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冲突与协调

2009-06-11张慧芬

理论观察 2009年2期

张慧芬

[摘要]目前我们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从总的趋势看,转型时期的社会,各种矛盾异常突出,各主体之间经常发生利益冲突。国家从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社会的整体出发,努力满足于人们的公共价值和公共需求,个体也积极追求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协调和处理好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将更加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公共价值;价值客体;个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2-0034-02

一、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及特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逐渐开始注意研究价值哲学,并从哲学层面定义价值,对价值的共识是:“所谓价值,就是在人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目的、需要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存在、性质及其运动是否与主体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价值表达的就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公共价值”这一概念在九十年代才被提出和使用,且逐渐得到人们更多地关注和研究。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所谓公共价值是指同一客体或同类客体同时能满足不同主体甚至是公共民众(公众、民众)需要所产生的效用和意义。”同样,公共价值也是以价值客体为基础,表达的是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价值客体满足于主体需要的程度。公共价值作为社会的公共效应,又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受公共利益的支配和决定,是与公共利益同等程度的概念。公共利益是指能够满足一定范围内所有人需要的对象,即具有公共效用的对象,主要表现为公共需要和公共物品,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公共价值同样体现的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利益关系。公共价值具有公众性、社会层面性、大规模性、宽广性、公众参与性、非资本性和非市场性等特征,表达的是社会公众主体的内在价值需求。

个人价值是指个人在社会中努力追求和实现个体利益的满足及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个人价值具有个体性、现实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同样必须借助于社会客体才能得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受到主体意识、个人的社会关系和实践能力的制约,个体把握世界范围的能力越强就越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而“‘价值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应用,体现了人类对人的内在尺度、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自觉意识,是这一客观尺度的思想表达形式和理论表达形式。”所以不管是公共价值或是个人价值都反映的是人的内在需求。而个人始终生活在社会中,个人价值的实现又要依赖于社会价值、社会公共物品。公共价值的实现也必须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表现出对立统一关系。

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价值相互发生冲突,马克思曾说过人的一切活动都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在目前,我们处理两者之间关系时往往以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下岗分流、政企分离、党政分离等损害了一部分人的个人价值,致使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发生冲突,而只有合理的解决这些冲突才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速社会的发展。

二、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对立性

首先,公共价值具有公众性、社会层面性、大规模性、宽广性的特点,因此,公共价值是从社会和社会全体成员的长远利益出发来确定价值目标的,是以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和实现以及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为依据的,而不是以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满足作为衡量标准。个人价值是以个人的当前利益和现实需要为前提,以个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需要为基础,具有个体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以个体的立场和自身的利益来选择价值目标。从长期看,公共价值的实现最终是为了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但从暂时和眼前来看。由于公共价值的出发点和个人价值的出发点不一致,而解决这种对立的方式一般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实现社会的需要。从而满足于社会总的要求。就价值评价而言,公共价值的评价主体是社会全体、社会公众或社会团体,个人价值的评价主体是不同的个体。评价者由于立场不同、认知结构不同、利益需要的尺度不同、理想追求不同,致使价值评价出现差异性,就可能导致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发生冲突。

其次,公共价值具有历史性和变动性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价值取向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社会生产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公共价值代表着多数人的利益,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那些能充分认识到社会进步的成员和社会总体利益的个人,并将个人价值和公共价值保持一致的,就会充分拥护公共价值的实现。而那些因循守旧,缺乏危机意识的人,那些违背和不能认识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就难以充分理解公共价值的价值取向,公共价值的实现势必会触动这些社会成员的利益,这样就导致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

另外,个人价值具有多变性、多层次性、多样性特点,社会生产了人,同样人也生产了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人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做出选择的结果。历史不过是人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是人不断满足自身利益需要和发展的需要的过程,也是不断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一切价值都是以一定人的主体尺度为根据的现象,”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其活动总是受到一定的目的和利益的驱使。这些因素既有来自外物对主体的刺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且是不断变化的;又有来自主体自身的需要,而人的需要有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人的需要具有多变性和多层次性,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人不断地选择着价值客体。而公共价值由确立价值目标,到贯彻执行,再到最后的实现需要很长的时段,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长期性,短时间内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公共价值如果实现就会转变为公共价值客体,这种价值客体短期内一般也不会发生变化。这样个人价值需要的变化性和公共价值的暂时稳定性就可能发生矛盾。

三、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协调与解决

首先,必须加强公共价值观教育,“这种价值观念是公众(即众多主体)共同持有的观念,是公共的价值观念,是价值共识,而不是每个人的特殊性的、个性的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科学、法治,如环境与健康、人口与资源、和平与发展,如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民族精神等价值观念,这些公共的价值观念同时又是依附于客观存在的价值客体的,使人们具有公共的价值观,就必须使价值客体客观性、公众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旨在构建民主、法治、平等、公平的社会,而这些都是公共价值观念,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广泛地教育和宣传。同时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广大

人民群众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识大体、顾大局。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积极地将个人价值和公共价值紧密结合起来,使个人价值和公共价值保持一致的发展趋势。

其次,完善好公共组织和公共管理,确保公共价值实现的科学性和合规律性,并保证公共价值的实现是符合人们的根本利益的。公共价值的实体主要是国家,而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成果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要确保公共价值与人们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公共价值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组织机构才能得以实现,社会组织在实现公共价值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人们的直接需要出发,必须把人们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坚持民主和法治,确保公共组织和公共管理在实现公共价值时做到公平性和合法性。民主和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必须有法治和民主做保障。贯彻民主和法治,就可以确保公共价值的实现不以个人和自己单位或组织的利益作为公共利益实现的出发点。另外,必须加强对公共组织和公共管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使公共价值的实现做到公开化、透明化和程序化,确保公共机构在实现公共价值时能以人们的根本利益为根本,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稳定和进步。

再则,使个人价值社会化、公益化,努力化解个人价值和公共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个体在制定个人价值目标。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社会的主体,关注社会发展的主要状况和趋势,将个人价值与公共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同样社会在追求公共价值目标时要兼顾个人价值,关注社会成员的主要需要和当前需要,使公共价值符合人们的切身实际,使公共价值在实现的同时也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样就可以把公共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起来。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目前主要是由于实行下岗分流,局部地区的群体性事件,增产增效的改革等,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公共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暂时矛盾。而要解决这样的矛盾,一是要加强对社会个体劳动者进行广泛的教育,提高人们对公共价值的认同度,认识到公共价值的重要意义,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把公共价值放在首位。二是要广开就业渠道,积极解决各类人员的就业和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以及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使人们对社会公共组织的信任度保持不变。三是在公共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要保护和尊重个人的合法价值和既得价值,对个人价值造成损害的要科学合理的即时弥补。另外。必须努力拓展个人价值的选择空间和开拓新的价值客体,为个体实现个人价值创造多种渠道。当个人价值和公共价值发生冲突时,尽可能地为个人提供新的价值客体,使之确定新的价值目标。这样就会化解个人和社会的冲突,调整个人的心理状态,免除心里的失落感,个体就会重新焕发出生活的激情,对生活充满新的希望,也将有利于公共价值得到广泛地实现。

责任编辑:李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