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9-05-29辛玉静

科教导刊 2009年24期
关键词:政治课师生关系创新能力

辛玉静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之力。”一个民族惟有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兴衰存亡关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正如有的人所说,一个没有创新思维的人,就像一头拉磨的驴,只能沿着磨道转,永远走不出新路,永远不能像千里马那样显示出力与美的神韵,总是低着头走路的人,总也享受不到秀色。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根据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对“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认识。

1要改变师生关系,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我在讲初一思想品德课《学习新天地》时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调查,你喜欢什么类型的老师?

学生1:我喜欢教学经验丰富,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师

学生2:我喜欢老师上课的气氛是轻松愉快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3:我希望我的老师能和我们像朋友一样……

调查结果是:90%以上的学生都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原因是这样的老师上课学生不紧张,不害怕。轻松愉快,可以大胆的发言,无所顾忌,充分的发挥想象力,畅所欲言,思维很活跃,这样的老师和课堂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老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为师命是从”,唯唯诺诺,拘拘束束,不敢说,不会说。久而久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学舌鹦鹉,既无个性,又无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尤其在一些思想政治课上,老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的积极性就低。实践证明,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巧妙迁移,大胆突破,适当扩展,化枯燥为生动,化单调为丰富,变沉闷为轻松,化平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我们在学初一课本《自我期待》一课时,有一个问题:你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有同学说:“只要能赚多多的钱的职业就行。”而且不止一个同学这样说。可以看出他们对金钱没有正确的认识,把金钱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这样很危险,引导不好将来会成为金钱的奴隶,走上犯罪的道路。于是我给他们讲了我看过的一篇文章《富翁与农民的故事》。故事讲完了,没有我再说什么,他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世间有很多东西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例如:健康、快乐、友情、亲情、称心的事业、美满的家庭,我补充的这项内容,既增加了趣味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起到了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作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改变师生关系,创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得到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机会。使学生在教学中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能力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无数教育教学成功案例表明,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感情培养的过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2老师要巧设疑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往今来的教育家都承认:“学贵质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疑者思之源,思者智之本。善疑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更是一种创新品质。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老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见疑生“奇”,因疑激“趣”,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举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的。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在教学中要巧妙的设计疑问,下面是比较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几种提问方式:

(1)“你最想知道什么?”这种提问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你读懂了什么?”这种提问方式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达到知识共享。

(3)“有谁说得更好些?”这种提问方式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提高参与质量。

(4)“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假如你就是某人某物,你想说什么?”这种方式能创造情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将参与引向更深层次。

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得特定知识,”伽利略的重力加速度理论的产生,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所有这些,无不是对既有观念的质疑而获得成功的,所以,老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质疑,问疑的过程,其实就是主动思维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多方面激励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广开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营造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自由。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使学生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火花。老师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例如:在教学《认识自我的潜能》时,课本有一个例子——农民为了救儿子,情急之下把一辆压住儿子的腿的轻型车抬了起来。一个学生提出;“一个人怎么能抬起一辆车?”这是一个发散思维的火花,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对这个求异思维的进一步讨论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也进一步认识了一个人的潜能巨大。

3要转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老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见到过这样一个场景:

老师:“雪融化了是什么?”

学生:“雪融化了是春天。”

老师:“错,雪融化了是雪水。”

学生的回答多么富有诗意,然而老师的回答又是多么令人失望。他否定的不仅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本身,更为可悲的是,他很可能扼杀了学生头脑中可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生活中,许多问题并不是简单的能用“对”或“错”来回答的,也许正是因为许多问题的答案不一样,这世界才能如此的丰富多彩。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对学生丰富多彩的回答给予合理的评价,更不要动不动就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尤其是思想政治课。

“没有创造力,党没有希望,国家没有希望,民族没有希望。”因为21世纪竞争将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富有创新能力的新人。而新教材的使用为我们广大思品老师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只要我们转变观念,认真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就一定能够培养出21世纪经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猜你喜欢

政治课师生关系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答案
谈谈“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政治课的运用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