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江西中考语文命题看评价改革的新导向

2009-05-25徐林根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古诗文江西题型

徐林根

江西省中考语文评价改革始于2005年,当年的第一份课标版试卷,成了全省初中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成了引导全省初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从2005到2008年,江西中考语文评价始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从本地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基本稳定的试卷结构和题型,以追求每年10%的创新题为努力目标,充分挖掘语文试题的人文因素,积极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引导语文课堂教学向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方向迈进。

一、积累与运用

(一)积累,即古诗文默写。考查材料都出自《课程标准》中“附录一”推荐的50篇古诗文,考查方式主要是记忆性默写、理解应用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

从近几年江西省对古诗文默写的考查情况来看,考题越来越重视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理解性默写越来越突出。比较典型的有“诗句关联、名句化用题”和“巧妙应用题”。关联和化用,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有意义地进行积累,且是否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巧妙应用,指的是将古诗句巧妙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看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这是古诗文应用能力考查的重要方式。最近几年的这类题型。渐趋稳定,而且有所创新。试题有诗味,有浓厚的生活语文气息。因此,对应古诗文教学,必须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创作特点、写作技巧,以及诗人情感的抒发为主。古诗文中为后人所传诵的经典名句,如其中的比喻句、主旨甸、哲理句、写景句等,要组织、引导学生去理解性地背诵并积累。

(二)运用,即语言的实际应用。江西省语言运用的命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最近几年,题目设置都围绕“江西”的人和事,打“江西”牌,宣传江西。比如,给新闻报道“江西体育健儿彭勃勇夺奥运金牌”拟标题,为材料“江西兴国县种植的比利时杜鹃花扮靓2008北京奥运会有关场馆”修改错字病句,在“‘中国红歌会,放歌井冈山赛歌活动”中进行综合性学习探究,将“在赣鄱大地上,巍巍青山早已成为美丽江西的一道风景。”缩写提取句子主干等。同时又紧扣时代脉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像2008年考了水立方、汶川地震的材料。这些题目都注重学生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学中尤其要重视。

去年,语言应用题分值还有所增加,表明其受到的重视。考查范围也很广,内容涵盖语文基础知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等各个方面。而且,在命题方式上,往往是“一题多测”,知识点的覆盖率高,试题语文味和创新性都逐渐增强。曾有一道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试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写出与孔子(或孟子)相关的一个故事、与他们言行论著链接的一个成语、对其某一名言的思考。这道题,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告诉我们,通过课文学习和课外拓展,要使学生能记住一个小故事、一个成语,能对儒家文化有初步的接触和了解,从而对儒家思想乃至中国整个传统文化能有一些浅层的思考,这才是目的。这道题同时还折射出一种教学思考,教课文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跳出教材,用自己对教材、对语文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学习意识、思维意识,这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一道有关深圳著名歌手丛飞的句子仿写题,给出了语境材料,降低了仿写难度,但在考查句子仿写的同时,又考查了修辞应用和对材料的分析,属“一题多测”的典型试题,非常值得关注。

二、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词阅读

江西古诗词阅读题主要从诗词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以及初步的阅读评价鉴赏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近年来,题目数、分值和题型都基本不变,形成了一定格局。就题型讲,常见的,一是把握诗词主旨,理解并概括词句内容;二是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领会人物精神,感悟诗词蕴含的哲理等;三是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技法,品味语言风格,相关词句评价等。

由此可见,古诗词阅读教学目标相当明确。要培养学生抓住写作背景、作家风格、诗词类别、意境、关键诗句、修辞手法、表现技法等去揣摩、推敲、理解诗词内容,概括诗词的大意和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学习,体会作家的作品风格及其思想,从而在阅读课外古诗词时能够做到知人论世;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并应用这种方法解决在课外古诗词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二)文言文阅读

江西中考试卷文言文的阅读材料从2001年开始就一直选自课外,一般是史书中的人物传记或笔记,因为此类材料文字浅显,故事性强,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而且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凸显人文精神。选文侧重于优国优民、展示个性、为人处世等内容,如《三国志·王粲传》《东坡诗文》《秦王坚传》(节选)、《桑怿传》(节选)等,有些浸染着江西人文风情。

文言文阅读一般设6道题,考查诵读、词句理解、文意把握、阅读感受等方面。诵读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式是给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从内容上看,大多是给主谓句和动宾短语划分朗诵节奏。词语重点考查对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理解,还有考查词类活用、通假字的,如“是”、“走”、“类”、“一”、“市”、“奇”、“识”等都出现过。所考实词均是现行教材中出现过的,其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句子理解能力的考查,要么是要求说出句子的字面意思。要么是指出句子的深刻含义。文意把握考查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它建立在词句理解的基础上,既涉及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整个文段内容的理解。阅读感受则建立在对所选文段正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观点,理性启示迁移,并且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

近年江西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珍视和珍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阅读的整体感受和领悟、重视个性化的解读、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和语言品味的考查、内容上趋向综合性等特点。

最具导向性的亮点题型有以下几种:

1、作批注:题干中明确作批注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给出示例,并圈定文章关键语句,考查学生做读书笔记的能力。题目将对文章关键语句理解的考查和读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命制得有新意,意图也很明显。要求语文学习要重视过程和学习方法,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会摘抄、概括、联想、评价、写心得、作批注等;语文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体验,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当中,要有大语文

的教学观。

2、谈认识:现代文阅读评价要求要有这种开放性试题。一般给出三到四则不同层面的材料,材料本身精挑细选,或明或隐地包含着命题人的思想,却又与原文中该人或物紧密相连。让学生读原文并结合材料,谈自己对原文中某一人物或某一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在考查学生收集、筛选、运用信息的综合能力的同时,设题重点突出“你”,强调与社会实践、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也有就原文中某一事件或某一蕴含哲理的句子,要求学生联系学习和成长实际,谈自己所得到的启示的。这类题型已多次出现,表明评价重体验,重感受,重实际,重学生个体关心自然、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

3、链接拓展:选文本身有主题,有情感,再链接作品外的材料,是为拓展。其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真正把握、对文章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但因为链接了材料,又无形中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扩展了对语文素养的考查。这类题目,设置得很巧妙。或选择,或判断,非常灵活。

4、观点探究:观点实际上就在材料中,但所给材料却是有正有反,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是正、反或综合,关键是学生要有理性思考。要有较强的综合阅读能力。要能领会作品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并运用这一精神和方法去探究现实生活问题。能够在探究中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疑问”。关于这方面的评价,应该说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因为它渗透着较深的课程理念,所遵循的是《课程标准》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的要求,强调的是阅读中的探究和创造。

四、写作

与全国中考作文改革一样,江西卷中考作文命题也在不断探索与进步。2008年的“有时,我也想”,材料+半命题,新颖灵活,让每个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这都说明,中考作文评价要以能真正地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写出真情实感的个性化文章为终极目标。

综合起来看,江西中考语文命题,重视语言积累与运用,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注重体现人文性,着力张扬学生个性。试卷以主观题为主,题型多样。其中蕴涵着中考评价改革的发展轨迹,隐含着评价改革的新导向。我们研究试题,探究其导向性,结果是要推动教学及评价改革乃至整个课程改革。仅从实践上讲,是要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课程意识,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按照《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进行教学,努力从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猜你喜欢

古诗文江西题型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常见数列创新题型归纳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例说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题型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聚焦圆锥曲线的新颖题型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