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活处理小学数学例题的几点想法

2009-05-31蒋爱民

新课程·小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交换律列式教法

蒋爱民

前一阶段,我听了江都市小纪学区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的9节课。感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已得到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理解、认同、接纳,并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不少教师能根据新课程理念,大胆地整合教材,灵活选用不同的教法,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师理念的不同,对教材的处理方法不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不一样,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案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运算律》P56-57

1.教学加法交换律

a.出示例1的题目(主题图),师: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你会列式吗?

生:28+17=45(人)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17+28=45(人)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求的什么?

生:都是求的跳绳的有多少人。

师:结果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用“=”号连接起来。

师:你能比较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生(略)

师: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想想○里应该填什么符号?

38+12○12+38

420+30○30+420

123+235○235+123

(生练习)

师:上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接着师引着学生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b.组织学生练习

2.教学加法结合律

教法同上(一板一眼,直至下课)

反思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是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是教材的建设者、开发者。教材的教育价值、智力价值等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尊重教材、依据教材是广大教师的共同想法与做法,但我们更应思考: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地把握新教材,灵活地处理新教材,使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而上述教学过程,教师过分依赖教材,没有越教材一步,同样的两个运算定律,用同样教法、学法,课堂上气氛沉闷,学生的思维单一、不活跃,这说明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是陈旧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单一的、被动的。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谈不上所谓的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二]再看另一位教师上的同样的课题

1.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重编例题

师:你们班有多少名男同学,多少名女同学?怎样算全班的人数?

生1:用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

生2:用女生人数+男生人数=全班人数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1:得数相同,都是求的我们班的总人数。

生2:不同的是,两个数的位置调换了,但得数相同。

……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

师: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想想○里应该填什么符号?

38+12○12+38

420+30○30+420

123+235○235+123

师:上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生小组内交流。)

师: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写吗?

生积极性很高,举了一些例子,师一一板书,并问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师用“……”表示师:从这些例子里可以发现什么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并与你的同桌交流。

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加法的交换律,师相机板书。

练习(略)

2.教学加法结合律

出示自学提纲:

(1)例2可以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你初步发现了什么?

(2)完成P57的填空,你又发现了什么?

(3)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师生交流,总结出加法结合律,并进行练习。

反思二:

案例二中的例1的教学,教师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引入,通过计算本班学生人数,初步感知两种算式的异同,再通过一组算式的比较进一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个规律,接着让学生举例,通过若干例子的比较,加法的交换律概念的形成已水到渠成。这时,学生也许还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但概念已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而例2的教学,教师没有重复用例1的教学方法,而是侧重于学法指导,通过自学提纲的出示,要求学生运用例1的学法,通过自学、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了加法的结合律(尽管文字有较多的漏洞,甚至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但整节课有张有弛,有扶有放,层次分明,气氛活跃。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想法:

1.注重教材、教法,也应注重学法指导

教师在备课或上课时都非常注重教法,注重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会运用直至形成某种操作技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更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教材内容多样,处理方法多样,教师的教法也应多样。但不管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如何教,落脚点应该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的、感兴趣的、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理解的内容。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授鱼不如授渔。而不是照本宣科,不越雷池一步。数学教学需要模仿与记忆,有时也需教给学生一些知识,但不是灌给学生知识。所以更应该找准时机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因此,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应该尊重教材,但更应注重开发、整合教材

教材是落实课程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它凝聚了许多教育专家、教学行家们的深入思考,有着科学周密而蕴涵深意的经典编排。我们应该尊重教材。但教材是固定的,但又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然而不少教师备课过分依赖于教材,视教材为神圣殿堂,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学过程成了忠实而低效地传递和执行教材内容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新教材所蕴含的新理念很少能被教师领悟到、思考到。或者虽有思考,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或不经常使用,常给人以贴标签之感。教师所关注的只是知识的掌握,很少会考虑新课标所倡导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因此教师就要考虑如何“用教材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地根据班情、学情、城乡区别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使教师教的内容转化为适应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面对教材,要善待教材,也要因地制宜加以整合。

猜你喜欢

交换律列式教法
高远处立意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高观点立意 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苏教版四下《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每筐多装多少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运算律,无论在哪里都适用吗?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
二年级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