感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正是以学生为本的和谐教育的开花结果。

2、和谐教育,全面发展

“和谐发展”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语“CALOCAGATIA”,表示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写道:“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这就是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而目前新课改提倡为所有学生打好“四个基础”,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态度、基本方法。这些都是和谐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的表现,其主要内容为:一是身心的和谐,学生作为完整系统的个体,是由身体(生理)系统与心理(精神)系统构成的,二者协调统一,身心才会健康;二是德智的统一,如孔子早就提出“择不处仁,焉得知(智)”(《论语·里仁》),主张把仁(德)智统一起来的。当然,和谐教育还包括情智统一、手脑统一等,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我们所教育的人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健全应当合而为一。”教育者的本领和艺术,在于他每时每刻都能够清醒地把握住这种和谐发展的实质。

3、和谐发展,协力共生

教育是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其中,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教育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学校教育效果的高低与学校教育环境状况相关,而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教师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在师生融洽的氛围中,让学生身心和谐成长。当然,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谐教育也要从家庭和社会的渠道来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如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引导和规范传媒内容,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等,从而努力创造一个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背景。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建构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良好教育环境,是实施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和谐教育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之_,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身心统一情感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情感
统一数量再比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给身心降个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