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翰青与新中国科普工作

2009-05-25刘文声

民主与科学 2009年2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普工作

刘文声

袁翰青是一位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他青年时期抱着科学救国思想,在1925年考取了清华学堂的化学系,1929年毕业留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伊利诺大学,到了美国之后,他在美国著名化学家亚当斯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立体有机化学的研究。1932年,他在研究中发现联苯衍生物的变旋作用,对立体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获得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他在中、美重要的化学杂志上发表许多论文,以卓越的学术成就获得荷兰科学家范霍夫奖,并被授予美国SIGMAXI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称号,名字也被列入《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

1933年底为了报效祖国,袁翰青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讲授有机化学。1940年他离开中央大学化学系接任兰州科教馆馆长,1943年任中国化学会甘肃省分会理事长,开展学术研究交流活动等。1946年袁翰青教授受聘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全国解放后,他担任许多职务,并于1955年获得中国学术界最高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袁翰青是一位爱国、进步并经过了革命考验的科学家,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1948年,经仓孝和和王汉斌(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真同志的秘书)的介绍,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全国解放初期,袁翰青教授按照党组织的要求撰写了一些国防科技方面的文章,为了配合我国研制原子弹,他编写《氟的工业制造技术》、《硼烷的制备》,这两本著作是为了给从事该项工作的科技人员普及相关知识的需要而写的,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贡献。

袁翰青很重视对广大劳动群众,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的教育。袁翰青说,对于科普工作,各国都很重视。他带着使命感,早在50年代,带头写了许多科普读物,例如《溶液》、《糖的故事》、《铜的故事》、《氟的工业制造技术》、《硼烷制备技术》、《只有一个地球》、《漫谈X-射线》、《再谈X-射线》和《原子能的故事》等大量科普作品。袁翰青在《漫谈X-射线》一文中介绍说,你知道全世界第一张X-射线的照片吗?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女人手部的照片,手骨和手指上的结婚戒指都清晰地可以看出来。这位女人就是X-射线的发现人伦琴的妻子。袁翰青在另一篇科普文章《原子能的故事》中给我们青少年描绘出近现代科学史的辉煌的缩影。袁先生从文章一开始就讲任何东西都是无限可分的。2500年前中国古代的墨子称“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也就无法分了”,墨子称没有一半的东西为“端”,这种猜想相似近代科学里的“原子”。2400年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把组成物质的最细小的、不可再分割的微粒叫做“原子”。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不但证实了原子的存在,还测出了不同元素原子的比重。道尔顿的工作使原子学说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恩格斯说化学中的新时代是从原子论开始的,所以近代化学的始祖是道尔顿。袁翰青先生又向读者介绍了19世纪末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耶尔·居里发现了比铀穿透力更大的新元素镭,轰动全世界。居里夫妇的研究为人类利用原子能打下了最最重要的基础。

袁翰青先生为了讲好原子能,首先向读者由浅入深地介绍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的能,为人类做工作。例如水能、风能、热能、机械能,尤其是万能的电能,但是原子核内部包藏的无穷无尽的能量却是无与伦比的。1932年有了两项关于原子核的伟大科学成果:发现中子和成功获得人为放射性。1939年成为历史的转折点-—两位德国物理学家成功地打开了铀原子核的大门,以有限的能量用一个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几乎全部铀原子核都立刻破了,产生链锁反应,大量的原子能就被释放出来。链锁反应的发现解决了利用原子能的问题,后来人类造出了原子弹以及建设核电站。

袁先生还向读者介绍原子能的其他用途,例如它在医学、农业、机器制造、造船、冶金、建筑等工业部门上的应用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1月袁翰青同志被任命为政务院文化部科学普及局局长,负责组织和领导开展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在他的具体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普及工作打下了最初的坚固基础。袁翰青同志在文教界、科学界做了广泛的思想动员,并通过创办的《科学普及通讯》等撰文号召科学工作者投入写作科普文章,得到了老一辈和新一代科学工作者的积极响应。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更加勤奋地写作脍炙人口的科普作品。高校师生经常举办科普活动,科学家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术,解决迫切问题。科学工作者对科普工作有了相当的认识和重视。新中国的科普工作不同于旧中国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像通俗科学那样为了好奇有趣,而是要为广大人民服务,尤其是为工农兵劳动人民服务。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和各大行政区文化部科学普及处,为此作了很大努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开展工作,例如科学普及局曾组织山西工作队下乡工作,地方也有类似的组织,了解农民对科学知识的需要和掌握宣传的方法,进工厂矿山了解工人对提高技术的要求,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验。经过两年的努力,为了推动全国的科普工作,1950年8月成立了“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使科普工作真正有了组织保证,这是两年来的最大成就。当年8月底,全国各省市相继建立了25个分会,吸收了七千多会员,举行了一千六百多次讲演。这样不断地发展下去,科学知识才有逐步地全面地普及广大劳动人民的可能。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科学普及工作有了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很好的经验,袁翰青同志断言我国科学普及工作的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科普协会”明确地提出了它的任务:组织会员,通过讲演、展览、出版及其他方法进行自然科学的宣传,以期达到下列目的:使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力量;正确解释自然现象和科技成就,肃清迷信思想;宣传我国劳动人民科技发明创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普及卫生知识,保障人民健康。袁翰青同志领导,组织和参与了“协会”章程的制定,大力倡导,特别强调科普工作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我国的科学普及工作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这是与许多国家的科普工作所不同的地方,是我国科普工作的突出特点,我国的科普工作一直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袁翰青教授还探讨了科学宣传的内容问题,使之更加行之有效。袁翰青同志指出,我们的科学普及工作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围绕协会的任务而进行,特别重视要为生产建设服务的目的。为了拟定宣传计划,收集宣传材料,科普协会总会组织了5个由聘请的各部门专家组成的宣传计划委员会,落实工作。它们是:科学成就宣传计划委员会,唯物世界观宣传计划委员会,工业建设宣传计划委员会,农林水利宣传计划委员会和卫生宣传计划委员会。可以看出协会的宗旨完全是面向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这5个委员会要计划出一套宣传资料,一方面普及科学知识,一方面宣传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使得爱祖国和爱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迎来了科学普及工作的新阶段。

袁翰青同志在建国初期,为科学普及工作所作的开创性工作,所建立的历史功绩,为我们今天取得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在新中国科普工作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纪录。

五十多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许多多科普教育基地,以北京为例,我们建立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古动物馆、中华航天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院士著作馆,中国医史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和北京麋鹿苑博物馆以及北京市海淀公共安全馆(国家地震局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在海淀公园海淀展览馆内)等,担负着科普教育的使命。国家成立了各级科普出版社,出版了数百种适合工人、农民、学生和战士的科普读物,例如久负盛名的《知识就是力量》,图文并茂的《科学画报》等。科普工作不仅与生产科研关系密切,而且日益深入人心,和公众的卫生健康紧密联系起来。

科学普及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崛起而勃兴的,鉴于它在当今科技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直接参与科普工作,我国近年来也大力加强科普工作,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1994年颁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1996年又召开了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世纪之交,2000年11月16日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等九部门发出了《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领》,把我国的科普工作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纲领指出: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我们可以预见,今后我国的科普工作,一定将有很大的发展,一定能够为增强综合国力和科技强国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编按:袁翰青(1905年9月7日~1994年3月2日),有机化学家、化学史家。1944年参加民主科学座谈会(九三学社的前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科普工作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不工作,爽飞了?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利用大数据开展科普工作的设想①
选工作
高校教师参与科学普及工作的激励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