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庸思想中的和谐智慧

2009-06-18刘翠莲

考试周刊 2009年34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中庸爱人

刘翠莲

摘要: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现代很多人对其存在着误解。中庸不是不讲原则、保守妥协,而是去除偏激,选择中正之路,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体现了人们寻求平衡的智慧,是一种和谐的美。了解中庸思想的真谛,对于提升自身的修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以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中庸平衡和谐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然而现代很多人把“中庸”理解为不讲原则、折中主义、妥协、保守、平庸等而对其嗤之以鼻,其实他们并没有明白其中的思想真谛。到底何谓“中庸”呢?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有“宋代孔子”之誉的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给《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辞源》释“中庸”为:“不偏叫中,不变叫庸。”在《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表现的是一个度的原则。“过”和“不及”都是不对的。可见,“中”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是不偏离正常,去除偏激,选择中正之路。中庸之道,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遵循适度原则,这其中体现了人们寻求平衡的智慧。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是一种至高的美德。不偏不倚,合乎常理,惟精惟一,止于至善,就叫做中。做到了中,就是至善的体现。做到了庸,就是道体的大用。中庸是儒家倡导的一种为世方式,也是一种深邃的生命境界,一种至高无上的修养。国学大师林语堂曾把“中庸生活”作为一种“生活的最高典型”而大加称赞。他说:“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种有条不紊的生活——酌乎其中学说。”这种中庸的精神,就是在身和心之间、物质和精神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达到了和谐相生的生命境界。

中庸的主旨在于修养人性。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礼记·中庸》第一章说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见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中,万物便生长繁衍。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的观念与做法,而是竭力主张在“敬天”、“畏天”的基础上追求天人两极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儒家“天人合一”的中庸平衡思想显然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智慧启迪。

在人与他人关系问题上,儒家文化追求“人我合一”的和谐境界。儒家主张,“人我合一”的原则集中体现于其“仁道”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这里的“爱人”有着广阔的含义,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并强调要行仁于天下。所以《中庸》说:“仁者,人也。”爱人为仁,仁者爱人,就是要在人我相处时爱一切人,与一切人友善。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就是约束自己;“复礼”,是把外在礼仪规范反之于己身而践履之。“克己复礼”,也就是通过修养,克服自己不良的一面,使自己身心言行达到君子的标准,人我相处时,应要求自己在视、听、言、动上合乎伦理道德和社会的各种规范。要以礼为标准,而不是各行其是,这是爱人的前提。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其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平衡的根本。儒家的仁爱思想就引导我们进入人与人、人与社会平衡和谐的一种境界。这些思想反映了追求和谐的人伦关系和尊重他人的利益、价值、意志与愿望的和谐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和谐状态同样是我们必须着力营造的。

中和是儒家哲学、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以儒家中和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是一种真诚的和平文化。“中为本、和为贵”的价值取向,造就了中华民族“万邦协和”、“里仁为美”的博大胸怀与忠恕心理。中庸之道即中正不偏、经常可行之道。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讲,中庸是一种伦理原则,是对人们思想、情感方面的原则性约束。从实践性的社会角度讲,中庸又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方法。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平衡的美、和谐的美,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与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由于其无处不在的渗透性与广泛性,中庸之道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而不同”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崇“仁”尚“礼”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生命,执中而知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深入研讨、倡导中和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树立和谐共生、互利双赢的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儒宗.中庸论[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2]何者名.中庸处事智慧[M].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

[3]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4.

[4]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田广清.中庸:实现社会和谐的正确思想方法[J].孔子研究,2000,(3).

[6]刘毅.儒家中庸“至德”论剖析.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中庸爱人
中庸自明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我的爱人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爱人就是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