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爱生命

2009-05-25廖荣辉

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生

廖荣辉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自残,危及亲人和社会的事件屡有发生,对青少年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不容缺失。生命是一个有责任的存在体,教育的责任在于关爱生命、激昂生命。教育现实呼唤生命意识;生命是构建教育的基石;学校理应为生命而教育。教师应充分认识生命教育对青少年成长、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有生命教育的紧迫感,树立服务生命的观念,增强爱与责任的意识,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自残,危及亲人和社会的事件屡有发生,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

2007年3月,沈阳五一中学学生珊珊跳河自杀,留下这样的遗言:“妈妈,我总认为自己是您的负担,我耳朵不好使,脑子呆,学习又不好。”“我很早就想离开这个令人恐惧,没有安全感的世界……很害怕……。”一个本是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位少女难于挥去的梦魇。

2007年4月,一位名叫祁小宇的中学生,因老师、家长怀疑她拿了别人丢失的一部手机,便以死示清白,从家中7楼跳下,自杀身亡。16岁的花季少女就这样凋谢了。

2007年12月的一天,沈阳工业大学建工学院0404班学生黄晓明,因学校新公寓分配问题,在宿舍杀死陆洋和王宇航两位舍友。造成三个家庭的破碎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这些鲜活、可爱的生命过早失去了生命的光彩!痛惜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他们怎么了?社会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了?”是该反思了,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这一个个青少年自杀自残,危及亲人和社会的悲惨事件,难道不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在构筑青少年的灵魂大厦时,导向对了吗?方法对了吗?服务与责任到位了吗?我们的教育有没有潜在的“死角”呢?

社会发展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碰撞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方向,教育理念如果还停滞不前,只盯住“高分”、“重点校”、“名牌大学”这些亮堂堂的字眼,用它们来激励、催化学生的激情与梦想,我们的眼界必将遭受蒙蔽,学生的身心必将遭受桎梏。青少年理应充满激情、活力,对生活的向往憧憬比任何年龄段更强烈。热爱生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才能充分发挥潜力,才能树立起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因此,教育者必须以人文的观念,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一个迫切的教育主题——关注生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奠定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总体人格的均衡发展,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关注生命的均衡发展。从人的精神养成、智力的挖掘、感知生活的能力,身体自我保护意识及心理抗压能力等多方面入手,通过训练、培养来达到均衡发展的目的。确切的说,生命的教育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工作的第一要务,生命的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

教育现实呼唤生命意识

古人云:“身段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先贤已告诫我们,生命是珍贵的,且从来就不是自己的,它是一个有责任的存在体。而我们传统的教育并没有足够重视到这一点,时至今日我们在教育上依然存在着漠视生命的倾向。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是生长。”受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这说明教育要培养人,就必然要从人的生命出发,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作为切入点。

学校作为一个育人的机构,是塑造生命的重要场所,是生命发展的第二“家园”。然而,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极端的功利逻辑,往往使人不再关注生命的需要,而是关注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集中表现为“成材”,而非“成人”。

“成人”的教育直面人的生命基点,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关怀人的生命旅程,使人的生命实现充盈、发展和完善,成为生命赖以成长之“根”。

而“成材”的教育屈服于社会上各种评价的压力,死守“知识至上”的理念、“以考试为中心”的思想、“升学第一”的行为,以致应试教育的实践自觉不自觉地占据着我们的头脑。老师的教学以各类考试的要求为限,学生的学习也以是否考试为界,学校教育以牺牲学生健康的心理需求、人性均衡发展的诉求来换取所谓的成就与骄傲。

“成材”的教育也追求教育的“预期的结果”,但这一结果集中表现为“考分”。成绩好坏成为区分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分数高低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据,学校关注考试,更关注分数,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能力水平等因素被严重忽视,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关注。事实上,学生在学习阶段所获得的片面的成功,同样可能遮蔽学生成长过程中诸多的矛盾与隐患。前年,笔者曾参与一项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从调查数据表明:“分数”、“重点”在学生心中仍占据主要地位。他们可以什么都不要,可以失去健康,失去欢乐,可以失去亲情,失去良知,只求分数,只求重点。因为有了分数,才会有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国家干部、人上之人、丰厚待遇、潇洒生活……,这就是学生一生永远的追求。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多数人的发展,泯灭了人的美好天性,抑制了人的创造精神。

“成材”教育愈走向极端,就愈容易在社会现实中产生极端的、不良的后果!近年来,学生自杀已成为社会上最具冲击力的教育事件之一。具体事因尽管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活着没有意义!

