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评述

2009-05-25陈建华周余良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

陈建华 周余良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渊源,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进行简评,提出今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趋势。提出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完善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将其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不断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国际竞争力理论渊源

国际竞争力理论可以追溯到斯密(1776)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国输出的商品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换取本国必需但生产成本较高的商品。认为国际竞争力是通过国际贸易体现出来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绝对生产成本优势。它为研究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最原始的理论依据,但不能解释当一国所有商品的生产较其他国家均处于劣势时仍存在国际贸易的现象。

李嘉图(1817)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两种商品的生产较另一国均处于劣势,仍存在双方互利贸易的基础,一国专门生产和出口绝对劣势相对小的商品,进口其绝对劣势大的商品。他认为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一国资源往往被配置到具有相对较高生产率的产业,每个国家在特定商品的生产上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不仅来源于绝对成本优势,也来源于自身相对成本优势,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认为商品劳动生产率是生产成本差异的源泉。该理论相对于绝对优势理论有明显进步,但没解释各国劳动生产率和国家间比较优势存在差异的原因,不能解释竞争力的来源和区域间贸易现象。

在比较优势理论提出来后,不少学者对其进行完善。赫克歇尔•俄林(1919,1933)提出要素禀赋论,认为一国该出口那些在生产中使用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在生产中使用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要素的产品。认为比较优势的差异是基于国家间获得要素资源条件差别及不同产品生产要素投入方面的差别,国际竞争力来源于本国相对丰富的要素。该理论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但它的一系列假设都是静态的,忽略了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后来里昂惕夫(1947)对其提出了质疑。其后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国际贸易,解释国际竞争力来源,如舒尔茨(1961)强调人力资本在国际竞争优势中的作用;波斯纳(1961)认为科学技术是国际竞争力的来源;维农(1966)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的来源及其动态演化过程。

这些理论虽没有明确国际竞争力命题,却揭示了国际分工体系下国家间绝对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从不同角度阐述国际竞争力的来源,故认为是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基础。

二、国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研究

伯拉萨(1965,1989)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来评价国际竞争力,认为一国在某一产业或产品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用该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或产品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1980)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各国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并提出相对完整的国际竞争力理论原则和方法系统,每年公布各国国际竞争力报告,从国家角度揭示和解释国与国之间竞争力状态。WEF和IMD(1994)从企业和产业角度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生产出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波特(1990)通过对美国、日本、韩国等10国研究,提出钻石模型。他把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他认为,一个国家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影响最大的是: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同时政府、机遇影响各因素作用发挥。他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只来源于产业内个体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来源于产业内各种竞争优势是否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效力最大的合力。该理论,突破各种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方法,为以后分析国际竞争力提供新范式,它能解释美国等发达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问题,但不能解释小国及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问题。

钻石模型提出来后,学者们对其进行完善。邓宁(1993)认为应将跨国公司的活动作为第三个外生变量添加到钻石模型中(另外两个是政府和机遇),构建国际化钻石模型。鲁格曼等(1991,1993)在研究加拿大国家竞争优势时,发现钻石模型不能解释经济规模小、开放的贸易经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并提出北美钻石模型,认为加拿大竞争优势部分来源于国内经济环境,部分来源于美国钻石体系。鲁格曼等(1998)在研究韩国、新加坡等小国国际竞争力时,发现无法用钻石模型进行解释,提出一般双钻石模型,认为小国国家竞争优势部分依赖国内钻石体系,部分依赖与产业相关的全球钻石体系。乔东逊(1994)通过研究韩国经济发展,指出韩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在于具有良好教育的、充满活力的、富有献身精神的“人力”要素,并提出适合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九要素模型。

以上研究主要阐述不同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理解,以钻石模型为基础,他们有不同侧重点和研究对象,把新因素考虑进去,对钻石模型进行完善,以此解释国际竞争力。

三、国内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研究

从20世界90年代起国内学者开始对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研究注重国际竞争内涵、评价体系。

狄昂照等(1992)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国家(地区)所具有的某种能力,采用欧洲货币基金组织指标分析方法和国际市场占有率研究国际竞争力大小,认为国际竞争力强弱是由国际市场占有率决定。他(1995)用示功分析法和各自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两种方法研究了亚太地区15个国家(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并认为国际竞争力度量是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国际竞争力是由世界市场来决定,二是从决定一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大小的国内经济、资源、劳动力等方面来分析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大小。

