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教育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2009-06-28李玉胜

消费导刊 2009年22期
关键词:和谐教育高校教育运用

[摘 要]本文从和谐教育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入手,主要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教师队伍和加强大学生和谐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和谐教育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和谐教育 高校教育 运用

基金项目:“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和谐教育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NY207108

作者简介:李玉胜(1970-)男,江苏盐城人,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目前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

一、和谐教育的历史渊源

“和谐教育”不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有其厚重的教育思想渊源,如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自然和谐,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的自然主义教育哲学,都是其必须继承发展的重要教育思想。

(一)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和谐教育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关于和谐教育理念可谓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代就已有了和谐教育理念的萌芽,即“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由此可见,当时的教育就强调受教育者的全面修身,即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文化传统又注意实用技巧;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符合礼仪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学派纷呈,争鸣迭起,但和谐教育思想作为一条主线却始终时隐时现,以儒、墨、道为代表的各个流派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和谐教育思想的内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的塑造的终极追求,以及“中庸”思想对人际关系处理所具有的指导价值都折射出了其中所蕴涵的光辉,即对和谐的信仰和追求。墨家主张“兼相爱”的教育思想,对于教育目标“兼士”或“贤士”的全面素质要求同样体现了和谐教育的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即“道法自然”的教育理念,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人应效法天地,而天地之道无非自然之道,因此人们应注意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在教育中尊重人的自然属性是有价值的,也将有利于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趋于某种平衡。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学而优则仕”之风窒息了和谐教育思想的活力,一直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德、智、体、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他认为教育的功能应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时提倡“养个性,尚自然”。至此,和谐教育思想再度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理念。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创造出了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目标,而又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对传统教育中和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西方传统教育中的和谐教育

在西方,和谐教育的思想也源远流长。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和谐”这一命题,古希腊的雅典和谐教育孕育了西方历史上最早的和谐教育思想。教育应使整个人得到发展,人的整体完美是雅典人理解的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他们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体力、智力、美感和品德方面的和谐发展,当时教育中出现了“三艺”、“七艺”等不同提法。

欧洲中世纪神性压抑了人性,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也随之被宗教禁欲主义所吞没。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继承了古希腊先哲特别是亚里斯多德的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体、精神和谐发展的人。文艺复兴之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几乎为西方每一个进步思想家、教育家所推崇,从被尊为西方教育学鼻祖夸美纽斯到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自然主义教育”的倡导者卢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一切能力和谐发展”的赫尔巴特以及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康德、黑格尔、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成为贯穿近现代西方文明发展中的崇高理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无疑是站在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度上对历史上“和谐教育”的思想的科学总结,为和谐教育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科学的指导思想。

与传统教育相比较,当前我国高校“和谐教育”的构建是在我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新理念“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展开的,所以除了在理念方面的继承与发展以外,更有其对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关切,这也是高校“和谐教育”所秉承的时代精神。

二、和谐教育的现代内涵

和谐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在认知、情感、人格各方面和谐自由发展。和谐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加注重教育内外部关系的和谐。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观念日益变革,社会发展对个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个体必须在身心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和谐教育的现代内涵是指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和谐,学校培养的个体要达到各方面的和谐。教育的和谐发展表现在教育自身内部的和谐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和谐,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适度超前于社会的发展。教育自身的和谐发展要求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等各方面要协调发展。”[1]12学校培养的人的和谐发展是自由的发展、全方位的发展。人的和谐发展体现在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

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统一的,人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并能动地改造社会,而社会也促进个体的发展。受教育者必须学会并接受所在社会已形成的社会规范和文化模式,与时俱进,学会学习、交往和生存,最终达到和谐互动。

(二)自己与他人的和谐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个体与他人能够相互尊重、学会体谅别人、对他人有同情心和帮助别人,融洽与他人的关系。现在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部分学生自私、霸道、冷漠、麻木,缺少同情心,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关系,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要让学生们有丰富的内心体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个体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个体自身和谐发展

个体自身和谐发展包括个体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是个体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努力在学科知识的和谐与身心和谐等方面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个体。

三、和谐教育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是和谐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专门场所,是师生活动的重要地方,是建设和谐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而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既产生于学校自身,又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学校的精神源泉。

校园文化构建要从文化内涵入手,三方面有机结合,发挥和谐功能。一要优化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校刊校报等宣传形式,极力营造和谐的氛围。例如创建校园文化走廊,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学生的作品,又让校园充满活力,充满青春气息,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风格。同时,优美的校园文化也促进了全体师生自觉行动,形成共识,严于律己,形成宽容待人的校风,创建更为和谐的校园环境。二要创新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包括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中,要加强多级管理机构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共同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分工。三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科技学术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校园文化品位。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学校和谐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和谐。师生互动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和谐的课堂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以前许多教师总把主要精力花在如何精心专研教材设计、课堂教学步骤上,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给学生补课上。这种敬业精神当然值得肯定,但是如果教师因此而忽视了师生情感的培养,那么其一片好心不但可能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学生可能反而会因为老师的加压而讨厌老师,讨厌课程,优质的教学质量当然无从谈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学生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75 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也不仅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去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上。正如古人所言:“崇其师,信其道。”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途径

第一,教师转变观念,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一些教师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教学上教师不允许学生怀疑“标准答案”,在管理和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势压人,这导致了师生关系紧张。为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避免师生冲突的发生,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和帮助学习者,促进学习者的自身发展。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所以,教师更应在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愉快、成功和自信,这才是推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的动力。另外,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得的信息比例减低。与此同时,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为此,教师不仅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不断扩充专业知识,还应当有民主的作风和谦虚的态度,鼓励学生质疑。在有些方面,“弟子不必不如师”,这也是教师必须确立的观念。

