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抒情诗歌选读

2009-05-25周正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5期
关键词:史记刘邦诗歌

周正梅

从《史记》中选人中学语文教材的抒情诗歌有:伯夷、叔齐的《采薇歌》,荆轲的《易水歌》,项羽的《垓下歌》,高祖刘邦的《大风歌》《鸿鹄歌》。朱虚侯刘章的《耕田歌》,赵王刘友的《饿死歌》,汉武帝刘彻的《瓠子歌》等等。千百年来,这些英雄的抒情诗歌长久地为人们所传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走进《史记》的这些抒情诗歌,去感受她们的魅力。

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

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是伯夷、叔齐隐居在首阳山,靠采集蕨菜充饥,饿死之前所作的一首歌。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想让位于伯夷,伯夷为不违父命而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二儿子(伯夷为长兄、叔齐为三弟)即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姬昌乐于善待老者,于是便投奔他而去。不想到那里时,西伯姬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父亲的灵牌放在战车上,东伐殷纣,伯夷和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阻止。武王的随从想要杀他们,太公吕尚说:“他们是义人。”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武王平定了商纣的乱世,天下归顺了周朝。但是,伯夷和叔齐认为这是耻辱,坚持操守,隐居在首阳山,不吃周朝的粮食,直至饿死。

伯夷、叔齐让国相去、叩马谏伐、首阳采薇的故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了,至今仍为人们传颂,尤其为那些刚正清廉、不愿随波逐流的仁人志土所推崇。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七十列传中,第一篇就是记述伯夷叔齐事迹的《伯夷列传》。

在伯夷、叔齐三千年前的告别人世的咏歌中,有两句诗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那就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在常人看来,正义的武王讨伐暴虐的纣王这是一场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战争,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司马迁的目光是锐利高远的。一个社会,是不是更加应该以一种有秩序的方式运作?是不是只要对方率先使用了暴力,我对他人和社会使用暴力就是理所当然的?很显然,以暴易暴的观点是错误的,“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这正是伯夷、叔齐的人生绝唱带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

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是战国时卫国人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入秦刺杀秦王前在易水告别送行的人时唱的歌。这首只有短短两旬寥寥十五个字的诗歌,声情慷慨,读了令人感动。上句“风萧萧”摹声,从听觉上写环境的悲惨;“易水寒”摹感,从感觉上写环境的悲凉;写风吹水寒之景,渲染苍凉悲哀的气氛。下旬“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则展示了荆轲这位壮士的义无反顾、慷慨赴国难的情怀。

壮士荆轲之所以受到后人的赞美和怀念,正是因为这短短的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塑造了一个大写的自己。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易水歌》并非绝响。早在《尚书》中勇士出征的誓辞篇章里,我们就聆听过这样血性男儿的声音;直至明清之际,在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里我们也聆听过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它们让我们一再感受到千金易取,一诺无价的人格尊严所在。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被包围在垓下,粮尽援绝,他自知败局已定。在率部突围,虽杀伤敌军多人,终因兵力单薄,自刎于乌江前所作的绝命辞。

诗歌的第一句,就描绘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力拔山”三字充分说明自己是一位“力能扛鼎”的壮士;“气盖世”是说他在文韬武略方面超过了任何一个人,这让我们想起,秦始皇东巡,项羽见其气势,脱口而出的“彼可取而代之”的少年英雄梦,这里运用概叙及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显现了自己叱咤风云的气概。然而,在第二、三句里,这位盖世英雄却不得不感伤于命运的无常与乖舛:由于天时不利,神驹乌骓马不能向前奔驰了,只好徒唤“奈何”:面对事业的功败垂成,大势已去,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的一位红颜知己美人虞姬的前途:“虞啊。虞啊,我该把你怎么办呢?”在这简短的语句里包含着何等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

《垓下歌》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短短的四句诗,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歌》是刘邦在公元前196年平定淮南王黥布的反叛后,顺路回乡时,在沛官设宴同家乡的父老子弟欢饮,因百感交集而作的一首歌。

首句的“大风”、“云”,表面上写的是自然风云,实际上是写他为实现政治抱负率领千军万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他人成阳灭暴秦,他战垓下败项羽。均有风卷残云的磅礴气势。“威加海内”的“海内”指全国。“威加海内”指他统一了全国,建立了西汉政权,发展了经济,得到了人民的拥戴,表现了他的非凡威势。“归故乡”指又同父老乡亲欢聚一堂,也表现了他浓厚的乡土之思。“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抒发了他对未来的愿望和理想。“猛士”指能为大汉王朝守四方疆域的勇猛之人,“安得猛士”则给人以悲凉之感,意味大汉王朝的政权背后存在着内外隐患和人才的缺乏。回故乡的喜与悲交织在一起,令人“泣数行下”。

《大风歌》,短短三句,计二十三个字,不但高度概括了时代的特征,而且也蕴涵了刘邦对西汉帝业和故土人情的浓厚感情,是一篇抒怀言志佳作,真可谓“冠绝千古”。这是刘邦的又一次异曲同工的感叹,与自己心灵知己、政治仇雠项羽同样,是英雄末路的命运的悲怆心声。

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hé)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zēng)缴(jiǎo),尚安所施!