任若恩等(1995)利用国际产出与生产力比较项目对中国制造业各产业部门进行国际比较,运用生产法获得国际可比的时间序列和产出数据,为探索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提供可能性。他(1996,1998)使用双国生产函数分析方法,在相对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这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美国制造业的差距,这对国际竞争与国际贸易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经验性检验机会。之后,他(2005)运用多边比较分析方法从相对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和国际价格等方面研究1980-2004年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这是我国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重大进步。

金碚等(1997)从产业角度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国际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产品所具有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国际竞争力实质是比较生产力的竞争”,从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分析方面开展研究,在各分部报告中重点分析中国工业品出口国际竞争力、中国工业品质量国际竞争力、工业品品牌竞争力,提出中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实现指标。他(2003)将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某一产业能够比他国同类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综合素质。并从国产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状况及直接和间接决定因素分析入手,建立适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的经济分析模型,认为可从结果和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强弱。他(2006)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角度,构造包括三个层次、八个指标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金碚等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侧重于对某一时期影响一国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属于一种静态分析。

中国国际竞争力联合课题组(1997)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企业或企业家在各种环境中成功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联合组自1997年起,沿用WEF和IMD竞争力评价体系,陆续发布《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为我国国际竞争力研究做了很大贡献。

赵彦云等(2001)认为,国际竞争力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环境下,与各国竞争力相比,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他(1997-2003)在WEF和IMD评价体系基础上,对中国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每年编制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在2003年把IMD采用的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分为三个层次。赵彦云等(2007)依据IMD公布的数据和计算方法,按照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竞争力八大要素评价体系,计算2004-2006年国际竞争力排名表,并通过对比分析2006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态势。赵彦云等是从国家角度分析国际竞争力,指出中国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和劣势,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有一定指导作用。

邹薇(1999)构建以“显示性比较优势”为主体的统计分析框架,对中国与亚洲制造业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中国国际竞争力侧重于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产业,而在资本密集型和更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处于竞争弱势,通过对生产函数改进,认为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决定于人力资本和知识存量,支持中国经济增长与竞争力的根本源泉是内生技术进步。

周星等(2000)在WEF和IMD研究基础上,提出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资产×产业竞争力过程的论点,相应制定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六条原则,建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从产业素质、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产业发展的环境制度因素及产业国际化程度和能力四个方面来分析评价一国产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其评价体系既分析了国内产业现状及发展潜力,也从国际经济全球化角度评价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一国明确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地位和不足。

穆荣平等(2000)从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方面进行研究,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竞争态势四个方面提出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张金昌(2001)对国内外学者从出口数据、进出口数据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构建进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他(2002)认为产业竞争力=优势+能力+吸引力=收益能力。裴长洪等(2002)认为国际竞争力有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及国家竞争力之分,不同种类竞争力由于分类目的不同,对竞争力分析范式也不同,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范式既可用于国家国际竞争力,也可用于企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管理全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2004)根据动态耦合理论,运用公司价值指数、战略协同力指数、创新力指数、运营力指数,三个层次设计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推演出多维组合的企业竞争策略空间集,对研究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起重要推动作用。任洪斌(2007)构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宝塔结构模型及其数学模型,并分析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层次性、结构性、依存性和累积性等特点。朱春奎(2003)、赵洪斌(2004)、芮明杰(2006)等在钻石模型和九要素模型基础上完善了钻石模型。

四、对国内研究简评

国内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不同学者只是从一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对国际竞争力内涵还没有标准的、统一的、被广泛接受的定义;由于考虑方面和侧重点不同,国内也没有形成统一评价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国内学者对波特钻石模型不断修正,考虑因素不断增多,但不可能建立一个适用任何情况的模型;对已经建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中侧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对较少;对国际竞争力研究一般是在较广泛的领域,而对具体行业特别是具体企业研究较少,因此缺乏指导各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完善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将其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不断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狄昂照.我国的国际竞争力[J].系统工程与实践,1995,(5):7-12.

[2] 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3,(3):5-14.

[3] 穆荣平.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初步研究[J].科研管理,2000,(1):50-58.

[4] 任若恩.关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初步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6,(9):74-82.

[5] 张金昌.用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J].经济管理,2001,(2)0:17-25.

[6] 周星,付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科研管理.2000,(3):29-36.

【作者简介】

陈建华(1968-)女,浙江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周余良(1984-)男,湖南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江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中国出口结构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中国纸制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发展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对策
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浅析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