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对话练出境界

2009-05-25陈耀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外物导图作文

陈耀文

深秋时节,校园的柿子树上挂满了青橙诱人的果实。太阳到处,溢彩流光;微风来时,清香满园。艺术班的同学每天在树下写生,引得行人纷纷驻足。

秋色真美。要求同学们据此写一篇作文,应该不会很难吧,我想。于是,上作文课的时候,我要求学生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内容充实、文情并茂的文章。

两节课后,三分之一的同学没能交卷;批阅完毕,好文章寥寥无几。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惊诧之余,我不得不认真调查、思考,结果发现了同学们莫名其妙的冷漠,发现了他们构思时的尴尬和语言表达的无奈,也看到了作文教学的艰难。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重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该正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I尤其是写作教学中的问题,追根溯源,对症施治。于是,我决定把传统的作文训练程序与语文新课程所倡导的“对话教学”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外物,用“合作、探究”激发情绪,用编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发展思维,再写一次这篇看似艰难的作文。

这是一次难忘的教学之旅,它的构想和过程至今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教学分析]不能把美好的校园风光变成文情并茂的文字,既有方法、能力问题,也有情感、态度问题。心中无“情”。便会眼中无“景”;眼中无“景”,必然笔下无“文”。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审美,学会交流,学会编制思维导图。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外物,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到外物中去,就可以发现外物的美好,进而产生鉴赏和表达的冲动;与他人交流观察结果,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可以消除思维惰性,激发写作情绪;编制写作思维导图,可以充分呈现写作素材。把感性的、零散的思维碎片连缀起来,实现素材、结构与语言表述的自然融合。

[教学目标]学会审美,领悟“移情”在获取写作素材中的重要作用;学会交流,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学会编制思维导图,掌握激活思维、快速构思的基本技巧。

[教学时间与内容设计]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组织观察、讨论、编制思维导图,第二课时书面作文。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象,获取写作素材

1、课堂导人。上课之后,教师展示两张精美的“柿果飘香”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结合作文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能把美丽的校园风景变成文情并茂的文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介绍本次作文训练的内容,提出学习要求。

2、观察与方法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柿子树下。

在树下,教师先简单介绍观察外物的一般技巧,然后鼓励同学们把感情移注到“树”中去,用心灵与之沟通,悉心感受“树”因“移情”而发生的细微变化。再联系这些树的种植背景,思考学校的文化追求;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唤醒记忆中那些沉睡的、与眼前景物相关的人和事,感悟它们存在的美好。

教师的点拨,激活了学生的观察情绪。置身树下,同学们异常活跃。有的近观,有的远察,有的赞其茎干的坚韧,有的叹其色彩的斑斓……天天看见的柿子树似乎突然有了新的风姿、新的情韵。

二、开展讨论,激发写作情绪

1、交流观察成果。回到教室,教师要求同学们四人一组,说说自己的观察印象,谈谈自己的心灵感悟,让思维在相互交流中“活”起来。

2,设置问题情境,进一步激活思维。教师提出如下问题,组织同学们开展讨论:

(1)朱光潜先生在解释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时说,所谓移情,就是人在观察外物的时候,如果能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到外物上去,就会看见外物的美好,感到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感受吗?

(2)潭柘寺的毗卢阁前,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人们叫它“百事如意”树;景山公园西侧,有一片果实累累的柿树林,人们叫它“事事如意”林。这些现象,给了你什么启示?能结合它们谈谈你对校园内柿子树存在价值的理解吗?

(3)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结合今天的观察感受,联系《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再别康桥》等诗文,谈谈你对观景、移情、作文三者间关系的理解。

这些问题,导向明确,启发性强,学生有话可说,所以讨论热烈,发言积极,气氛十分活跃。轻松、友好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写作情绪激发起来了。

三、编制思维导图,整理思维成果

1、知识解说。教师告诉同学们,编制作文思维导图,就是在作文构思过程中,用简明、直观的图形和文字,围绕写作对象,采用“提问——求懈——呈现——再提问——再求解——再呈现”的方式,有序呈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渐次实现写作素材与语言表述的融合。