这是刘邦晚年与宠爱的戚夫人饮酒击筑而唱的一首歌。

汉初吕后之子刘盈虽被立为太子,但汉高祖一直不喜欢他,想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但是,这个打算遭到了张良等大臣的反对,所以迟迟未能实施。后来刘邦病得厉害,更急于废立之事。有一天,刘邦正在喝酒,看见在旁陪侍的刘盈背后站着四位老人,年纪都在八十岁以上,须眉皆白,体格健壮。这四人正是刘邦多年想聘请而不得的“商山四皓”(四位贤士)。刘邦惊奇之余就问他们:“我寻找你们多年,你们都躲避我。现在为什么又来了,跟着我的儿子呢?”“商山四皓”回答说:“陛下轻视儒士,我们义不受辱,所以逃避。现在听说太子仁孝,礼贤下士,所以我们就来了。”刘邦听罢,说道:“好吧,那就麻烦你们好好保护我的儿子吧。”“商山四皓”的出现,使刘邦不得不放弃了原来的打算。“商山四皓”走后,刘邦召来戚夫人,对她说:“我本来想把太子废掉,但有这四个人辅佐他,太子的羽翼已成,难以更改了。吕后以后就是你的主人!”戚夫人听后,哭泣不已。刘邦

说:“你为我跳楚舞,我为体唱楚歌。”于是就唱了这首深刻反映了刘邦在立储问题上矛盾、痛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的《鸿鹄歌》。

耕田歌

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这是朱虚侯刘章(其父是刘邦庶子齐悼惠王刘肥)斥责吕氏专权的一首歌。它不是一首普通的农谚诗,而是首寓意巧妙的政治诗。

汉时,吕太后称制,她的兄子吕台、吕产、吕禄已相继策封为王;诸吕封侯者,更遍布朝野。刘章当时封朱虚侯,身为刘邦之后,对吕氏擅权早就心忿难平,终于在吕太后的一次酒宴上,发为慷慨的惊人之举。高后令朱虚侯刘章为酒吏,刘章借此行酒令并自请为太后言耕田歌。

“深耕概种,立苗欲疏”,是歌的由头。“非其种者,锄而去之”是歌的目的。在这两句中,刘章正是巧妙地用一“种”字,一语双关,以禾苗之“种”,谐喻帝王将相之“种”,向专擅朝政的诸吕,射出了一支锐啸而鸣的讨伐之箭。它的意思是:汉家乃刘氏种姓之天下,岂容杂种吕氏蔓延滋长?对付这样的杂种,唯有一个办法,就是坚决将它们锄去!此歌字面上,无一语不谈耕作;事实上斥责吕氏专权之意,无一人不意会,就是吕后也不例外,只能“默然”以对;正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饿死歌

诸吕用事兮刘氏危,迫胁王侯兮强受我妃。

我妃既妒兮诬我以恶,谗女乱国兮上曾不寤。

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

干嗟不可悔兮宁早自财。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

吕氏篼理兮托天报仇。

这是赵王刘友被吕后幽禁,在饿死前作的一首歌。它将遮掩在华丽的宫廷帷幔之下皇权与外戚之间的残酷斗争表露得淋漓尽致。吕氏专权害死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之后,吕雉将刘友迁到赵国,封为赵王。又将一位吕姓王后强买强卖地塞给他。名为姻亲,实为监视,自然难怪刘友会疏远这位间谍太太了。被惹恼了的吕家河东狮,一气之下跑回娘家,并向娘家人吕雉检举自己丈夫谋反。吕雉立刻将刘友囚禁在长安,断绝其饮食,凡为刘友偷送饮食的官员,一律被逮捕问罪,刘友饥饿难忍,义愤填膺,作此歌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诸吕用事兮刘氏危”“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等句表达了赵王不顾一切,勇敢地喊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发泄自己对吕氏的愤恨;没有丝毫低头服输,摇尾乞怜以求自由的意思;更是毫不顾及可能会引发的可怕后果。而“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为王饿死兮谁者怜之!”则实在令人伤感政治的极残酷和生为帝子的极无奈。

瓠(hù)子歌

瓠子决兮将奈何?皓皓旰旰兮闾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甘。

延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蔷桑浮兮淮泗满,久不反兮水维缓。

《瓠子歌》共有两首,这里只讲述其一。这是汉武帝刘彻亲临堵塞黄河决口的现场时即兴所作的一首歌。

“瓠子”是地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决口,洪水遍及梁楚之地16个郡。为了稳定封建统治,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下决心堵塞决日,并亲率文武百官到瓠子决口处指挥封堵战役。经过几万人不分昼夜的艰苦奋战,堵口终于成功,梁楚之地的百姓从水患中解脱出来。诗歌的前半部分描写洪水造成的破坏和作者对水灾的担忧;“浩大的水势冲破堤坝,让那里百姓的居所都变成了汪洋泽国”。后半部分直抒胸怀,以深沉的笔墨表现了武帝自己对治理水灾,恢复农业生产的决心。

《史记》的这些抒情诗歌多为楚声。“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盖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这些抒情诗歌句子长短不一,句式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且多用“兮”字,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使诗人的情感得以充分表露。

猜你喜欢

史记刘邦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