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老的艺术 现实的生活

2009-06-12

上海戏剧 2009年3期
关键词:夫君小玉柳枝

黎 安

《紫钗记》在昆曲舞台上从没有被完整展现过,唯一保留下来的一折《折柳阳关》,也仅留下唱腔。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出既经典又冷僻的名剧。一空依傍,就对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紫钗记》排演中,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找到一些可以使人物更生动、更感人的东西,融入我的一招一式乃至一切细微末节,既符合昆曲传统程式之美,更体现人物的真情实感。

《观灯坠钗》是李益与霍小玉的第一次见面。他虽是有备而去的,但当他见到小玉之后依然“惊艳”了——这个女子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动人。导演要我用夸张的手段表现出这一种出乎意料的“惊艳”。起初,我运用吸气、眼神的定格、形体的停顿来表现,却总觉得还不够“量”经反复尝试,我加入了把扇子掉在地上的一个小动作,放大“惊艳”效果。这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不但使得“惊艳”更加到位,而且增添了一些喜剧效果。

《折柳阳关》在现下的昆曲舞台尚有演出。抒发离别之情的戏并不少见,若只是反复在台上唱“离情”,那么再动人的唱腔也会让人感到单调。我觉得,华美的唱词只有融合真实细腻的细节,才能抓住观众的全部注意力。在这一折中,小玉所折的柳枝应成为该折重点。过去一般的处理是,小玉唱完后就把柳枝交给李益,李益再把柳枝往袖里一放。我想,在当下生活中,很多女生会向自己喜欢的男生赠送自己做的小饰物,赠送之时往往会亲自给男生系上。于是,我设计出让小玉亲手把柳枝系在李益手腕上的动作,“纤腰倩作绾人丝”。柳枝紧紧缠在夫君的手上,就如同小玉把自己的一腔深情绕在了夫君的心上。“折柳”到“系柳”的小动作的变化,让人物的情感体验也更加完整。

《边愁寄诗》着力于展现李益不同于一般书生的军人形象,同时也是李益对霍小玉坚贞感情的一个不同笔墨的体现。在这一折里,声腔成为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此时,我特别突出“唱”,并要求唱出层次。唐代盛世,男儿立功沙场是当时文人的普遍价值追求,因此在出场时,我并不强调李益的“边愁”,而是唱出他“万里逐龙荒,拥弓刀千骑成行”的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的男儿壮志。这是第一层次;接着,登上台城,远望火光,听人道这不是胡人夜猎、而是平安灯火,他从方才的情绪高涨转为些许惆怅,沙尘看成雪,月光看成霜,一步步把惆怅推高达到寂寞凄凉的心境。这是第二层次最后,他登上望京楼听见笛声吹奏《关山月》,在军士们一声声“那不是俺家乡”的催呼下,李益难以抑制浓烈的思乡和思妻之情,唱腔在此达到高潮。这是第三层次。通过如此一层层唱腔腔格的铺排与运用,将人物的心理变化铺展开来,更为真实,也更为细腻。

在《哭收钗燕》中,当李益被骗说小玉改嫁,正在半信半疑时有一段唱:“妻呵,你去无妨谁伴咱,她纵然忘俺依旧俺怜她!”在排练过程中,我突然咀嚼出人物蕴藏着的深厚感情一小玉变心,但李益对她的一片心始终不会改变。这句话,能体现李益的一往情深、对爱情的坚持与坚守。唱到“她纵然忘俺”时,我加了一个叹气,用来表示李益无法忘怀对小玉的感情,然后慢慢回身唱出“依旧俺怜她”,强调了李益在卢太尉压力之下对小玉的始终不改的深厚情感。在这一场的最后,李益有一句“小玉,妻呀——”,这一句叫头按照一般常规必是要铆足全劲的,但我觉得李益此时身在卢府,太尉恐吓声声在耳,尽管他心里对妻子充满着无限深情,却也不能不碍于四周耳目众多。因此,我在念这个“妻”字时出口重而突然收声,向两边看一看,暗示外部环境的压力如此之重,不允许纵情表达内心:继而再压低声音,将“呀”字轻轻送出,音量不大,略带哭腔,但却沉郁有力。

排演《紫钗记》,无论是身段的设计、细节的安排、节奏的运用、唱腔的处理,一切的程式与表演都应该来自于生活。我想,这就是昆曲的传统,也是昆曲无论多么古老都能与现代人心灵共鸣的原因所在。

猜你喜欢

夫君小玉柳枝
啥都要双份
推理:柳枝篱笆墙
小玉
生命力
画里画外
柳枝词
帝君争宠记
《帝君求子记》
小心触电
祁连彩玉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