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内容和困境浅析

2009-06-18薛群彬

考试周刊 2009年34期
关键词:人文技能院校

薛群彬

摘要: 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技术主义盛行的今天,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显得尤为迫切。高职院校因其职业性而使其人文教育有了特定的内容,但其在实际中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只有认识到这两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构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内容困境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所需要的现代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既然是教育,其根本职能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高职教育的根本职能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职业教育不只是一种技能的训练,它需要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正如潘懋元教授所指出的:我们在培养出一名职业技术人员的同时,还要将他培养成一名公民。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迫在眉睫,但首先要认识清楚以下两个问题。

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内容

构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体系首先应该明确其内涵,人文教育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从其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典型特征——职业性出发,确定教育内容,实现具体实施模式的建构。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应当包括以下两大部分:

(一)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职业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职业的目标定位和基本价值取向,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正确认识本职业的社会价值,陶冶人格,尊重职业,热爱职业,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职业精神。而通过人文教育,学生能够将职业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和感悟,实现幸福人生和快乐工作的和谐,实现个人价值与职业理想的统一,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职业道德是每个人从事职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准则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不同行业或职业因特点各异,其职业道德的内容会有所不同,但各行各业又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职业人文素质,如敬业、诚信、责任心、职业伦理、规则意识,等等,这些都是职业道德和人文教育的题中之义。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道德缺失及其重构显得更为紧迫。

(二)职业核心能力。

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岗位,要求劳动者不但要具备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还要具备团队工作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领悟创新的能力。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它是整个职业能力体系的支柱之一,也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院校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分法,包括专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所要着力培养的一种能力。所谓职业核心能力,在其他国家叫关键能力,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普遍需要的、可迁移的、促进性的、与职业或专业无直接关系,但在就业、创业、更换职业等个人未来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对高职学生在未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不针对某种具体的职业和岗位,不同于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但它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素质。

总之,当今社会的高职教育,应该将科技与人文、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眼前和长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固有观念的制约使得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的教育盛行,人文教育薄弱。

在职业教育领域,我们向来提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这是发展职业教育应当树立的观念,但在实际中很多人片面地解释这种观念,使得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盛行,制约高职院校深入开展人文教育。

1.片面认识“以能力为本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力本位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强调以岗位能力为核心,进而发展为影响世界职业教育的思潮,也成为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但是大多数人都过于片面和狭窄地理解“能力”这个词,把能力等同于技能,把能力仅仅看成是某项或几项具体的岗位技能及其组合。这加剧了职业教育中重技能、忽视人文素质的错误倾向。

实质上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上面讲到国家部门是把它定位为专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核心能力三个方面,很多人都把认识局限在第一方面,有的学者也提出能力包括知识、态度、经验、反馈四个方面,而不仅仅包括知识和技能。

片面认识“能力本位”给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带来了阻碍:在教育的目的上重行为轻品德,注重职业岗位的需要,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内容上强调有实用价值的具体技能的培训,忽视迁移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模仿,不大强调创新。这容易使高职院校演变为一种“授人谋生技艺的作坊”,从而导致个体束缚于某种特殊能力、某种特定职业和某一简单的劳动工序,从而影响个体的全面发展。

2.片面认识“以就业为导向”,功利办学,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向来是我国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它强调的是注重能力,强调过程,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有些院校的做法却出现了偏颇:急功近利,注重眼前效应,为就业而就业。比如对社会上一时急需的,周期短见效快的某种技能进行短期的强化培训后就让学生就业,这种短期行为只顾眼前的的目的,忽视了长远的效果。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采取了这种做法:把学校变成工厂的预备车间,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更谈不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应当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自主的职业发展能力,拓展学生的创业能力,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长期受益,建立一种顾及学生的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人文素养偏低。

由于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都要优先解决生源的问题,因此,学校管理者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学校的招生、就业率和经济效益上,而对人文修养则关注较少,管理上缺少人文关爱。但长期以来的文理分科却使得许多专业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对本专业以外的社会人文、环境生态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储备,缺乏社会人文关怀。当然这也跟管理者和教师的成长环境有关。他们从受教育开始到走向社会,长期接受的都是一种以智育、科技为主导的教育,好像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好了。成长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很难有一种人文自觉,很难认识到人文教育在整个社会中所应该具有的价值和作用。

(三)家长和学生轻视人文教育。

据调查,大多数就读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家庭属于中低收入的家庭,因此,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来说,选择高职教育是为了学一技之长以谋生。现代社会的残酷竞争,就业形势的严峻等都使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长很自然地在学校所学的东西与学生日后的就业能力、经济利益挂钩,很少考虑到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所学技能本身的人文价值,甚至个人的性格气质合适与否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更别谈人文修养的培养了。对于大多数的家长而言,送孩子去高职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不错的工作和经济收益,如此而已,使得陶冶人格变成一个口号。学生本人受到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和大环境的影响,往往也轻视人文教育。

总之,在建构合理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之前,必须首先对其人文教育的内容和困境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林京兰.谈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11).

[2]郭伯然.试论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轻工教育,2002,(03).

[3]尤建国.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26).

猜你喜欢

人文技能院校
人文
高级技能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画唇技能轻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