残酷的现实、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建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教育责无旁贷。正如美国一位后来成为中学校长的纳粹集中营的生存者所言:“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关注生命,关注人性,教育才有其真正的价值。

生命是构建教育的基石

“生命不保,何谈教育”[教育部长周济]。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直面生命。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或职业,更应该是引导学生自觉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从而从容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教育的任务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生命自身的发展,其次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望子成龙”的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这种过硬、过高的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育,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优先发展。所以关注教育就是关注未来。

从教育活动的本质使命来看,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进步发达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活动要为社会服务,更要为鲜活的生命服务。

从人的一生发展过程来看,中学生正逢学习生涯的黄金时代,逻辑思维渐趋成熟,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追问生命的意义,探索人生的价值。这为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能。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是基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学校教育要教育学生明白——生命就是希望。人生在世,要知道珍惜生命,善待生活。想想人生在世,不过是短短几十年,我们的前辈们不是也很普通、很平凡,但他们一样生活着,很快乐。尽管他们的生命也有脆弱的一面,但是他们更多的是表现为顽强。所以只要我们懂得珍惜生活、相信生活的美好、储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一切困难与挫折都会是过眼云烟。

人的生命是独特的,体现在自然的、生理的,更表现为社会的、精神的。先天遗传素质的差异,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成就了不同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生命。反思传统的教育,整齐划一的制度和严格规范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生命个体的存在。其实是在间接地压抑着学生的人性和个性的张扬。

成功的教育是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真正的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是尊重。尊重生命。著名作家万巴在《捣蛋鬼日记》中描写了这样一个小朋友——加尼诺:第一天写日记,一个无心之过就把大姐的婚事给弄吹了;三个姐姐和父母精心准备了一场舞会,被他对二姐的报复性恶作剧彻底搅混了,东窗事发,在父亲的雷霆之怒就要降临时,逃跑还不忘记拼命往口袋里塞满杏仁饼;逃到乡下姑妈家又好心办坏事,拔苗助长弄死了姑妈心爱的龙胆草;想起要建动物园,农场的猪、羊、狗、驴子,连邻居家的小孩都派上了用场,小猪被布条缠成鳄鱼状,羊和狗分别漆成红色和绿色充当狮子、老虎,驴子漆成红色当斑马,再把邻居家的小孩挂上树,就成了猴子;买了个炮仗庆祝姐姐婚礼,却把一个炮仗栓在新郎礼服的扣眼上点着,把新郎弄得尴尬万分。父亲托人带他去罗马,出于好奇,在火车上拉响了报警器,火车紧急刹车,所有人虚惊一场,受托者摊了一笔罚款……

是智商太高,还是精力过剩?是异常多动,还是奇特淘气……但不管怎样,这绝对是一个真正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儿童。对于这样的儿童,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我们还很可能会严加管教,然而过于简单、粗暴的教育必将会扭曲甚至泯灭如加尼诺那样的儿童的天性。因为事实证明:成人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加尼诺才能成其为加尼诺。尊重的教育就是要尊重主体具体的特点,尊重他们独特的生活,尊重他们独特的发展……在尊重的前提下,激励性地引导,教育才具有意义。否则,教育就是对生命的最大犯罪。

学校理应为生命而教育

生命如虹,它是多么灿烂;生命如歌,它是多么深情;生命如风,它是多么洒脱;生命如花,它是多么脆弱!

生命珍贵,它蕴含着灵光,彰显着活力;教育神圣,它催生生命个性,培育了生命的绚丽!

教育离不开鲜活的生命,生命因教育而更加辉煌。为生命而教育,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是否能够成人作为自己工作的终极目标,以学生为本,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致力于学生潜在能力的不断开发和素质的全面培养,致力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致力于帮助学生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独特的生命,形成与促进生命的终身发展。生命有了正确价值为导向,对于个体和群体发展将产生良性的影响。

据报道,2004年3月19日,昆明警方在昆明市第一看守所内再次对马加爵进行了审讯,这次审讯,马加爵供出了他杀人的真正原因:“我觉得我太失败了”。姑且不论马加爵所说的不能让周围的人群顺利接受自己是不是巨大的失败,我想套用老话说:“中国应试教育太失败了”。学校在生命教育上的缺失令人深思。一位人人羡慕的大学生杀人原因的背后就是对生命存在的漠视和对生命价值的误解。

