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个人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2009-05-31刘明松

江汉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刘明松

摘要:“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观的重要立足点,“现实的个人”在不同社会形态的表现各不相同。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阶段,“现实的个人”应该表现为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联合起来的个人”,这也是现代中国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个人观”,对当前的社会建设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个人观;社会形态;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12-0050-04

一、“现实的个人”:马克思个人观的重要立足点

马克思的个人观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核心基本因子,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始终。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②。马克思关于人和社会的发展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社会中“个人”的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③。在此处,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并指出其新唯物史观的前提就是“现实的个人”,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或劳动的人。

同样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中,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历史观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即有生命的个人、物质实践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他明确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④ 揭示了人类历史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历史,个人在和自然的关系中创造自己的历史。

在马克思以前,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德国古典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黑格尔体系中有三个基本因素:脱离人的自然,脱离自然的精神,以自然和精神的统一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绝对精神)。很显然,黑格尔说的这种精神是缺乏物质基础的,这也成为黑格尔体系的根本缺陷。而费尔巴哈则将黑格尔的能动性“精神”予以抛弃,所以两者都具有局限性。马克思把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作为其体系的基本因素之一,使得精神的能动性有了物质基础。所以,便克服了他们的局限,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也成为其体系的一项基本的内核而确立下来。在对“现实的人”的阐述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也有较大差异。前者将现实的人归结为绝对精神,后者则把现实的人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人。很明显,费尔巴哈比黑格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他的“人”却是脱离了社会与实践的抽象的人,这也是费尔巴哈体系的根本缺陷所在。马克思则把现实的人归结为以自然、实践、社会为基础的人,“个人”的存在便有了科学而坚实的基础。这样,“现实的人”就成为马克思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视角。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体系中,自然都是脱离了人的实践和活动的自然。马克思则认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自然形态,自然实质上是人的自然。人们正式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彼此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形成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从而最终形成社会。这样,社会物质生活便成为其学说体系的第三个因素得以确立。

马克思将现实的人、物质实践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其学说体系中的三个基本因素,并由此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旧体系区别开来。马克思也正是在对前人关于三个因素的片面理解的批判继承中,揭示了三个因素的核心地位,把握了整个学说体系中三个因素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阐释了自己科学的个人观。

马克思首先从人的本质出发来认识“现实的个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⑤ 这里的人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的人,即“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曾这样批判青年黑格尔派:“这些虚张声势的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针对抽象的人同现实之间的联系的问题,马克思又说:“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⑥ 在马克思看来,上述因素是一切历史的前提,人类首先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同世界发生联系,“现实的个人”成为马克思批判继承费尔巴哈人本异化史观的有力武器,也成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历史是个人本身的发展史。如果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去理解社会,社会历史更是个人借以实现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个人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在通过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分析来认识“现实的个人”时,必须从现实的个人进入到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分析,只有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分析才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这一内容集中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分析,同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得到更为系统的阐述,并成为贯穿《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的中心线索的一个核心因素。因此,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理解社会,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个人本身力量的发展史,是个人借以实现其活动的社会形式。

从个人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关系上来看,马克思之所以重视物质生产劳动,就在于人只能在首先是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劳动这一真正的人的活动之中实现自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在指出历史的前提是现实个人之后,紧接着就指出作为历史的前提和理论出发点的另外两个因素: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和他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指出,“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⑦。在此处,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又进行了诠释,现实的个人是由他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共同决定的。离开现实的个人,就谈不上物质生产及物质生活条件;离开了人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条件,更谈不上现实的个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成为马克思理论的起源。

马克思也正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的本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进行阐释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其个人观坚实而科学的根基,这三个因素也构成了马克思个人观的立足点。“现实的个人”也就成为马克思个人思想变革中的最伟大发现的内核。

二、“现实的个人”在“三大社会形态”中的不同表现

人的社会性是通过一个个的个人体现出来的。马克思关于人和社会的发展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社会每“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是以社会历史的形式即通过社会历史而实现的,“现实的个人”的内容也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而随之发生变化。

如前所述,马克思将“现实的个人”作为其历史与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在《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一书中提出的“三大社会形态”说,正是这一观点的充分体现。在这篇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将人和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⑧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社会分工理论下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说
学校教育在技术时代信息化社会何以不可替代
体育审视:身体运动与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