2、方法导引。教师以《故都的秋》为例。简析思维结构图与思维导图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编制方法。

3、学生编制并推敲思维导图。教师要求学生独立编制并推敲自己的作文思维导图。推敲导图时,可适当征求其他同学的意见。

四、学生作文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编制的作文思维导图,完成书面表述任务。

这是一次值得回味的教学之旅。它让我看到了写作训练的艰辛,也感到了教学的快乐,尝到了“与课程一同进步、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喜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应该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将程序训练法、对话教学法、美感教育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对话”成为常态,使训练进入境界。

(一)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外物,掌握人与自然对话的技巧,使训练进入审美境界。大千世界,其美无穷。大至崇山峻岭,微至草长莺飞,无不可以怡人情致,长人精神。可是,如果目光冷漠,感觉迟钝,或者审美意识淡薄,审美能力残缺,再美的景色也会失去“致用”“比德”“畅神”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不足,是语文审美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新课程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可谓切中肯綮。“美育者,运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没有美育作后盾,教育者精心营建的小桥流水、迴廊曲径等物质文化就不会为学生所接受,自然界中的烟雨流岚、茂林修竹也很难进入学生的作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一种蕴含着价值追求的功利性活动,以教学目标的方式表达的价值追求必须体现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上,否则其行为存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了。所以,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外物,在与外物的“真情对话”中发掘写作素材,实在是写作训练的第一要着。

(二)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掌握

人与人对话的技巧,使训练进入生动、活泼的境界。写作是“思维的物化”,是最实际、最直接、最经济的思维训练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这一要求,不仅适用于阅读,也适用于写作。有人认为,作文是学生个人的创造性行为,很难进行“合作、探究”。此言差矣。写作是由观察、思考、表述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相对完整的训练系统。有效的作文训练,应该重视系统中各要素的作用,尤其是观察、思考等要素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中的作用。观察、思考不排斥合作,因为合作最利于激发写作情绪。事实上,每次作文前,学生都很想听听老师的点拨,听听同学的意见,听听他人对自己的思维方式的评价。简言之,就是很想有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对话”过程,以帮助自己打开思路,激发灵感,修正偏差。这种心理。就像新栽的幼苗、破壳的雏鹰,只要善加呵护,定能成为参天大树、长空枭雄。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老师们常常“省略”观察、讨论等作文环节,置学生的“对话”需求于不顾,使写作训练成了单纯的“文字游戏”,这是十分可惜的。

有学者指出。获取写作素材、激发写作情绪和随机心理诱导,是写作教学的三要素。合作学习最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气氛最利于激发写作情绪。不激活学生的写作情绪,就像不给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一样,结果可想而知。

(三)引导学生编制思维导图,掌握人与自身对话的技巧,使训练进人快乐、自由的境界。思维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它通常在主体内部进行,是内隐的,自问自答的,故可称其为“人与自身对话的过程”。编制思维导图,用简明的文字、图形把思维的初始状态呈现出来,可以推动“人与自身对话”的深入,促进思维的发展。克里斯蒂·沃德(Christine ward)教授认为,利用思维导图或记忆导图的技巧,是大脑理论运用效果最佳的技巧。思维导图能结合与左右半脑都有关的技能,左半脑负责逻辑、语言和符号,右半脑负责形式、颜色和形状。左右半脑相结合,需要学习、表现的东西就会以形象化的方式有效组织起来,便于存储和运用。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将美丽的自然风光变成形象生动的文字,有时候并不是学生没“看见”这些风景,而是不会用思维“过滤”它们,用文字“再现”它们。指导学生编制思维导图,就是利用思维研究的最新成果,组织学生开展自我“对话”,挖掘自身的思维潜能,在感性的自然风光与抽象的文字符号之间建一座桥,让知识、技能等驱动思维之车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思维导图是寻找催生优秀作文的助产士。是召唤优秀作文的魔笛,一旦学生熟练掌握,就能克服构思时的尴尬,消除语言表达的无奈,进入快乐、自由的写作境界。

猜你喜欢

外物导图作文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外物轻重
第6章 一次函数
外物轻重
外物轻重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
让外物与情感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