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背景下的中国博士生教育改革研究

2009-05-25孙阳春

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博导博士生导师

孙阳春 梁 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博士生教育也主动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成为我国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博士生教育经验,发展我国的博士生教育质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以道德品质和综合潜质研究能力为标准保证生源质量

只有良好的土壤和良好的种子相结合,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果实。高质量的博士生教育,不仅要有高质量的学术和管理,更有要高质量的生源。世界上博士生教育发达的国家不仅会注重生源的综合素质和研究潜力,而且还会关注到他们的个人品行。近年来,我国对博士生源的选拔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国际化的措施来保证质量。

(一)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动机

思想品德是博士生教育的重要方面,随着国际化理念的深入,我国借鉴它国的博士招生制度,要求入学学生提交个人自述,并参考其学习生涯中的思想素质评语。对他们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进行考察,要求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具有较高的辩证思维能力。

发达国家博士生从事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清楚的。是否有足够的创造欲望、是否有献身学术的思想境界、是否真有做学术的兴趣,这是能否出高水平博士的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对其创造性的产生和发挥上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国博士生当中有部分人是因为各种原因而选择读博的,并不适合做研究。我国的部分院校将考生的学习动机作为考察的一项内容。

(二)把学业基础、科研水平、培养潜质作为其攻博的主要考察内容

现在国际上通行的博士选拔制度是申请——审核制度,这种方式将大学学习的成绩、入学资格水平考试、导师推荐、本人申请、面试等结合起来,而入学资格水平考试主要测试申请人适于作为研究生的基础素质和专业研究潜力。我国的博士招生已不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而是以申请人的学业基础和科研潜质能力作为考查的核心。例如北京大学从2003年开始逐步扩大复试在研究生招生中的权重比例,淡化笔试;华中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学校则在尝试实行以培养博士为目标的硕博联贯式教学,逐步实现“从考博士到选博士”的过渡;浙江大学也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做法,在博士生招生中扩大了对考生科研能力考查的比重。以上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博士生的质量。

以科研与实践相结合为手段促进弹性化课程设置

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改革,最终是落实到教育内容的更新上。我国博士生课程设置国际化应当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加大课程设置的弹性,使课程学习与科研相结合

日本高校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很重视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宽松”的课程赋予了日本高校博士生的课程设置极大的弹性和灵活性,这也为我国完善博士教育培养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体系。

我国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注重课程学习,尤其是入学后第一年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课程学习上,在总学分、必修课及考核等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要求,为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基础。但是这种做法使学生处于盲目被动的状态。为了能使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题研究融入课程设置中,增加课程设置的弹性。一方面,从进校之日起就初定选题,逐步进入研究领域,这样选课可以减少盲目性;另一方面,拉长了课程学习过程,只要博士论文未完成,博士课程学习就可以一直持续。

(二)对英语课程进行改革,开设实用性强的英语课程

博士生的英语教学一直是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很重视博士生英语课程的学习,开设了一些实用性强的英语选修课,如听、说、翻译、写作及文献选读等课程,以备其参加国际会议、从事论文写作、合作科研之用。例如北京大学通过与学生交流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以服务学术研究为教学目标,从师资配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幅改革:博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由外教和中国教师共同承担。外教主要负责英语听力、口语交流和写作,中国教师负责学术报告写作和学术会议模拟等教学内容,改变了过去的语法训练、阅读理解等英语教学内容。

以导师和中期考核为中心建立多样化指导与淘汰机制

导师是博士生学术上的领路人,对博士生一生的学术工作都有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各种形式的资助则保证了博士生教育在经费上的总体需求。

(一)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博导终身制

虽然我国的高校体系中从未出台过“博导”终身制这一规定,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博导”职位事实上的“终身制”不可避免的引发了诸多弊端。破除博导终身制,改博导岗位津贴为博士培养津贴,优秀副教授也可当博导,让一些年富力强的归国年轻学者的学术才能得以发挥。博士生指导教师实行博士生导师的学生报选制,获得博导资格,并不一定就是博导;只有招到并且开始培养博士生,才能成为博士生指导教师。以上做法东南大学首开先河,将有助于高校人事管理摆脱泛行政化的体系,并促进高校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人才评价和人事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让真正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二)采用了“导师小组制”

西方发达国家的博士生培养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他们充足的科研经费及以课题组形式开展的科研合作,开辟了导师小组制培养博士生的新形式。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 新知识的生长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交叉处,“单一导师制”无疑对导师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而“导师小组制”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不同学科背景的导师群体共同指导博士生, 可以为博士生跨学科学习、研究和发明创造提供制度和模式保障; 且“导师小组制”的指导方式采用了一种更为经济化、组织化的手段来规范博士生的行为, 其约束和激励力量远比来自校方的规章制度与办法大得多, 也有效得多。

以适当的奖励和津贴为方法完善博士生学费资助机制

英、美、法、德等国家的多渠道筹资是他们博士生培养经费来源的主要特色,我国在改善学费资助机制时从其得到了许多参照。

(一)进行适当、适时的奖励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对其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时刻的激励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为了吸引优质生源,保证在读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各个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奖励和支持博士生教育。

1.加大奖学金支助额度。武汉大学100%的博士研究生都能够得到现有学费全额或一半的基本奖学金资助,还能得到每月300元~600元助学金以及其他专项奖学金等。兰州大学的博士生奖助金额每年最高将达4万元。

2.科技创新奖。北京大学为鼓励创新,凡是在读博士研究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包括学术论文、专著、专利、软件著作权、科研获奖等)每年都进行现金奖励,奖励的面广量大,少数博士研究生每年的科技创新奖励接近万元。

(二)多样化的津贴支助

1.“博导给博士津贴”。在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始试行导师每招一名博士生,每月要向学校上交一定数额的资金,学校再以津贴形式发给博士生。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为本校获得一定优秀的生源,更在生活上缓解了博士生的压力。

2.博士生“免学费”制度。从2007年秋季开始,暨南大学非在职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00%享受奖助金,享受奖助金的博士研究生不仅全免学费,同时享受入学第一年800/月,第二年、第三年1000元/月的生活津贴。这种做法让优秀的博士生能在导师指导下潜心的进行学术研究。

以相互学习共享教育资源为目的开展多样的人员交流形式

优秀的国际化教育资源不仅包括优秀生源、课程资源、完善的指导机制等,更主要的是先进的国际化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建立合作项目,联合培养人才,促进我国博士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与师资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强部分薄弱学科的建设。2005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与巴黎高师、加香高师、里昂高师、文学与人文科学高师等4所法国高师在上海组建了“联合研究生院”,来联合培养博士生。 这种办学方式成为我国博士教育的补充,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二)校际交流。目前我国扩大对外交流,大量派遣出国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同时也积极接收外国学生来我国攻读博士学位,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留美归来北京大学高教所的闵维方博士、马万华博士等先后引进大量国外的新教材并开设了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目前,北京大学的外籍博士生占全校留学生总人数的35%,研究方向也扩展到经济、法律等学科。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背景下的我国博士生教育改革还没有就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但在今后的几十年内,我国博士生教育的改革会继续在借鉴国外博士生培养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国际化发展的总趋势的道路。

猜你喜欢

博导博士生导师
发“福”字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迎春佳作
中国博士生的苦与乐
画与理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为何导师成了压垮杨宝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7年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入选人员名单发布
我的博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