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与痛的收藏

2009-05-29

环球慈善 2009年5期
关键词:北京晚报赈灾震区

秦 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灾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电视上呈现的或悲惨或动人的场面更让我们震撼。电视画面是逼真的,但也是转瞬即逝的。在被电视画面感动的同时,我们也通过收藏赈灾发行物的方式保存了对此段悲伤的记忆,永远珍藏住此间一个个震撼的片断。

一年后的今天,翻检汶川大地震的藏品,再见那一幕幕人间惨剧、一首首生命赞歌、一段段感人故事,真是百感交集。

赈灾号外

2008年5月中旬,中国各地报刊纷纷发行赈灾《号外》,表达了全国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手拉手、心连心,众志成城的坚定意志和奉献精神。赈灾《号外》通过灾后景象、心手相连等画面表现主题,许多《号外》采用招贴画的形式设计,具有直观、简明的宣传效果。

《号外》报纸是报纸收藏的重要类别之一。《号外》是报纸在遇到重大事件或重大变故时,临时决定出版的无期号报纸。由于《号外》报纸发行时间不定、出版刊号灵活,加之印刷数量较少,且不按正常发行渠道送到订户手中,又是记载特殊史料、刊发突发事件、传播热点新闻的重要媒体,因此,它已成为收藏的精品。收藏报纸《号外》早就成为集报界的热门,目前在集报界,凡是《号外》,不论早期还是近期的,都备受关注。由于《号外》具有突发性、时效性、史料性,加上其印刷精致,深受报纸收藏者喜爱。早期《号外》的印刷数量少,且都是在街头向行人散发,极易被读者看后随手当废纸丢弃,这就是《号外》存世量稀少的原因。

在去年汶川大地震后,全国较早发行“5 ·12汶川大地震”赈灾《号外》的报刊有 :《公益时报》(赈灾)、《东莞时报》(一套4份)、《长江商报》(一套3份)、《重庆晨报》(一套2份)、《重庆时报》、《成都商报》(一套2份)、《都市时报》、《中国日报》、《今日女报》(湖南)、《新快报》、《新京报》(一套5份)、《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一套2份)、《扬州晚报》、《乐山晚报》、《东周刊》(香港)、《云南信息报》、《河北青年报》(哀悼日)、《可乐生活》(香港、哀悼日)、《大庆晚报》(募捐)、《齐鲁晚报》(募捐)等。一些高校也出版了校报号外,如《成都理工大学报》、《中文联合报》、《华大学生报》、《长春工业大学报》等。

赈灾“滚动版”

《北京晚报》在2008年6月10日出版抗震救灾“滚动版”,即当日报纸的头版头条因震区的最新消息而有所变更。那时,许多读者致电《北京晚报》,要求购买双份以作珍藏。国内集报界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把两份不同的6月10日滚动出版的《北京晚报》当作集报珍品来收藏。一天后,《北京晚报》头版发表著名新闻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方汉奇教授的评论,称《北京晚报》抗震救灾“滚动版”为中国报业出版史的首创。巨大的市场需求,汇聚“手拉手、心连心”的激情,形成了出版发行“《北京晚报》抗震救灾珍藏集”的氛围。

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通过缜密的市场调查,发现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都有集藏抗震救灾报刊的需求,而出版界尚未有全面、系列反映抗震救灾全貌的大型出版物,更没有收藏级的系列珍品集。潜在的市场需求突现,打造第一部珍藏版“《北京晚报》抗震救灾珍藏集”的时机成熟。中藏协书报刊委联合有关单位共同协力出版第一部抗震救灾《珍藏集》。

《珍藏集》以《北京晚报》2008年6月10日出版的抗震救灾“滚动版”和2008年6月11日《北京晚报》头版发表方汉奇教授评论的头版为开篇,涵盖《北京晚报》2008年5月13日至2008年6月13日期间报道抗震救灾的全部彩版。《珍藏集》共收录152版《北京晚报》,原色原大,定位在回放“汶川大地震”重大历史史实,打造抗震救灾第一部收藏精品。

赈灾海报

很多国家在大地震后都发行过赈灾海报,向人们传播防震知识,呼吁各界伸出援助之手。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海外华人设计的赈灾海报浓缩着全人类互助友爱的精神,图案具有中西文化视觉的双向感受,悲伤却不悲观,痛苦但不绝望,用超强的生存能力,让留下的记忆从灾情中沉淀成历史精华。其中许多采用电影胶片式的形式设计。这些海报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带有新媒体色彩,前卫而深刻。那些有中国国旗、党旗、军旗以及天安门和华表场景的海报,尤其成为“红色收藏”爱好者珍爱的作品。收藏界一般将旅居美国、日本、欧洲的华人设计品视为珍藏,因为那里的美术氛围好,当地的购买能力高,能够流入国内的数量也就少。特别是那些超级跨国公司、重要海外部门委托华人设计的精品,比如,联合国的各派出机构委托华人设计的作品,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海报,但也是收藏焦点。

震区遥感地图

收藏地图是冷门,收藏震区遥感地图更是冷门中的冷门。人们在选择藏品前都喜欢精心地策划,而我们去年收藏震区遥感地图时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把收藏定位在回放“汶川大地震”重大历史史实上,追求滚动、直观、简明、胶片式的效果,打造抗震救灾收藏精品。

我喜欢历史地图,从旅游出差时买张地图熟悉城市方位,渐渐开始收藏花花绿绿的各式地图。因为好奇与兴趣,结果不经意间撞进一个收藏冷门区域。地图是一种非常耐琢磨的东西。一张老地图可以拽出一段历史。依图说史,既有观赏性又有历史纵深感,一种游戏心理,不枯燥、不乏味,冷门却不冷。

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测绘局新公布了震区航空遥感地图,解放军总参谋部向专业机构发布了中国强地震区卫星遥感地图。与过去所有灾难记忆不同的是,遥感影像沉淀着科学的记忆,让我们对历史的触摸从文字符号超越到全新的数码世界里。汶川大地震改变了山川地貌,在第一时间航空遥感地图为世界敞开数码信息通道。历史不再仅仅承载在纸制媒介上,新闻式的“非虚构”的数码文体,让人耳目一新。鸟瞰式的地图表达视觉,弧形曲线别具魅力。而且,震区遥感地图极易被人忽略,数码信息又容易稍纵即逝,这也是造就藏品存世量稀少的原因。

汶川大地震过去近一年了,当初的悲痛与感动已经渐渐沉淀为历史,沉淀为记忆。但我们的爱不是暂时的同情,而是永久的珍藏。我们要用藏品缅怀逝者,用藏品激励来者。

猜你喜欢

北京晚报赈灾震区
流浪卫星
芦山震区大田坝崩塌发育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纸媒运营新路径研究——基于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案例分析
从《北京晚报》广告看三十年空调消费形态的变迁
《北京晚报》最新推出居家度日的百宝全书——《生活中来》
清末民初直隶商会的乡村赈灾活动述略(1903-1928年)
强震区软弱地基上承式连拱桥设计总结
硅宝科技:举行雅安地震赈灾募捐仪式
银行赈灾损款
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