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 构建后勤运作新模式

2009-06-01马艳红张立华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队伍建设

马艳红 张立华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应在正确认识高校后勤发展多样化的基础上,明确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两大属性即教育属性和市场属性,从旨在服务教学、重在人力储备、以改革促进稳定等方面构建高校后勤运作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后勤;队伍建设;社会化模式

多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研究成果普遍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教育资源,改变高校后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低效运作的体制和机制,构建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从而打破后勤对高校发展的瓶颈制约,为高校发展和扩大办学模式创造更有利条件的一项系统工程。

一、了解高校后勤发展的多样性和后勤社会化模式的现状

受各地区经济条件限制,高校后勤在社会化改革进程中起跑点不同,面临的困难、挑战、机遇也各不相同。现实造就了高校后勤企业化模式的多样性,但是这种多样性不是盲目的,而是被服务教育性质所统一的。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独立法人的现代企业模式

多见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民办高校。这些学校后勤在改革之初引入市场经济理念的同时,一般都得到了学校在政策、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已经快速稳妥地实现了后勤社会化。

2、后勤实体过渡模式

主要存在于后勤改革问题多、难度大的学校。这些高校往往设立一定的过渡期,先成立后勤实体,模拟企业管理,然后逐步过渡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后勤企业。

3、准企业模式的直属二级机构

常见于偏向力求稳妥的学校。高等教育改革的并轨和扩招要求各高校在办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加大投入,这都需要财力、物力的强力支撑,许多学校便从整体发展考虑,放缓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将后勤纳入学院整体发展的规划之中,使后勤成为学校下面的一个“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主发展、自负盈亏”、已具备成熟的社会化改革意识和观念的准企业性质实体。

学院后勤目前正处于从直属准企业模式逐步向具有独立法人的现代企业模式过渡的时期。学院应坚持因地因校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改革路径和实施办法,理性对待改革问题,根据市场条件、政府政策、自身环境等综合因素来设计自己的改革模式,选择有利于教育发展的道路。

二、明确新型后勤保障体系两大属性

1、后勤企业服务的教育属性

首先,后勤服务是一种公益性活动,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要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己任;其次,后勤服务可以为勤工助学提供岗位,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可以通过劳动获取助学金,帮助其完成学业;第三,后勤服务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有在生活的点滴中育人的作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度过,从吃穿到住行,后勤企业除了要提供保质保量的服务外,还应开展一系列活动,培养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如开展文明食堂、文明宿舍评比活动,张贴随处可见的文明标语,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另外,后勤服务还可以引导学生合理消费,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营造刻苦学习的优良学风。虽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恋爱消费、时尚消费、攀比消费、盲目消费等现象开发市场利润可观,但是面对中国家庭为教育所背负的沉重负担,后勤服务企业不但要坚决放弃这些消费市场的开发,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做到合理消费。

2、后勤企业服务的市场属性

首先,合理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后勤企业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主发展、自负盈亏,后勤企业通过与学校签订合同、服务收费,从而获得合法的利润;其次,成本控制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底线。比如物业管理,通过市场竞争,一旦合同签订,物业管理费用到帐,接下来就该支出员工工资、购买劳动工具、消耗物管材料,如果管理到位,成本控制得当,企业就能健康发展,一旦管理疏漏,成本上升,就可能导致亏损,抑制企业的发展。因此,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三,尊重顾客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顾客就是上帝,师生对后勤企业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关键要看后勤企业是不是以师生员工为关注焦点,会不会换位思考。不尊重顾客的企业必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总之,在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体制的时候,要坚持教育属性第一位、市场属性第二位的观念。市场属性是手段,教育属性才是目的。有人说:“市场的趋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是无法解决的矛盾。”此种看法有待商榷。成熟的市场可以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情,如果说市场价格某一天高了,师生不满意了,仍可以通过政府和学校出台优惠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实现教育公益性是完全可能的。

三、构建学院后勤运作的新模式要求企业苦练内功

后勤企业要生存、要发展靠什么? 靠的是转换观念,不断向市场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把平凡的事情做好。现代高校后勤体系建设要求后勤企业苦练内功,具体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1、企业文化建设,旨在服务教学

企业文化是刺激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现代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高校后勤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绝对不能将盈利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才是后勤企业的最高目。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曾特别强调高校后勤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围绕这一宗旨构建的后勤企业文化,正是后勤实体推进高校软环境建设具体表现。

2、人力资源重组,重在人才储备

后勤要改善服务面貌,提高服务层次,就必须依靠人才、培育人才。要改变“后勤是个筐,什么人都往里装”的局面,对原学校总务的“老人员”要有消化、吸收、转化的过程,做好啃骨头、打硬仗的准备。具体应做到:一是不断提高后勤劳动者群体素质,提高知识型员工比例。根据岗位需要,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管理队伍。二是不断提高后勤服务科技含量,增加知识型服务。物业管理要突破“简单劳动”范围,不能只管看门扫地,要配专业人才。学生公寓、教学楼和校园管理,重在体现文化氛围和专业特色,催人奋进,实现环境育人。

3、突出重点建设,抓好主要矛盾

学生食堂和公寓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最易引发不稳定问题,在全面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抓好这两方面工作。一些高校以“保证稳定”为理由,放弃学生食堂和公寓的改革,这是极端错误的。回顾历史,我们应当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学生食堂和公寓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不是改革引起的,而是几十年固有的。因此,采取保守不变的办法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改革才是解决稳定问题的根本出路。面对变化的市场,后勤企业抓好成本控制才能出效益,而保证教育的稳定,则要依赖政府的调控和学校的思想工作。

综观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探讨高校后勤运作模式与实践对策方面,大部分都是在分析改革现状、总结改革经验、概括改革成就的基础上,讨论改革难点、分析比较各种改革模式。但能够系统的探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效模式的研究成果仍然很少,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新问题、构建有效模式以及实践对策等重大问题的理论探讨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薛沛建,王长春,苏光建.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戴礼彬.中国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3]薛耀瑄.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体系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王静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再思考.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5]齐上德.谈谈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问题.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01.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现状与深化路径分析
高校后勤财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召开
探究如何加强项目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后勤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实施的必要性
后勤改革:为高等教育发展奠基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