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道德效用

2009-05-29

科教导刊 2009年24期
关键词:德性效用美德

冯 琳

“效用”一词不能仅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去理解,也区别于日常生活中技术所带来的作用——_如方便性、高效。在道德领域中,效用既可以指对社会伦理生活有序的构筑力,也可以指对个人德性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并非是从“私利”的层面去讲,而是个体道德情感的生成和内化。

1道德对社会生活有序性的效用

“道德”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道德”语词并不能给社会带来任何实际效用。“道德”的效用意义在于践行道德的行为个体。当行为者遵守道德、实践道德、提倡道德的时候,也就利于社会的有序运转。

道德对于社会的效用产生是一个道德个体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一方面,是道德进入人的内心,通过道德对个体的影响使得个体做出行动,从而影响社会;另一方面,又是个体对道德的选择,通过这种选择也就施加了对社会的影响。“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通过个体这个中介来影响社会的“道德”并非一个独立而为的类似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外在客观实体,实际上,正是因为有了人才有了道德。“道德”之所以可以抽象出来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一个具有效用的社会意识总合,就是在于个体的行为产生了它。所以,道德对社会的效用是需要有人的存在,是需要有行为个体的实际行动的。

所以,当我们说社会缺乏道德的时候,也就是说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不再选择道德而行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他们的行为不再具有道德性,而是自私自利、毫不顾及他人。反之,当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友爱、互助、对他人的同情等道德品性的时候,就可以让使社会有序的重要关系之一——^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有序,也就利于社会生活的有序。

道德对社会有序的效用不仅在于个体的行为和选择,而且还包括了由社会总体制定的社会规则所衍生的遵守即道德、不遵守即不道德的外在约束力。例如,红绿灯的设置就是为了确保交通有序和人身安全,而交通有序的最终指向又是人的自身安全。所以,遵守红绿灯不仅是交通规则,而且也就成为了社会道德规范之一。尊重没有做坏事者的生命可以算作是一条道德情感,所以无缘无故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也就违背了道德情感的共识,违背了人性的原则。

因此,为了确保社会有序,规则制定者便创立了一些规范,这些规范是根据人的需要制定的。当不遵守这些规范时,也就往往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由此就可以具有“对人的道德活动起到的引导作用”。因此,道德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也就体现在这一方面,社会成员通过遵守道德,来遵守这样一些使得社会有序的规范,也就利于社会的有序发展。

2道德可以使社会总体趋向于美德型社会

当社会成员更多地依据道德准则行动、更多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时候,也就增进了社会整体的美德量,虽然美德是难以用“量”来衡量的,因为美德不是物品。但是,社会的整体风貌则是可以感受到的,这即是一个社会的风气。

道德的效用不仅在于维持社会正常秩序,而且可以在此之上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这即是美德型社会。与道德在个体中的效用相对应,道德对社会的效用也是分为内和外两个方面:于外,可以使得社会有序,这是对社会形式结构的作用:于内,可以使得社会本身的道德层次提升,这并非是一个抽象的社会,而是在个体选择之后促成的社会整体。

这并非循环论证,而是道德在被个体选择和行为时的上升,体现在社会中便是由有序向美德型社会的发展。

3道德对个体的实际效用

实际效用是与我在后文所要讲的非实际效用相对的。一方面,实际效用是可以确保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获得他人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赞许的情感总包含着对某种恰当性的肯定”,当一个人做出了高尚的符合道德品质的行为,就会受到他人的褒扬。

当一个人做了好事的时候,会受到奖赏,当然,他在做好事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些,但正是因为如此,社会才应该更加对其赋予回报。而且,鼓励、表彰个人事迹,也是为了更好地在道德上引导社会成员,例如孔繁森就受到了社会褒扬并且成为道德楷模。

另一方面,“助人乃快乐之本”,帮助了他人,自己也感到心情愉快。行为者趋向于选择利于个人情感的行为,虽然这样一种行为可能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但可以避免他人的不满和谴责所带来的内心愧疚感,这种愧疚感使得行为个体“心理难受”,使得其受到精神上的负面施加力;反之,当行为个体受到他人的赞扬和感谢时,会从心底感到愉快,这种愉快使得行为个体感到精神上的快乐。

因此,虽然道德个体在行为选择中,有时会受到个人利益的适当损害或者不利于自身的舒适感(如在公交车上,虽然自己身体疲惫但还是给老人让座),但是,这种利他的选择却可以使行为者避免受到个体感受上的不安和“折磨”,或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4道德对个体的非实际效用

4.1提升道德情操

遵守道德对个体而言是有益的,这种益处不仅在于获得他人的认同,而且在于与他人无关的一层——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当一种品质或习惯受到我们考察时,如果它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显得有损于那个拥有它的人,或者诸如使他失去从事事务的能力,它就立刻遭到谴责……”对行为个体而言,道德之所以受到赞美,不仅在于它是社会有序运转的协调力,而且在于可以增益于自身的德性,使自己成为一个美德之人,成为美德之人不仅在于有益于受到他人的爱戴,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境界得以提升。当然,并非所有的行为个体都会遵从道德,我所言的意指,道德具有这样一种效用,这种效用或许是设定的而非现实的,但道德的确具有这样的功能。

这样一种效用是不需要也不应当用其他效用所界定和实现的,“德性所造成的东西,正是它的德性、灵魂及其他功能”。德性本身是不需要其他事物所说明的。德性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德性自身。因此,对道德个体而言,道德的非实际效用即在于它可以促进道德在个体那里的提升。这种提升虽是属于道德个体自身的,但却离不开社会整体环境,因为道德是在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之中规定的,行为个体依照德性行动,同时也要遵守具体的社会道德规范。而且,社会可以及时更新行为个体的道德内容。

4.2促使道德感由表层动机趋向于深层情感

当道德感融身于情感层面时,并非是一种返归到处于低级精神层次的欲望的倒退,而是在行为诱发机制上,获得了和“欲望”一样的原始驱动力,这样一种驱动力是不要意志努力的,不需要行为者说服或迫使自己去实施某一道德行为,而是本着那样一种道德情感一如对他人的爱、对弱者的同情一来行动,没有动机的行为也就是动机最单纯的行为。例如,当一个勇士救落水者的时候,在那样紧急的时刻,他并没有刻意地去想“我应该怎样做”,也没有考虑到种种利害的权衡,而是本着那样一股“马上救人”的冲动跳下水。但我们能够因为他没有想到“我应该去救人,因为……(如:因为这是我的使命)”而否认他的美德吗?非但不能,在那样一种紧急情况下他无暇多想,而且正是因为道德感已经内化于他的情感层次,成为一个不需要多想就可以自然而然实施的行为机制,所以我们才要说他是更加高尚的。

之所以说道德情感相对于明显的道德动机而言是深层的,就在于: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人的“潜意识”处于意识冰山的最下面一层,是不显露的,被掩盖的。因此,当道德情感处于类似于“潜意识”的层面时,也就是相比而言较深状态。例如在前面所言的救落水者的例子中,“救人”实际上已经成为救人者潜意识层面的意识,这样的意识也许来自于他对于他人生命的关切,或者是个人心性使然。

5总结

由此可见,道德效用是通过行为个体来发生的,一方面在行为者选择的同时对于行为者自身的效用就在发生;另一方面又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社会。无论在道德个体还是在社会领域,道德效用都可以分为内外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并非是先后发生的,而是逻辑上承前启后的顺序,而在实际生活中,也会有这两种效用同时产生,或者直接产生以及先产生内在效用的情况。

猜你喜欢

德性效用美德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锐词宝典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用观察
博弈论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道人善即是善
节约用水是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