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振兴

2009-06-16万四平

消费导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近年来提出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不和谐”现象。农村基础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作用,必须采取有效途径振兴我国农村基础教育。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和谐社会 振兴途径

作者简介:万四平(1964-),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一、农村社会的“不和谐”现象

(一)农村文化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不良社会现象在农村有所抬头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民文化生存环境很差,造成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在农村有所抬头,赌博案件上升,迷信活动死灰复燃,旧习陋俗愈演愈烈,由此常常引出一些闹剧和悲剧,成为农村不安定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更为关键的是农村文化价值体系的解体, 利益的驱动几乎淹没一切传统农村社会文化价值, 而成为农村社会的最高主宰。农村实际上在今天已不再是一个文化概念, 而更多的是一个地域、经济的概念, 农村逐步沦为文化的荒漠。农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的内涵, 赌博、买码、暴力犯罪, 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农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

(二)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大批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带来一系列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缺乏有效机制引导农民发展高科技农业,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大批农民工背井离乡,到遥远的城市务工,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不稳定因素。首先,青壮年农民大部分都离开了家乡,导致大片的农田荒废,农村经济陷入萧条;其次,大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都受到很大影响。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护,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沉溺于网络、电子游戏、色情影视和图书,打架斗殴乃是寻常小事。相当多的留守儿童经常逃学, 到外面闲逛,沉溺于网吧与电游,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厮混在一块,追求所谓的刺激, 以至于抢劫、偷窃等行为也时有发生。第三,大批青壮年农民来到城市,由于他们在工作和生存状况上的不稳定,也是造成城市不安定因素的原因之一。

(三)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导致心理失衡

长期以来,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使得城乡差别巨大。这不仅反映在政治地位上,还反映在个人收入、纳税标准和教育负担上,并且近年来还呈进一步拉大之势。广大农民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看不起病或者看病困难。教育收费过高,影响了教育公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的消费和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正是由于这种差距,使少数部分农民心理失衡,心怀不满。目前,大城市存在的偷窃、抢劫、诈骗等社会治安问题也与此有关。

(四)农民各方面的素质不高,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很难适应

民主素质较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滞后,在体制上缺少民主的制度安排,加上农民的民主意识不强,很少有机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致使宗族势力猖獗、派性活动频繁,地方恶势力横行,农民在政治上的弱势群体地位无法得到改变。因此,也非常缺乏能够代表广大农民利益的人大代表和基层干部带领广大农民谋发展,谋利益。

法律素质较低。农民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大多数农民是选择“忍了”,而不去寻求任何法律保护措施。21%的农民根本没有上诉意识。同时农民对法律的信任度也很低,91.2%的农民认为在农村不可能实现法律上的平等。而且近年来部分村民藐视法律,铤而走险,不守法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得农民群体在越来越注重法制建设的现代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而他们自己的权益也很难得到法律的保障。文化科学素质低。农民文化科学素质不高,直接影响“科技兴农”的战略的实施。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低,不少地方的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生产结构单调,品种单一,生产、经营分散,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引进先进的农业经营模式和农业生产机械的意识和能力,主要依靠传统农业,致使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的步伐较慢,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生产力落后,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效率低、成本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解决好农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性工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解决农村问题,化解上述不和谐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应该是振兴农村基础教育,重建农村的文化价值体系,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

二、振兴农村基础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重建农村的文化价值体系

振兴农村基础教育,实现农村学校文化与个人生存其中的隐性文化、本土文化的和谐与补充,有利于重建农村的文化价值体系。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条件下,农村学校的重要性更需要加强。农村教育能够承担农村文化虚化后给农村少年成长留下的精神空白,培植农村文化世界,培植农村少年的文化空间,孕育农村少年的文化生命,全方位地抚慰、孕育农村少年的生命肌体,培育他们的完整心性与情感。

农村基础教育能够开启农村少年的知识视界,充分引导农村孩子理解周遭的农村世界,吸收农村社会的教育资源,从而引领农村少年的农村情感与意识的全面孕育,让他们真实地生活在他们所栖居的农村环境之中,不仅仅生活在对未来走出农门的想像之中,而且尽可能地生活在当下,并且亲近他们当下生活的世界。这有利于农村建立稳定、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

