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和优势

2009-06-11

理论观察 2009年2期
关键词:论据电视新闻观点

王 丹

[中国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2-0157-01

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它集新闻、评论、专题为一体,以社会关心的话题为主,是追踪社会热点、展开新闻背景、阐释事件因果的深度报道,具有传播政策导向、表达自身立场、引导社会舆论、开启民众智慧、统一受众认识等功能。新闻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电视新闻评论与其它媒体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优势,掌握这些特征和优势有助于我们做好电视新闻评论。

首先,电视新闻评论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是形象化叙述与理性思辩的统一。新闻评论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和反映,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经过作者头脑加工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是运用论据来论证论点的过程,因此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然而传播规律表明,绝对抽象化、概念化的论述会使受众感到干巴、枯燥、沉闷,传统的新闻评论一般都是单向传播,通篇是“要”、“指出”、“强调”、“必须”怎样,仿佛是在发号施令、部署工作、指挥战役,使人厌烦。而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不同于报纸文字、图片、广播语音的特点,声画并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多采取现场采访、现场录音、现场报道、追踪报道和纪实拍摄等方式,通过图像将形象化叙述和报道词、同期声的抽象化评述紧密结合起来,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风格,是综合运用画面、字幕、照片、图表、实况音响和论说语言的“形象化评论”。

新闻评论要以理服人,因此,论点要准确,论据要翔实,推理要合乎逻辑。长期以来,某些媒体的新闻评论在态度上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在内容上照搬文件,图解政策;在文风上生硬呆板,套话连篇,缺少说服力。电视新闻评论声像兼备,亲切自然,令人信服。活动图像或照片定格的屏幕形象化论据,比之文字评论的论据更加真实、具体、可信;被采访的新闻人物与知情人的讲述,作为证人的论据也是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同样节目主持人或记者的现场介绍与叙述,也起着论据的作用。生动的画面,动感的声音,使观众有一种欣赏的冲动,能有力地实现其传播价值。

其次。电视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可信,更加富于吸引力和感染力。电视新闻评论的作者一般都直接到达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跟踪拍摄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将现场发生的情况通过画面准确、全面、集中地传递给观众。由于画面本身会“说话”,电视评论记者有时无需再做文字上的描述,保留现场图像和声音反而更加重要。可以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应该说,电视比报纸更具有“眼球吸引力”,能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因而受众面更广。同时电视评论可引人多种评论者的同期声(包括现场采访中的议论评述),使论据更有说服力。

现场性越强,真实性就越强,就越能打动观众。抓现场,对电视评论来说至关重要。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进行现场直播报道的同时,并通过联线、热线、手机短信、互联网、滚动字幕、主持人出镜评说、邀请各方面专家进演播室等形式,紧紧追随事件发展,及时进行评述。面对成片被地震摧毁的废墟、面对那些不幸震亡的逝者、面对一个个亟待抢救的鲜活生命,主持人泪眼婆娑,与民同泣、不掩动情,呼吁人民不抛弃不放弃。用评论向灾区人民传递大爱、阳光、感动、温暖和信心,用评论去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在荧屏上我们看到亲民爱民的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临第一线,或镇定指挥、或慰问灾区人民时动情流泪;看到部队官兵和医生长途跋涉赶到灾区救援;看到社会各界踊跃捐钱捐物支援灾区。这些动人的场面,甚至一滴眼泪、一次握手、一块毛巾、一个微笑、一种手势等等,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评说,都动人心魄、催人泪下,在新闻史上留下不可磨的篇章。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说,这次赈灾应该说震出了国威,也震出了电视的形象和声誉。

再次,电视评论所传播的内容是立体化的、多方位的、参与式的整合后的观点。它的论据与论点,无论是来源还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多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许多社会现象变幻莫测,难以琢磨,人们的思想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变得错综复杂,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更是多种多样。许多观点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观点的交叉融合成为重要的特征,对这些观点的论争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感。电视新闻评论能充分发挥电视现场感的优势。可以使老百姓的观点得以尽情发挥,论点交锋更为激烈,而不是“每人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主持人从中调节”式的作结论。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聊天》、《对话》、《朋友》等一批“谈话”类节目,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新闻评述性节目。他们把“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作为对节目内涵的一种追求。这些节目敢于直面生活、面对观众。进行激浊扬清、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无论是赞美歌颂、批评谴责,或是解释、说明、建议、探讨、争鸣、商榷,都聚焦大众民生和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倾向性、代表性和普遍性。在这些节目中,将图像、记者出镜评论、被采访者叙述评说、播音员声音、现场音响、字幕、照片、图表等等,由理性思辩串联起来,有立体感与纵深感,产生全方位、多视角透视的效应。这种评论方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媒体观点隐于节目背后,各种观点百家争鸣,增强了评论的客观性,更易为观众信服和接受。普通人作为嘉宾走上电视,直接表达老百姓的心声,已成为电视新闻评论中一个有生气的趋势,充分表现电视评论除“精英论坛”有强大话语权外,开始注重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声音,为受众提供的一个视野开放、思维状态开放和心态平和的平台。

电视新闻评论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电视评论的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包括:对新闻事实做出点评,在节目中对新闻人物、知情人、嘉宾及专家的言论做出适当的引导,既是主持人,又是记者、评论员,在电视评论中起着核心作用。这就要求主持人既要懂得整体策划,又要会现场采访,还要会即席评说,并富于理性思考。

猜你喜欢

论据电视新闻观点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