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观的超越及其当代启示

2009-06-11苏甜甜

理论观察 2009年2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人的本质马克思

苏甜甜

[摘要]人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问题。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把握,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探索才最终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马克思的人本观启示我们: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尊重人的精神属性、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人的本质;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2-0015-02

在传统的对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关系的理解上,往往默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笔者拟从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理论的分析人手,进而研究马克思的人本观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关联。指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扬弃与超越。探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在当代的启示。

一、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观

费尔巴哈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神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由此可见,人是他思想发展的归宿,同时也是他哲学研究的中心。在人的本质这个问题上,费尔巴哈批判了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试图用感性存在的人代替抽象的理性天国中虚幻的人,这是一种进步。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感性的存在,而不是看作感性的活动;把人的交往主要看作自然肉体的性行为或只是感情上的彼此交流,没有抓住人的社会性中最根本的特征。费尔巴哈所说的人实质上仍然是生物学的实体。费尔巴哈虽然批判了黑格尔的抽象的理性,却忽视了黑格尔考察人的辩证的方法,而是采取孤立、静止地考察人的形而上学方法,离开人的活动去说明人的本质,就使他始终停留在唯物史观的门槛之外。

1、人是自然的人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首先是在批判黑格尔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人本质的错误理解中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针对唯心主义把人看成是某种神秘力量的产物的观点。他指出:“人产生于自然界这一问题,对于每一个稍微了解自然界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都是直接的、可靠的”。在费尔巴哈看来,“直接从自然界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显然,他并不知道怎样才能从“纯粹自然的本质”过渡到真正人的本质。在别的地方,正是他自己竭力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纯粹自然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人的一切本能的需要和才质之总和”,人是自然的人。

2、人是社会的人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对自然的依赖通过人对人的依赖而实现,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互相需要、互相依赖、互相交往。他说:“我之所以是依赖于世界的,就是因为我先就感到自己是依赖于别人的。如果我不需要别人,那我也就不需要世界了。我仅仅借助于别人,才使自己跟世界和解、和睦。”“人之第一对象,就是人……在他看来,他之所以能够存在着,应归功于自然,而他之所以是人,却应当归功于人。”人绝对不是孤独存在的原子、本体、自我。因为孤立的、个别的人不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所以应当“把人的实体仅仅置放在社会性之中”,“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离开了人对人的关系,人的本质就是“毫无内容的虚构”。

3、人是有意识的人

费尔巴哈认为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的意识。他认为,“究竟什么是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呢?对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识。”他说:“人自己意识到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或者,在人里而形成类,即形成本来的人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理性、意志、心。……理性,爱,意志力。这就是完善性,这就是最高的力,这就是作为人的人的绝对本质,就是人生的目的。”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观点的批判和扬弃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所以,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类”是一种普遍性,即共同性,它抽掉了个别性和特殊性。人当然首先是“类”。一方面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类”,这是指所有单个的人类个体共同具有的生物学属性;另一方面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类”。这是指人所共同具有的诸如思维、情感、意志等动物所不具备的社会属性。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设定的‘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爱的关系,可见,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思想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矛盾:

第一,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矛盾。当费尔巴哈坚持唯物主义时,他把人看作是一种直观感性的存在,一种从自身出发的自在存在,这样的人显然是在社会历史之外的。当费尔巴哈在谈论历史发展的时候,他只把诸如宗教之间的更替之类的现象理解为历史本身,这实际上就把宗教意识这一唯心主义的因素看成了历史的主体。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费尔巴哈撇开人类实际活动的真实过程,假定出了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第二,人道主义思维原则与感性直观的认识原则之间的矛盾。按照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认识方法,人的存在和本质是一致的。然而,在费尔巴哈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的时候,他不可能彻底地贯彻感性直观的认识方法。反之也是一样。费尔巴哈只有在假定的“类”中,在“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中才可能真正自由地运用他的人道主义思维方式。

第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由于费尔巴哈在对人的认识的问题上的非实践性,使得他想要使自己的理论具有现实批判性的努力白费。事实上,他的理论与真正的批判性实践相距甚远。谈到现实生活世界的异化,费尔巴哈说这是由于人处在孤立的、个体的状态所导致的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把这些处在孤立中的个人组合成一个符合人本质的“类”就可以了。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观

1、马克思人本观的概括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做出科学界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实践活动是人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产生和决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据。人将自然界和自身当作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并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工具,既改造自然界,也改造自身。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

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

2、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科学性

首先,人的本质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在现实的生活中,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首先要反对完全脱离个人的错误观念。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这一观念所要表达的是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而不是社会对个人的排斥。如果没有了个人那么所谓的社会就成为了一个空壳,毫无意义。其次要反对完全脱离社会的错误观念。从社会实践关系的角度去把握个人,这是马克思理论的一大特点,也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其次,人的本质是现实性和超越性的辩证统一。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在他的身上就必然体现了特定的社会关系的特征。另一个方面,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现实的社会关系也处在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中,这就预示着人的本质中必然还同时拥有超越现实性的一面。

再次,人的本质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关系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这是社会得以向前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同时,这种稳定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又具有一定的变动性,没有变动社会便会停滞不前,历史便不能延续。历史的价值和意义也正是从人的本质的这种稳定性和变动性的辩证统一中体现出来的。

四、从“以人为本”来看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当代启示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深刻转型期,“以人为本”恰是实现这种转变的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它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治国理念、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成为当前整合和协调不同人群、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不同经济成分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精神基础。

其一,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贯彻“以人为本”,首先就要尊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切实地解决吃、穿、住这些人们生存的基本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才可能涉及其他方面的活动;此外,人在生存方面的需要及其水平也是在不断增加和提高着的。这就表明,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物质产品,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存、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最低标准、最为基础的“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

其二,坚持“以人为本”,也要尊重人的精神属性。在当今时代,发展的重心逐渐落实到人的身上,人在生产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原则,在理念上,“人”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无实践活动、无社会关系、无历史发展的“抽象的人”。在实践上,是以当代正在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关系之中,正在向现代化目标前进的中国人、中国人民为本。

其三,坚持“以人为本”,尤其要重视人的社会属性。“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我们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首先要凭其能力创造社会发展成果。我们既要重视人的共性,关注共同的人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合理要求,才能凝聚社会各阶层的一切积极力量。在强调人的共同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尊重人,一定意义上也是对人的个性的尊重,调动一切人的积极因素。发挥一切人的聪明才智和自主能力,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其四、发扬“以人为本”,更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确保全体人民享受到发展成果。“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责任编辑:王兴运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