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梅竞艳话黄龙

2009-06-08

文化交流 2009年2期
关键词:越剧团梅花奖黄龙

沙 舟

杭州西湖北山有个黄龙洞,历史上是南宋护国寺的道场。当年这里的住持和尚、一代高僧无门慧开曾在此向其东瀛弟子传授佛法和“尺八”演奏技艺,是中日佛教和音乐交流的圣地。那时的黄龙洞曾经是梵呗绕梁、清音袅袅。岁月荏苒,这方洞府灵山注定与艺术结缘。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又成了我省最高艺术学府浙江职业艺术学院的前身——浙江省艺术学校的所在地。如今,这里整治一新,依然山林叠翠,岩壑幽深,为新西湖十景“黄龙吐翠”之所在。而作为文化旅游景点而成为西湖旅游的一大亮点,黄龙洞的新生,却是缘于一个越剧团的诞生和创业之路。她就是以一团两次荣获国家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而著称于全国民营剧团的杭州黄龙越剧团。

说起黄龙越剧团,老团长朱燕燕感触良多。经过10多年的苦心经营,杭州黄龙越剧团终于一跃成为地方民营剧团的佼佼者。而当年她招来的孟科娟、王杭娟如今成了荣获梅花奖的国家级演员,担纲主演了许多优秀剧目,在全国越剧舞台声誉鹊起。专攻越剧范派小生的孟科娟举手投足无不透露出小生作派,她扮相俊美,唱腔自如流畅,表演细腻洒脱,擅于刻画各种硬朗刚毅的小生形象。她曾两次获得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表演一等奖,是中国第十七届戏剧“梅花奖”得主。如今,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的她,从朱燕燕手中接过了黄龙越剧团,肩负着表演和经营的双重责任。而戚派花旦王杭娟为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的得意门生,扮相端庄大方,唱腔韵味醇厚,缠绵动听,表演情真意切,细腻感人,台风潇洒自如。她也曾两次获得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表演二等奖,“省戏曲明星”和“越剧新十姐妹”称号,并为黄龙越剧团再度夺得“梅花奖”。2004年3月23日,在庆祝杭州黄龙越剧团获得“民间双梅第一团”联欢会上,有位剧作家即兴吟联,赞曰:“梅苑双萼并蒂;黄龙二娟同台”。孟科娟不无感慨:“自己从一个普通演员到梅花奖得主,出人出戏,都归功于朱老师善于培养人才,排演新戏,发现文化的经济价值。感谢朱老师一手培养,带着我们13个小姐妹拜名师,学艺术,求生存,谋发展,不仅在越剧表演艺术上取得了进步,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也解决了许多生活待遇实际问题。”为了表彰她的艺术成就,杭州市园文局还特奖励她住房一套。

回顾黄龙越剧团的艰苦创业史,走的是园林、戏曲、旅游三结合,景点、剧团互为一体的路子,可谓独辟蹊径。“看戏到黄龙”已经成为黄龙洞景点招徕游客的金字招牌。景因戏兴,团依景存,相辅相成,良性循环,杭州黄龙越剧团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结合、共生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好路子,值得目前仍然处境艰难的民营剧团思考和借鉴。

为了提高舞台表演艺术水准,剧团聘请了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毕春芳等6位越剧流派创始人,收徒传艺,给予艺术指导,培养越剧新秀。浙江文艺界的前辈和专家多年来也给剧团无私关怀和积极鼓励。近10多年来,黄龙越剧团创作、排演了传统经典剧目《玉蜻蜒》《血手印》《杜十娘》,新编历史剧《出宫回宫》、越剧轻喜剧《唐伯虎点秋香》,并屡获殊荣。根据观众游客的不同欣赏要求和演出市场的多元化,剧团还创作编排了一系列传统越剧折子戏和现代歌舞、小品以及时装表演,其中的《碧玉簪·送凤冠》《狸猫换太子·拷寇》《何文秀·算命》《劈山救母·二堂放子》《梁祝·十八里相送》等经典传统折子戏,《踏歌》《珠穆朗玛》《西湖欢迎您》《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歌舞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叫好不绝。

作为立足杭州、依靠西湖名胜而发展起来的黄龙越剧团,在自身发展积累了相当的实力以后,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弘扬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为了传承杭州地方戏剧杭剧,剧团尝试创作排演了大型杭剧民间故事剧《苏小小》,新编杭曲《西湖美景天下扬》,得到戏曲界和杭州市领导的首肯。尤其是在大型新编现代杭剧《蔡锷与小凤仙》中,孟科娟、王杭娟再度联袂饰演男女主人公蔡锷和小凤仙,把民国之初发生在北京的小凤仙智救抗袁英雄蔡锷的故事,演绎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2008年金秋时节,杭州黄龙越剧团又多了一块牌子——杭州杭剧团,这正是杭州市政府和人民对黄龙越剧团赋予的新角色、新使命。

猜你喜欢

越剧团梅花奖黄龙
等价转化
国家因素与当代越剧的跨地域传播——以芳华越剧团离沪赴闽为考察中心
特约撰稿专家 黄龙光 编审
菊坛梨花绽春芳——记南京秦淮青年越剧团团长周英英
黄龙核桃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日程表(绍兴)
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现场竞演日程表(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