第二,加强师生交往和沟通,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教师应该利用课堂、课外及校外一切可能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切机会接触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要达到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要达到心与心的谐振,教师首先要对和谐、对沟通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谐,绝不是百人一面,千人同声,万人齐发。沟通也绝不是让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试想,如果一首交响乐只用一种乐器来演奏,或者虽用多种乐器但只演奏同一音符,它还叫交响乐吗?这样演奏出来的乐曲会和谐吗?和谐的条件有二:一是,存在多种声音,有多个想法,在此基础上产生不同的行为。二是,这多种声音、多个想法和不同声音能够以某种原则相互理解,相互促进,并为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依存。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利用丰富而又恰当的言语行为(声音、语调、称呼等)和非言语行为(手势、眼神、微笑等)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关系。同时教师应利用其他时间运用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除了经常使用面谈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电话、书信、便条或网聊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

第三,热爱、尊重、鼓励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高尔基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尊重和宽容学生的基础,对学生的冷漠的敌视无论如何不可能产生出尊重和宽容来。尊重学生,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其次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或心理差异、智力差异或非智力差异。那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的做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名成功的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教师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3]63

(三)和谐的教师队伍

众所周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深化教育改革,丰富学校内涵,其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即相对稳定,精干务实,高效的教师队伍,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有效措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1.建立学校管理的和谐机制,实现教师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高度和谐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表现为情绪消退,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要打造一支高素质和谐教师团队,所要关注的绝不仅仅是教育理论实践方式、方法和技术等问题,更重要的在于能让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建构新的职业价值观,追求一种高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和享受职业内在无法替代的尊严、幸福和价值。只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位教师在学习和发展的进程中显示出自己的生命活力和创新品质,变得自信、自强。对教师个人来说,这是一件幸事,实现了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高度和谐;对一所学校而言,增加了活力,蕴含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因此,教师的职业价值观问题已成为打造高素质和谐型教师队伍面对的首要问题和关注点。

2.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校氛围,实现外部环境和教师心智模式的高度和谐。长久以来,教师心智模式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单兵作战,相互之间孤立与封闭。这种心智模式和人际氛围可以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不和谐音符。学校的人际环境和氛围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效能,创设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是打造高素质和谐型教师队伍的一项基础工程。学校要依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校氛围,用潜在的充满柔性的学校精神和文化素质来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那种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式、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民主、宽松、和谐的学校氛围一经产生,即以其整体的无所不能的隐性渗透于每个教师的身心,从而优化着学校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工作,成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善心智模式,重建教师形象的标志性体现。

3.终身学习,实现教师成长与时代发展的高度和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海量增长,学科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高效体现了学科的交叉整合与延伸。对教师而言,过去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知识累积已被今天的时代所抛弃。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今天看来,教师有一桶水还不够,要有一池水,一池长流不息的活水。学习,已成为新时代教师与时俱进的法宝。只有爱学、知学、会学,才能在信息化时代履行一名合格教师对学生所起到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这就是要求教师由一劳永逸的学习完成者转变为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者。

(四)加强大学生的和谐教育

大学生的和谐教育,指的是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促进大学生在品质、知识、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和谐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和谐目标的实现,不仅在于他们能够实现自身的和谐和全面发展,还在于他们能很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问题。“既能够很好地实现自身内部的徳智和谐、身心和谐,也能够很好地实现人际和谐与环境和谐。”[4]61大学生的和谐教育主要实施途径表现为以下诸方面:

首先,学校要以制度保障大学生和谐教育的顺利推进。和谐教育的实施首要问题是要以制度保障为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提出,对于高校的和谐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根本前提。而要把和谐教育贯彻到高等教育之中,就是要把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和具体要求落实到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中去,也就是说要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努力用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来加以统帅和指导。这些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制度保障。具体来说,高等学校目前普遍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在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政策的时候,必须切实贯彻和谐教育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而校长在执行具体的人才培养任务过程中,也必须以此为准绳,才能使和谐教育不致流于空谈。同时,学校的具体运行机制和管理规章制度则是推进和谐教育的可靠保障。在学校的各项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的调整和修改要努力围绕学生的和谐发展和成长成才为目标。

其次,要将和谐教育思想贯彻到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把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加以贯彻,通过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自学和研讨达到认知的目标;要把和谐教育的思想渗入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各种育人环节中,使和谐思想处处存在而又以内隐的方式呈现,从而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教育。还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师生共同感受到和谐思想的重要价值,领略到和谐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再次,加强大学生和谐利益关系的协调。在大学生中实施和谐教育,还要突出和谐教育的重点,把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从而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处理好大学生的这些关系,必须以利益关系的协调为重中之重。因为,利益是这些关系的重要纽带,只有把大学生的这些利益关系协调好了,才能使大学生处于良好的发展平台之上,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和个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总之,当前,要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大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作为和谐教育的突出任务,使大学生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和知识利益;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充分的就业指导来使大学生得到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从而实现他们的价值;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维护大学生的学习权益;要努力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精细高效的管理工作,使大学生能够在思想道德上取得进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方面得到帮助,并有效化解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困惑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忠诚,和谐教育:现代教育的新理念[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蔡汀编译,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王夫娟,和谐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基础,宁波教育学院学报[J],2007(1)

[4]田贵华,论加强大学生的和谐教育,思想教育研究[J],2007(8)

猜你喜欢

和谐教育高校教育运用
民族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
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实施和谐育人策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