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文化建设何以可能

2009-06-11周朗生

理论观察 2009年2期
关键词:和谐文化文化建设

周朗生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党的十七大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性和实践创新性,深刻反映了全国上下在文化建设上达成的基本共识。

[关键词]和谐文化;社会特型;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2-0025-02

和谐文化是胡锦涛2006年在云南考察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战略思想。随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和谐文化的提出以及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深刻反映了全国上下的文化共识。

一、和谐文化提出的国内外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趋势,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背景。”在这种“全球背景下的转型”时期,社会发展上难免出现诸多不稳定、不完善和不和谐的因素,人的文化心理上也难免出现文化失落、文化困惑,甚至文化震惊。对中国而言,这既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的多发期。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期,有无正确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家园其结果截然不同。和谐文化的提出。就是要积极有效地引导各种不同时态的文化,妥善合理地处理各种复杂的文化矛盾,唱响时代主旋律,从而为我们的社会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家园和思想保证。在中国的现实发展中,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团结和睦,还是人的身心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从中国传统来讲,“和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当代中华儿女的基本诉求。今天,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诉求的理想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具体化。建设和谐文化。发挥和谐文化的整合作用,符合中华文明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文明的进程来看,文化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在人类文明史上,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21世纪的竞争将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将文化的作用推向极端,具有片面的深刻性。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作为媒介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已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之一。与此同时,全球化也引起了各种利益的、民族的、宗教的一系列矛盾冲突。特别是在网络化的今天,国际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已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文化领域,利用掌控的话语霸权,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对别国进行文化干预和文化渗透。可见,天下是否太平,世界是否和谐,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协调,更深入到文化的层面。中国政府适时倡导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文化无疑是这一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它的提出和实践既有利于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又包含着对人类文化(文明)多样性、差异性的尊重,顺应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

二、和谐文化的内涵特征

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人民团结的精神归依。“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诉求。历史上,对于“和谐”的经典诠释和言说不胜枚举。今天,“和谐”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的饕餮大餐。和谐文化自然就成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当下,关于和谐文化的讨论可谓方兴未艾。什么是和谐文化?正可谓是见仁见智。有人说,和谐文化就是指在和谐经济、和谐政治与和谐社会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和谐氛围和观念形态。有人说,和谐文化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理念,要求人们以和谐思维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对这种文化中的和谐的把握要持辩证的观点。经笔者搜集整理。学界关于和谐文化的定义不下十几种。站在前贤时秀的肩上,笔者认为,和谐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旨归,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具有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特征的一整套文化形态体系。

进一步看,笔者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分梳为三;第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多元统一的文化,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相融汇的文化。多元是指社会的不同文化主体和要素的存在状态——多变和多样;统一,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是由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换言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和统合多样的思想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这是整合力量、凝聚人心,引领社会前进的旗帜和方向。第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协调有序的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生态系统中。各种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文化都有足以维持自身生存、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个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文化之间有竞争,也有冲突,当然也就有失序,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完全能够保持必要的张力,把这种竞争乃至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第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理念,古已有之。今天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大众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现代社会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这应该说是“和谐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内涵。最后,还应当指出的是,和谐文化并不是指没有矛盾、摩擦、冲突和张力的完美文化,而恰恰是把矛盾、摩擦、冲突控制在张力和秩序的限度范围内的文化。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提出和建设,在中国历史上,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思想史上,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和谐文化”这一概念并不是从某个具体的学说或思想演变发展而来的,也不是抽象的推理得出来的,而是综合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和谐思想的学说、成果并加以创新的结果,它的提出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和谐文化的构建路径

把理想的和谐文化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实践,我们必须做好下列基础性工作:

首先,建设和谐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出发点,做好宣传普及工作。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主心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文化和时代的主旋律,

为判断是非曲直、确定价值取向、进行行为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动摇。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动摇,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动摇。这四个“不动摇”决定着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因此,只有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深入人心,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心理基础。

其次,建设和谐文化,要以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为思想资源。做好“三看”的协调工作。一是“向前看”。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围绕维护和巩固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和感召力。二是“向内看”。历时态地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土思想资源。其中,古代相当一部分和谐思想在今天被创造性地赋予了新的蕴意。正如胡锦涛所指出:中国古代和谐文化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及其新发展的最好诠释。三是“向外看”。共时态地看,在全球化时代,一国的文化建设必将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面临全球文化变革甚至“文化帝国主义”的挑战。因此,在构建和谐文化的进程中,必须了解西方文化的历史,才能洞察全球文化的新动向。在文化安全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明因素的和谐。一个基本的态度是“合理的全球文化应该是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全球地方化的文化。”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

最后,建设和谐文化,要把创新与“比慢”(林毓生语)两种精神统一起来。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文化创新。胡锦涛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当然,要做到真正的创新,没有“比慢”的精神,没有深厚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创新只能是痴人说梦。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科学发展的观念。科学发展观本身就蕴涵了和谐的理念与精神,把创新与“比慢”统一起来。和谐文化构建中各种矛盾的解决和冲突的化解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建设和谐文化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与和谐的关系,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把文化改革的力度和文化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一步一个脚印,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社会机制。

总之,我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把理想中的和谐文化不断转化为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几千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第一次成为有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李晓丽

猜你喜欢

和谐文化文化建设
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建设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浅谈蒙古族那达慕的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创新探讨
节约型社会背景下传统造物设计思想的价值再现与发展
明清小说的本质特征与和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