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妻子眼中的国民党悍将张灵甫

2009-06-15

报刊荟萃(上) 2009年5期
关键词:粟裕南京丈夫

张 宁

2008年6月,王玉龄迎来她的80岁寿辰。在上海市中一所台商聚居的公寓里,王玉龄和儿子一起庆贺生日。

王玉龄是国民党将领张灵甫遗孀。单从她年轻时的照片看,很像1930年代的电影明星。了解王玉龄身世的人,会不禁感叹“颜薄命”。王玉龄17岁结婚,19岁丧夫,张灵甫直到去世,都未曾见过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眼。

理发店初识张灵甫

王玉龄和张灵甫的婚姻持续了两年,然而,两人实际相处的日子,却仅有一年多。这段短暂的婚姻,成了王玉龄一生的回忆。

1903年,张灵甫出生在陕西一户农家,1923年考入北大历史系,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龄甫参加了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保卫战。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杀红了眼的张灵甫甩掉军服,抱着机关枪跳出战壕,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连续打退了敌人的7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800多人。

此时,远在湖南长沙,为了躲避战火,9岁的王玉龄正随家人离开故土,四处迁移。1945年秋,经历了八年抗战颠沛流离的生活,王玉龄随着家人回到了故乡长沙。刚刚17岁的她,亭亭玉立、俏丽可爱。也就在这一年,她第一次见到了张灵甫。一日,王玉龄在理发店理发,遇到了一个奇怪的男子。“他踏进店门,径直走到我身后,从镜子里直勾勾地看着我。我从没看过一个男人这么看人,就横了他一眼。”

张灵甫此时正在陆军大学深造,他对长沙王家有位才貌双全的小姐,早有耳闻。理发店邂逅,也是他专门得到口信,来一睹芳容的。“后来张将军告诉我,如果我不是横他一眼,而是冲他笑,他就不会追我了。因为当年喜欢他的女人有很多,我横他一眼,他可能觉得我很特别。”

这次见面后,已经42岁的张灵甫便想尽一切办法,对王玉龄展开了爱情攻势。

火车上度过新婚夜

在不断的接触中,王玉龄消除了对张灵甫的戒心,开始对他产生好感。交往了一两个月后,张灵甫和王玉龄结婚了。“母亲不大放心,说要个人保媒才放心。张将军就请当时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保媒。”

婚礼前夕,张灵甫接到升迁令,他被提升为南京卫成区司令,即刻前往南京报到。于是,王玉龄穿着大一号的鞋子,张灵甫穿着借来的西装,在上海匆匆举行了婚礼。婚礼结束当晚,两人就坐上了前往南京的火车,“一个在上铺,一个在下铺,度过了新婚之夜。”

1945年10月10日,随着《双十协定》的签订,国共两党矛盾暂时缓解,张灵甫和新婚妻子王玉龄也度过了一段平静决乐的时光。王玉龄偶尔回娘家,张灵甫思念妻子,但从不直接表达。

甜蜜的南京生活,也有小插曲。一天,在外出差的张灵甫接到一封匿名信,内容是说王玉龄奇装异服,招摇过市。信中还告诫张灵甫,身处天子脚下,应该注意影响。读完这封匿名信,张灵甫便在信上批注了一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随后派副官将信送到王玉龄手上。性情刚烈的王玉龄读罢信后,怒火中烧,毫不客气地回信给丈夫:“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好朋友,知己,能够为你着想!但是我不能原谅我的丈夫对我不信任。我要跟你离婚!”接到信的张灵甫竟连夜赶回南京,向她道歉。

“他站在那里,跟我敬礼。我说我又不是你的上司,敬什么礼啊?我不理他。他说你不原谅我,我的手就不放下来……”

丈夫写下的绝笔书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开始了全国规模的内战。张灵甫和王玉龄平静的生活就此被打破。1946年8月,张灵甫率部队从南京投入华东战场。10月中下旬,他指挥部队和粟裕的野战军对垒,华东野战军退入山东后,张灵甫继续跟踪北进。战场上的张灵甫还时常给妻子写信。“我记得很清楚,他从不把战场的硝烟和死亡写在纸上,相反,他的信总是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打仗的时候,他还给我画了一个图样,讲我们家的那个院子里的花,要种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种什么花,他都写给我。他从来没有让我感到恐惧。”

1947年春天,怀有9个月身孕的王玉龄,颠簸了17个小时,去前线探望丈夫。一个月后,王玉龄生下男婴,她打电话给丈夫报喜。放下电话,王玉龄将儿子的照片寄给了丈夫,但她决不会想到,丈夫此生都无缘见到他的儿子。

1947年5月16日,孟良崮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向孟良崮的张灵甫残部发起总攻,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74师,被全部歼灭,张灵甫殒命于山洞中。

张灵甫死去的消息,一直隐瞒着王玉龄。直到几个月后的一天,张灵甫生前的部下杨参谋才来到家中,跪倒在王玉龄面前。“他最后留了绝笔书交给杨参谋。信中说,‘不管我太太想做什么,你们都不要违反她的意志,你们爱戴我的话,你们也一定要服从她。

接受粟裕之子邀请,

前往孟良崮

1949年4月,蒋介石政权土崩瓦解,王玉龄先随国民党撤退台湾,定居台北。之后王玉龄远走美国,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军官太太到一个身无分文、独自抚养幼子的普通女人。1953年,王玉龄考取美国纽约大学财会专业,毕业后进入美国航空公司,服务了20年,直到退休。

1970年代,让王玉龄没想到的是,她成了周恩来总理的座上客。1973年,身在美国的王玉龄接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我见到周总理时,他说,张灵甫是一个很优秀的将材,没有能争取过来,是他的责任。”周总理还指示,王玉龄想回大陆,可随时签证,来去自由。据说,当时享有这一“特权”的,仅有她和杨振宁两人。

2005年,由于儿子选择在中国上海经商,她也随之定居上海。在这里,她意外地接到了当年华野指挥官、粟裕大将之子粟刚兵的邀请,前往孟良崮。王玉龄知道,当年与丈夫对垒的解放军一方的指挥官,正是粟裕。对方原本担心王玉龄不答应,“我说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我能恨谁。我的先生是职业军人,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

2007年4月,王玉龄来到孟良崮。在丈夫殒命的山洞里,王玉龄放上了一束花环。当她得知丈夫的墓将被建在山洞上时,半开玩笑地提出,“也给我留一个位置。”

(摘自《书刊报文摘》2009.3.19)B12

猜你喜欢

粟裕南京丈夫
第一次开飞机
南京大闯关
粟裕:“图痴”与“枪迷”
傍晚
粟裕:“图痴”与枪迷
毛泽东为何坚信粟裕能指挥大军团作战
南京博物馆18件“镇院之宝”
安慰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