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的声音说话”

2009-05-22

南方文坛 2009年2期
关键词:巴赫金批评家知音

张 莉

我深信文学依赖智慧和创造的光芒。我知道文学批评有一个高度。例如巴赫金。作为批评家,巴赫金并未远离文学,但是,他的工作却照亮了文学以外的世界,甚至改变了我们感受世界的方法。思想体系源出于文学,但又照亮文学,这是伟大批评家的境界。

伟大批评家们须仰视才见,但优秀批评家可以成为方向。在我心目中,优秀批评家首先是“普通读者”,他(她)有情怀,面对社会的人间情怀,面对作品的文学情怀。他(她)的批评文字不是冷冰冰的铁板一块,它有温度,有情感,有个性,有发现。优秀的批评家是文学的知音,是作品的知音,是作家的知音。他(她)忠直无欺,可以热烈赞美一部作品的优长,也能坦率讨论一部作品的缺憾,他们懂得与作家、与作品“将心比心”。

自19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批评形成了新模式:批评者借用某种理论去解读作品——西方理论成了很多批评家解读作品的“拐杖”,甚至是“权杖”。另一种模式是,批评家把文本当做“社会材料”去分析,不关心作品本身的文学性,不注重自己作为读者的感受力。我不反对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也不反对研究者对理论的学习与化用。我反对教条主义。这使阐释文学作品的工作变成阐释“社会材料”的工作,进而这种隐蔽的教条主义形成了可怕的从社会意义出发阐发作品的阅读/批评习惯——一部作品是否具有可讨论的“文学性”,是否真的打动了你完全被人忽略。

囿于理论与材料的批评文字只有理论的气息、材料的气息,而没有文学的气息、人的气息,它们是僵死的。但是,批评家是人,不是理论机器。人的情感和人的感受性是重要的,在批评领域,在占有理论资源的基础上,人的主体性应该受到重视。文学批评不能只满足于给予读者新的信息、重新表述前人的思想,它还应该反映作者的脑力素质,应该具有对文本进行探秘的勇气与潜能。

文学是庞大、富饶、令人沉迷的宝藏,人类生命因为有了它而变得更为丰盈和有光泽。于我而言,阅读是那么美好而快乐的事情,它是含英咀华的艺术享受。那么,批评文字本身也该是艺术品,好的批评文字须“随物赋形”,须生动细腻,须缜密严谨,须写得美——好的批评具有迷人的共性,“正如一切伟大著作一样,它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迹;它以人的声音说话”(桑塔格语)。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09年1月4日

张莉,笔名乐颜。1970年代生于河北。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博士。2007年7月至今在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子项目承担人。自2003年起,在《文艺研究》、《读书》、《文艺争鸣》、《中国现代文学丛刊》、《南方文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台湾)、《中国文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曾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长期担任《新京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文学版书评人,2008年4月至12月担任广州《信息时报》“当代文学观察”专栏特约撰稿人。论文曾获第八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学术专著为《浮出历史地表之前:女学生与现代妇女写作的发生(1898—1925)》(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待出)。

猜你喜欢

巴赫金批评家知音
狂欢生活中的亲昵化人际关系建构
第七代批评家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晏殊的忘年知音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曹娥庙
壮乡三月赶歌圩传歌传情传知音
论《格列佛游记》的狂欢色彩
贾方舟:中国艺术批评家网是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
乔伊斯与巴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