(二)有利于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首先,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为“科技兴农”的奠定基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都要求农民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农村基础教育能教给农村青少年基本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他们在走向社会,成为农村经济的建设者后,能够用学到的文化和科技知识来思考和解决在劳动中或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能够有意识去获得新的文化科技知识来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构建新型的农村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有利于拓宽农村人口的视野。农村基础教育能将最新的外来文化带进农村青少年的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找到外来文化与农村本土文化的融合点,同时能用外来文化结合农村本土文化来改造自己的农村生活环境,构建全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和谐、环保的新农村经济。使之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的社会环境。再次,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民主、法制意识。农村基础教育能够唤醒农村的青少年基本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的让农民积极参与农村政治生活并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建立健全、民主的基层民主制度,利于建立公正、公开、高效、务实新农村政府机构。法制意识形成使农民能够知法、懂法,遵纪守法,并懂得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利于整个社会秩序进入法制化的良性轨道。

三、振兴农村基础教育的途径

(一)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

首先,要提高国家财政在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比重。农村基础教育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低于城镇基础教育,而且由于农村的地方财政状况相对比较差,要想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国家财政必须对农村基础教育适当给予倾斜,加大投入比重。其次,重新划分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方面的事权和责任,要强化中央和省级支持农村基础教育的职责及投入。减轻县、乡级财政负担。中央财政直接负担中小学教师工资,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资金专户”制度,根据财政部门核定的编制和国家规定的工资项目标准,中央财政通过银行直接拨入教师在银行开设的个人账户中。要杜绝由于地方财政状况不好而影响农村教师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甚至有时直接发放物资抵工资的现象。再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我国有着“两条腿走路”的办学传统,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坚持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更好地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具体做法有:各级政府依法征收用于教育的各种税费、社会集资和各种教育捐赠。

(二)结合本地资源,加强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

对农村教育的关注必须上升到文化层面, 拓展农村教育的农村文化视野, 增进农村教育与农村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 扩大学校教育内容与农村生活经验之间的融合。要广泛发动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根据本地区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等积极参与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尤其是农村教师要着眼“农”字并结合当地“三农”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合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三)改革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强调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技能性

受我国教育水平的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升学率比较低,绝大部分学生都只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因此,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应考虑农村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接受基础文化教育的同时,获得基本的法律、民主、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以及一些能适应将来职业生活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强调课程设置的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技能性。

(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才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呢?首先,改善农村学校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这样才能吸引一些品学兼优的师范类毕业生加入农村教师队伍,让他们安心从事农村教育,同时又能不断进步,适应农村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农村教师的事业感,让他们找到作为农村教师的独特意义与价值,找到事业感和人生的归属感。其次,要建立教师培训机制,多渠道、多形式搞好教师培训,可积极推进校本研训制度,通过“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动,教师个人的实践反思”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及实践新课程的能力,不仅仅是简单输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如何认识农村教育的独特性与农村教师的文化责任。再次,教育部门应多组织优秀教师下乡开展教研活动,传经送宝。建立并完善城市学校、高等院校和优质资源学校对口支持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社会各界帮扶贫困地区学校的联谊制度,切实加强面向农村学校的助研、助训工作。

(五)加强城乡基础教育的交流与联系,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采取措施引导城镇条件好的学校对口帮扶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将学校更新换代的一些教学设备、设施以及图书资料捐赠给农村学校;要鼓励城镇学校的优质师资到农村学校进行一段时间的支援教学,将新的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带到农村学校。

(六)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正确引导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有关部门应明确评价指标,紧贴农村师生实际,建立新的适应农村教育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评价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导向作用。评价学校时,要淡化升学率,强化合格率,突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功力;评价教师时,要注重考评教师实践新课程、服务“三农”的理念及能力;考评学生时,不但要测评学生学业成绩,更要考评学生的劳动态度与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刘铁芳:《文化破碎中的乡村教育》,《天涯》,2007年第3期

[2]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书屋》,2006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向弱势群体伸出援手暖民心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几个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