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传统课堂思维模式的突破

2009-05-25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5期
关键词:活动课作业思维

崔 瑛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综合与分析两种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心。教师应通过努力改变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的教学尝试,试着为学生构建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使他们不唯书、不唯上,学会研究性学习,领悟到“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的真正含义。只有突破传统课堂思维模式,才能真正达到地理学科考察学生调查、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一、课堂活动的设计

1. 利用绪论课展示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新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模式

为改变学生旧的思维模式,我在绪论课除了让学生了解该学年地理学什么和怎么学这部分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明白新理念下的新要求,使学生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变或调整。

为了加深印象与加强对比,新学期课堂上我曾经把最具代表东西方教学的中美两国教学体制的某些方面给学生做比较。在学生初步了解中美教育体制的教学理念与教学风格后,我指导他们分析中美两国教育体制各自的优势与弊端,比如中国注重于理论知识,美国侧重于实践能力等等。然后通过一些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展示,让学生在脑海中构筑心目中理想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结果。接着通过信息的反馈与汇总,了解到学生想要的往往是中美教育体制的完美结合。师生之间交流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我们要做到最好,教师本人应具备怎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学生应具备怎样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关键就是教师与学生都需要突破旧的教与学的理念。再具体到细节便是,师生各要做哪些事,师生之间应如何互动沟通等等。为此,我在绪论课上准备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1: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北大荒”的开发,试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该措施颁布的原因。(该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关注新闻时事与学习地理的联系。)

活动2: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试为游客介绍一处风景名胜点的文化、历史等内容。(该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地理就在现实生活当中。)

活动3:宇宙是如何形成的?(指出该活动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不一定要求是标准化答案;该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了解一问并不一定只有一答。)

活动4:请问“神州六号”发射地点在哪里?着陆点在哪里?(该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关注新闻时事与地理的联系。)

教师希望通过这几个活动内容的设计,为学生初步构建一个全新的学习地理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要求他们知道学习不能沿用旧的学习方法和旧的思维模式。并且最后一个活动的设计,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节课内容的学习作了铺垫。

2. 活动课中学生的自我展示

利用地理教学中众多活动课的安排与设计,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交流能力。

在第一单元宇宙环境中,我设计了一堂活动课,活动专题是“ UFO与地外文明”。为上好这节活动课,事先布置学生完成的作业有:(1)UFO的英文全称与中文含义。(2)你相信有地外文明吗?信或不信,请摆出你的论据与论证。(3)目前人类为了探索地外文明,已采用了哪些手段?

教师将学生的作业批改后,按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并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论点与论据预留作为课堂的总结性发言。在这节活动课上我准备了有关外星人的图片及资料,并以一个导演身份出场,让学生做主角,轮番到讲台前展示个人观点及论证过程。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摆出自己的观点,但要对学生指出该观点不是权威,允许学生发出质疑或进行反驳。

活动课的要害在于教师扮演的只是一个导演,学生才是主角。学生准备得充分与否和参与热情的调动是一堂活动课能否成功的要害。

二、课堂提问的设计

利用课堂上问题的突破式设计,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

一般提问有两种性质:一是了解学生的思维中已有的知识,这是检查性的提问,它一般并不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二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因而探索新的结论。这种提问的巧妙设计,可以发挥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想象空间“无限”扩大。比如教科书上关于宇宙二字的介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称为宇,时间称为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假如采用以下提问形式,学生的兴趣可以提高很多,并引起他们的思考。教师问:“中国一本古书《淮南子》上记载着这么一句话:‘四方上下曰宇,古今往来曰宙,请问宇与宙是什么含义?”

以下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为改变学生传统思维模式,较多采用的两种提问式:

1. 多端性提问:从同一来源的问题中获得各种不同的答案,而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讲宇宙的物质性时,教师请学生举例宇宙中的一种天体,并介绍其特点。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举出并描绘恒星、卫星、行星、彗星等天体后期望老师的总结。教师继续追问:“还有吗?”促使学生继续思考,给学生更多横向联想的机会,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最后,学生会举出宇宙中的稀薄气体与尘埃、射线也是天体,还举出黑洞。针对学生对黑洞的不熟悉,教师可以反问:“黑洞是天体吗?”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与争论。结果,我所授课的几个班级总有几个学生此时会举手示意,主动站起来较为具体的描绘出“黑洞是一种非凡的天体。一般光度等于零或接近零,因为黑洞引力大,包括光在内的一切粒子都被吸进而不能外逸。它是处于演变发展末期阶段的恒星。”

这种提问无形之中在班级中倡导了一种思考问题的创造性,因为全班学生不仅会为某同学的侃侃而谈而钦佩,更会看到自己的劣势:思维方式上的“守旧”。

2. 伸缩性提问:某一问题的提出,是想让学生思考问题时在思维方向、思维路线等方面能有所改变。比如我在讲授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时,首先在投影仪上展示了众多照片资料,其中就有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登月的有关脚印、岩石与土壤、月球车、月面等照片资料,在介绍完背景资料后,问:“对于美国首次登月,有何异议?”从中引出欧洲一摄影师举证对这一历史事件质疑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进行考证,以及美国假如是假登月的意图,从而把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分析,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这类问题的设计,希望学生能用一种不唯书、不唯上的观点看事物,教科书也是人编写的,假如你觉得其中有疑问,你就要思考或提出来,毕竟“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进行这两类提问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思考,没有自己的问题,你就永远没有创造,要敢于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敢于质疑任何权威。

三、课后作业的拓展性设计

我尝试把学生的作业分为两种性质:一是检查性或巩固性的作业,用于了解学生的思维中已有知识的掌握与巩固程度;二是布置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能力或动手能力,使学生产生新的探索行为,得出探索的结论。基本上我保证每次作业中总有一个一问多答的作业或必需通过动手查找资料才能完成的作业,从而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有一个展示自我思维的地方,向研究性学习迈进。

以下是我第一单元布置的部分课后作业:

1. 请介绍一下哈勃望远镜。

2. 介于火星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是如何形成的?

3. 太阳是如何诞生的?

4. 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相变化,平均每周两次,记录下你的观察时间与月相外形,最好用图表示。

5. 请介绍一下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情况或“神州六号”的情况。

6. 请介绍一下傅科摆。

7. 思考位于长江边上的重庆、武汉、南京河港码头应该建在长江南岸还是北岸?原因何在?

建议将完成得比较好的作业,利用课前几分钟宣读一下,并复印张贴在班级后面的“科技园地”上,教师也可以将自己整理的答案和观点张贴起来展示,使师生之间的思维沟通更加密切。

责任编辑罗峰

猜你喜欢

活动课作业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作业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