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

2009-06-25吴立芬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14期
关键词:临床症状诊断防治

吴立芬

摘要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雏鸭一种传染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小鸭。介绍了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生流行特点,总结了其诊断与防治方法,以期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鸭传染性浆膜炎;临床症状;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585.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4-0303-01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雏鸭的一种传染病,1932年该病在美国首次发现。以后在英国、加拿大、挪威、苏联和澳大利亚等国均有发生,1982年我国也发现此病。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染,1周龄内的雏鸭和7~8周龄的鸭较少发生。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发,其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为5%~80%,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发病情况

2007年4月上旬官埠桥镇1家饲养5 000只鸭的饲养场,鸭已有20日龄,出现软脚、扭头、翻背的情况,拉白色、绿色粪便,发病期间每天死亡15~25只。

2流行特点

在自然情况下,2~8周龄雏鸭易感,其中以2~4周龄鸭最易感。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该病无明显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多发,主要经呼吸道或破损皮肤感染。育雏舍鸭群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地面潮湿、卫生条件不好、饲养管理粗放、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都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诱因,被细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3临床症状

除部分急性死亡的鸭只不表现任何症状外,多数发病小鸭表现为精神不佳、嗜睡、萎顿、腿软无力、行动迟缓、不愿走动或行动跟不上群、不食或少食。伏卧不起、缩颈或嘴抵地面、两翅下垂、运动失调、痉挛性摇头或点头、尾部轻轻摇摆。眼有浆液性、粘液性分泌物,常使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粘性分泌物,或因分泌物堵塞鼻孔而造成患鸭呼吸困难。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小鸭腹部膨胀。多数病例濒死前出现明显神经症状,呈角弓反张,不久抽搐死亡。病程一般为1~5d,除表现上述症状外,时有出现头颈歪斜,颈部弯曲,遇有惊扰时不断鸣叫,呈转圈运动或倒退。

4病理剖检

病死鸭最明显的肉眼病变是浆膜表面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以及由纤维素性渗出物构成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心包液明显增多,心包膜增厚,可见1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病情较长者,心包膜与外膜发生粘连,难以剥离,渗出物干燥甚至机化、干酪化。肝脏肿大,质地变脆,呈土黄色或棕红色;表面包盖1层厚薄不等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的纤维性膜,很易剥离。纤维素性气囊炎在胸、腹和颈部气囊最为明显,气囊混浊增厚,可见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甚至与胸腹壁发生粘连。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鸭群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进行实验室诊断以作进一步确认。

5.1显微镜检查

无菌操作取病鸭的脑、肝、脾触片及心液涂片,瑞氏染色镜检,见有两极浓染的短小杆菌。

5.2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急性病倒或刚死亡不久病鸭的心血、肝脏、脾脏、淋巴结,在血液琼脂平皿培养基上作划线分离、培养,置于37℃温箱中培养24h。观察可见淡灰色圆形、湿润、露珠样小菌落。此时从典型菌落钩菌制成涂片,进行染色,为革兰氏阴性的小杆菌。

5.3荧光抗体检测

取鼻腔分泌物、肝、脑组织涂片,火焰固定,用特异荧光染色检查,可见鸭疫里默氏杆菌为黄绿色环状结构,单个散在或短链排列,其他细菌不染色。

5.4动物回归试验

无菌采取纯菌落,接种于含小牛血清的肉汤培养基,37℃培养48h。用其纯培养物接种5只6日龄雏鸭,均腹腔内注射1mL,隔离观察48~72h。5只雏鸭均发病,死亡3只,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自然发病鸭相同。

6预防与治疗

一是严格隔离病鸭,死鸭采用无害化处理。二是加强保温和通风,发病期间禁止鸭群下水。三是冲洗鸭粪,新铺垫料,鸭舍、设备、用具等全面清洗,然后用5%苛性钠溶液进行消毒;全群鸭每日用0.3%过氧乙酸喷雾消毒;用生石灰粉或3mg/kg漂白粉泼洒水体杀菌消毒。四是5%氟苯尼考按0.2%的比例拌饲料饲喂,连用5d,重症病鸭用25 mg/kg体重肌肉注射,连用2d。用药第1天观察,鸭群精神好转,死亡12只;第2天开始没有死鸭,采食量比发病前增加;第3天无死鸭情况,鸭群精神良好,逐渐回复到正常吃料水平。

7小结与体会

(1)鸭群出现大量死亡时,应与大肠杆菌病、巴氏杆菌病相区别。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发生于2~7周龄的雏鸭,发病与应激因素相关;大肠杆菌病发病缓慢,可发生于各种日龄的鸭;巴氏杆菌病主要发生于成鸭。在临床症状上,大肠杆菌病无神经症状,巴氏杆菌病多表现麻痹,急性者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常排黄绿色稀粪。在剖检变化上,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病相似,鸭巴氏杆菌病有急性败血病变,其心冠脂肪有点状出血,肝脏有针尖状灰白色坏死灶。

(2)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在各血清型之间的抗原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引起鸭疫里默氏杆菌流行的菌株血清型不同。用药时应注意交叉使用,避免长期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引起耐药性。对发病鸭用药应结合药敏试验进行选择,在临诊症状消失后再用药1个疗程,可巩固疗效。此外,在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时,应同时配合使用电解多维,以抗应激反应,促进病鸭恢复。

(3)随着养鸭业的迅速发展,鸭病也越来越多,鸭传染性浆膜炎属条件性疾病,过冷过热、恶劣的饲养环境等因素都能造成此病的发生。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降低饲养密度,减少该病的发生。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雏鸭8日龄皮下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苗1mL,第3周龄再加强免疫1次,或4日龄皮下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二联灭活苗。

8参考文献

[1] 初秀.鸡鸭鹅幼雏疾病防治[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 周建强,潘琦,李心坦.鸭鹅饲养实用手册[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 俞永裕,施建明.浅谈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0(2):22-23.

[4] 胡清海.鸭疫里氏杆菌病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1998,2(4):32-33.

[5] 郭玉璞,张大丙.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养禽与禽病防治[J].1999(10):6-7.

猜你喜欢

临床症状诊断防治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