为生命而教育,教育工作者要正确理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要积极稳妥、自觉投身课程改革的实践。六年课改,成绩斐然。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系列崭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步化为教师自觉的行动。然而,社会“应试教育”的现实阻力依然很大,很多学校提倡素质教育是轰轰烈烈,落实应试教育是扎扎实实。以“减负”为例,近年来,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要求确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现实又有多少学校在执行,学生依然早出晚归(早上7点上学,晚上7点回家),身心饱受折磨,生命遭受压抑。改变现状,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一是要强化责任;二是要积极呼吁;三是要有效行动。

为生命而教育,学校要积极构建以关怀生命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建立“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通过建设关怀生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使生命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有的学校把生命教育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使生命教育扎根学校,真正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通过开展生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可贵以及人与自然微妙的关系,感受生命的喜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死悲欢,珍爱生命,乐观向上,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愉悦、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心灵境界。实践证明,生命主题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有着良好的效果。

为生命而教育。教师要善于呵护生命的天性和自然,永葆人性的纯洁和真实,敬畏生命的唯一与多样,尊重学生的个性。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创造互动的平台,倡导合作的学习。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家校交流,校社交流等形成热烈的氛围和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激发生命的潜能,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快乐于生命的存在,幸福于学习的进步。

为生命而教育,必须让学生学会自我建构生命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包括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都是学生自我构建的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要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面对;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创造……让生命自主、从容地融入生活中,感悟亲情的温馨、友情的幸福、劳作的畅快和创造的美妙,从而使生存的技能得到锻炼,生命的质量得以提高。

在教材《爷爷的芦笛》中,爷爷对小强说过这么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大”。朴实的一句话蕴藏着爷爷对孙子丰富的情、特殊的爱。但是,又有谁能想到爷爷的这种大爱却是让孙子在孤零零的海边小屋去独自面对狂风暴雨的恐吓,接受“海水”对身心的全方位的洗礼,最终成就孩子勇于面对生活挑战的优秀品质。

走出故事,回归现实,想想我们的学生,他们能有多少沾染“海水”的机会?在许多家庭,祖辈父辈几代人倾心浇注一棵独苗,努力为他们提供最为充裕的物质生活,提供最为丰富的精神享受,提供最为周到的呵护。面对长辈们不同程度的溺爱,孩子们不要说沾点“海水”,就是想沾点家里的自来水的机会都很有限。没有家务的烦恼,没有衣食住行的忧愁,更少有来自生活艰辛的考验,只要他们能在一定时期把一定的成绩呈现到家长面前,那就是家里的“骄子”了。可是,事与愿违,厌学甚至逃学的学生大有人在。

有时,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他们太缺少“海水”的润泽生活的磨难。

我们需要给予学生“海水”,更需要创设让孩子沾染“海水”的机会。例如组织军事化拉练,考验学生的脚底功夫,让学生体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组织夏令营活动,让孩子们走进田野,当一回农民,晒一天太阳,体验“汗滴禾下土”的感觉,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组织野外露营、攀岩,让孩子们去品尝孤独的滋味,感受绝境无援的艰辛,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组织“十里障碍马拉松”,让学生感受人前进的艰辛、虚脱时的痛苦,在不断摔倒过程中学会自己如何爬起来……

生命的存在与发展需要内在的动力,这是一种恒定的、持久的力量,是自觉自愿的,出于一种爱好,一种参与的欲望。因为山在那里,所以我们登山;因为海的呼唤,所以我们看海;因为生命的美丽,所以我们珍惜。教师若能在工作与生活中真正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更新观念、强化责任、理解角色、循循善诱,教育的前景自然美好。在此,笔者真诚地向同行呼吁:

(一)要树立服务于生命的意识。“爱与责任,师德之魂”,“教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为学生服务的。没有学生,教师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生的发展,应该是教师最直接的,也是教育终极目标。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服务。”[黄燕]教育过程是一件件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最终的价值取向是变成商品。教师不仅要充当一位制造者,更要成为一位服务者。服务于原材料的供应者(家长)、生产的产品(学生)、服务于社会的需求(公司)。

(二)要有生命教育的紧迫感。“关注生命,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动,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勇气,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方可生意盎然,关注生命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吴延翔周宗勇]教育成功了,学生生命有了光彩,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前景自然无限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教育,使命光荣;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三)要积极推动教育大环境的变革。虽然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但绝对可以影响人发展的进程。当前生命教育,或被漠视,或收效甚微。原因之一在于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和谐的教育大环境尚未在社会全面形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工作者要身体力行,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力量,积极推进。俗话说:“滴水易干、孤掌难鸣”、“独木难成林”。古训告诫我们:要推动新事物的发展必须先形成一股足以推动前行的力量。只要我们有统一的观念、协调的步伐,共同关注、积极倡议。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大气候形成了,生命教育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