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增强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2009-05-25蔡伟宁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5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生目标

蔡伟宁

目前我们的小学德育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效果与人们的期望总存在一段距离。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小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战胜面临的种种挑战,切实增强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一、处理好小学德育总目标和分层次要求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达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途径。知、情、意、行是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目前,小学德育工作的机制很不科学,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存在着无视教育过程的倾向:对德育的认识,往往片面理解为对德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德育目标上,只有方向性目标,缺乏过程性的到达目标;在德育的方式方法上,往往是为了应付形势的需要,以一律的内容、形式去进行一律的活动。如对小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以维护良好的纪律,通过反复的演练以展示班会课的生动,用突击打扫代替经常保洁来换取学校或班级卫生的荣誉……这样做,表面上德育工作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也可能取得一时较好的结果,但这个过程过于简单,不仅实际效果不大,而且会引诱、助长学生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没有科学的教育过程就没有科学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效果寓于教育过程中,小学生正是通过良好教育过程的积累才形成自身良好的素质。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暂时的结果更应注重整个德育过程。小学德育包括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它们统一于小学德育的总目标之中。小学德育须始终旗帜鲜明地高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主旋律,把培养小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的目标放在首位,努力引导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必须牢牢把握,并贯穿于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二、因材施教,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德育的要求

在小学生群体中,一定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特殊性。除此之外,由于遗传、环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每个小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我们既要善于把握小学生的一般特点,又要深入了解每个小学生的特点,包括心理特点、思想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家庭概况、学习环境等,从实际出发,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把加强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与基本道德、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处理好学校、教师的作用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关系

近年来,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小学德育显得更加广泛和复杂。许多教育工作者只看到了不利因素,于是在修筑学校德育的“铜墙铁壁”上狠下功夫:不准小学生与社会上的人接触,尽量减少他们与校外的联系,严格控制他们放学后回家的时间,有的小学连春游也取消了。在如此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纯而又纯的小学德育,结果如何呢?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不但很难改造社会,创造未来,而且由于缺乏政治、思想、道德的批判能力,连现实社会都无法适应,甚至步入歧途。

社会大环境对教育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有人提出了“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主张。每一个小学德育工作者都要大胆地调动社会有利因素来充实、完善学校教育,拓宽德育渠道。引导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增强小学德育实效的关键环节。德育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身活动,经过内在的矛盾斗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如果德育的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势必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让小学生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军训、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他们健康发展的内驱力,使他们在参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正确认识和对待一些消极现象,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配合,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发挥其整体功能。学校要积极开展对家长的指导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把对子女的期望同国家培养青少年的要求结合起来,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教育子女。社区是直接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基层单位,学校应当积极争取社区组织对德育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积极参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共育“四有”新人。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生目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是小学生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