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巢湖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2009-05-29汪阳生

科教导刊 2009年24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办学农村

汪阳生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代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实际问题。因为均衡发展、教育机会平等在法制层面和理论层面上,似己基本解决。但是如何付诸实践,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1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1.1正确理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辞海》对“均衡”的解释是:“均衡即‘平衡。平衡有两层意思:(1)衡器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引申为一个整体的各部分在质量或程度上均等或大致均等。(2)哲学概念:指矛盾暂时、相对的统一,即在绝对的、永恒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的、暂时的静止和平衡。从这两种解释可以看出‘均衡意味着对质量平等的追求:其一,‘均衡表示了质量或程度上的‘均等,而‘均等往往与“平等”是同义词;其二,‘均衡强调了动态过程中的“暂时”的平衡,即‘不均衡是永恒的,而“均衡”是在“不均衡”的过程中,努力寻求相对的平衡。由此可见,‘均衡不仅仅意味着追求数量的平等,还要追求质量的平等;不仅要追求开始或结果的静态平等,也强调努力追求‘平等过程中的平等。”“教育均衡”主要是指受教育机会、办学设施、师资条件等方面的均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八大均衡”: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衡发展,区域间实现均衡发展,城乡间实现均衡发展,学校间实现均衡发展,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实现均衡发展,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之间实现均衡发展。

具体而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平等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发展,并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与条件。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种新型教育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从总体看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长期的过程。

1.2基础教育为何一定要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对于个体和国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体来说,基础教育是每个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对于国家来说,基础教育是实现国家强盛和社会稳定的平衡器,它既是消除分化与差异、实现个体向上流动、促进社会公平的手段,又是拉大贫富差距、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时至今日,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然而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上,我国的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成为我们实现教育公平理想的重要障碍。

2巢湖市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

(1)教育事业费、公用费供给的不均衡。“教育事业费、公用经费的供给”是目前巢湖市基础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同时也是衡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指标。近些年巢湖市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经济综合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但教育的投入并没有与之同步增长。市政府在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的是“人民教育人民办”。有限的教育经费在县县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同县校际之间的分配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经费问题因而成为制约基础均衡发展的瓶颈。

(2)师资分布的不均衡。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我国教师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巢湖市教师水平的差距却日益拉大,农村教师有效要求严重不足,农村以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民转公”教师为主体。这种格局即使是在确立了“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以后,也没有根本性的改观。“2004年,农村小学代课教师比例超过10%的省区有:广西(29.3%)、西藏(24.2%)、甘肃(16.8%)、陕西(13.9%)、贵州(15.2%)、云南(12.2%)、山西(11.6%)、湖北(11.7%)、安徽(15.3%)。目前,全国有700多万农村学生在代课教师的班上学习。”作为安徽省的欠发达地区皖中巢湖在这一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巢湖市夹沟山区中小学“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一半。

(3)教育教学设施的不均衡。“重点保证,优势扶持”的政策取向,使我们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基础教育发展方式上采用了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等方法,把有限的财力集中至发达地区和一所重点学校,大搞“形象”工程、热衷于名校建设、政绩效应使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包括校舍、场地、仪器设备、文体器材、图书资料和现代教育手段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均衡。

(4)生源分布的不均衡。根据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国家要求在已经“普九”的地区实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但是,从微观层面看,“重点校”、“示范校”、“改制校”政策导致了城市中小学资源配置的落差。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使“重点校”,“示范校”,“改制校”通过选拔考试的方式,集中了优质生源。而薄弱学校只能招收到三四流的学生,这种学校布局的不平衡导致了生源分布的不平衡。生源分布是衡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指标,它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巢湖市某县三中就明显受到一中、二中在生源方面的威胁。该校只能招生到在中考中落榜的学生,学生人数逐年下降,优秀教师忙着托关系走门路跳槽。

3实现巢湖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参考性对策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必须转变“应试教育”,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近几年来巢湖市教育相关部门仍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摆设,会上讲,标语上墙,而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得很少,素质教育还远未真正实施。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非常必要。一方面应当根据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加速课程形式和内容的改革,不断丰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内涵,整体推进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等在内的全面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应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程度。目前,重点是要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力度,落实校本教研培训,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要通过县际之间,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教师流动体制,来促进落后地区薄弱学校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整体素质的提高。

(2)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是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教育当局要通过制定中小学建设标准的法律,约束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每所中小学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体相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从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要在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达到法定标准的同时,对办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在硬件建设上设置上限,限制过量投资.以遏制少数学校在硬件设施上的盲目攀比现象,制止追求“奢华”的

不良风气。

(3)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要通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进而建立起现代教育制度。要认真履行《民办教育促进法》以推进多元化办学为目标,加快民办教育的发展,使民办教育享有与公办学校的社会地位,使民办教育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与政策。要建立起对民办教育按绩效资助的政策,根据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社会声望的高低等情况,由政府部门给予相应的财政资助。健全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行政管理,坚持依法治教,保证民办教育稳健发展。

(4)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短缺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胁”。目前,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工作环境差、待遇差的“双差”格局较为普遍。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优化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是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市财政局和教育局应该统筹合作采取专项经费投入,确保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最终补足经费,县级政府要切实履行“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的职责和义务,逐步改善农村教师特别是巢湖市的贫困山区教师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正常的工资晋级之外,对在农村中小学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教师,也可以采取奖励工资、破格晋级等方式予以鼓励,以吸收新任教师和城镇教师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总体水平不高和师资短缺的问题,使农村学校教师能进得来、安下心、留得住,自觉自愿地在农村学校扎实工作。

(5)促进区域教育资源流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事。应建立起教师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要打破校际壁垒,鼓励教师合理流动,对些许学科的教师可以实行校际联聘,对名师、特级教师、教坛新星实行区域共享,让其发挥最大作用。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教育资源信息库,构筑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要通过信息化来缩短城乡之间、强校与弱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要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上多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用。

(6)强化学校自身管理,力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基础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都要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优化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教育公平是教育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我们应用和谐社会的新理念、新视角来统领教育发展的全局,切实保障基础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办学农村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