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国防工业复兴之路

2009-05-21黄海涛

西伯利亚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国防工业俄罗斯

黄海涛

摘要:俄罗斯国防工业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灾难性衰退之后,随着国家的强势复兴,如今正得到优先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俄罗斯国防工业刚刚踏上复兴之路,又遭遇了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挑战,加之改革过程中自身的一些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复兴之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关键词:俄罗斯;国防工业;军转民

中图分类号:F451.2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2-0014-06

一、踏上复兴之路

(一)俄国防工业改革的简要历程

俄国防工业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是国防工业领域的以“军转民”为主要特征的改革。1992年,俄政府在国防工业企业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把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采购规模减小了67%。仅在这一年,国防工业生产的下降幅度就达到42%。随后,按照1993年颁布的《俄联邦国防工业军转民法》,强迫719家国防工业企业实行军转民,然而国家实质上却没有为军品生产向有竞争力的民品生产转变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致使多数企业无轨可转。这一时期,国防工业领域还实施了大规模的私有化。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国有资产、国防工业关键性技术大量流失。到1998年,前期改革以国防工业生产的灾难性衰退告终,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6年与1992年相比国防工业企业的生产缩减了5/6。同时,工资待遇低下造成科技人员大量流失。1993年国防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仅相当于工业领域员工平均工资的2/3,而到1996年则下滑至不足60%。1994-1995年,国防工业科研人员减少了40%。

1998年,俄罗斯国防工业已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俄政府制定了《1998-2000年国防工业军转民和改组专项纲要》,意欲在国防工业综合体建立军民一体化的高科技工业集团。改革开始从实施军转民向企业结构调整转变。但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加重了俄罗斯多年来的预算紧张问题,使国防工业重组计划无法贯彻实施。

进入新世纪,俄罗斯经济在能源和武器装备出口的带动下,强势复兴,为国防工业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俄饱尝从大国地位跌落处世的艰辛,强国强军意识开始回归。2001年制定的《俄罗斯联邦政府长期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方针》,重点强调了发展国防工业新的战略思想。据此,俄罗斯国防工业进行了深入的以结构重组和推进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克服将有限的资源在所有国防企业“抹黄油”的老做法,大力推进企业的关、停、并、转,把投资和产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和技术体系为链条,成立控股公司,解决20世纪90年代“野蛮”私有化带来的问题,恢复被股份制改革割断了的设计局和专业制造厂之间原有的技术联系;创造条件,使国防工业综合体成为俄高新技术军品和民品的科研与生产基地,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在具体措施方面,国家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专项纲要。如2006年确立了《国家2015年前武器纲要》;2007年3月颁布了《2007-2010年及至2015年国防工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除此之外,各专业方向,航空航天、无线电电子、造船等领域都制定了各自的中长期发展纲要。重要的是,区别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多项改革纲要,这些文件都对资金保障等配套措施做了明确规定,可操作性更强。并且,于2007年3月成立了政府下属的国防工业委员会,加强了对国防工业的监管。

(二)改革的主要成果

近年,由于俄罗斯总体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国民经济对国防工业的倚重,国家开始对国防工业加大投资和调控,以促进其发展。2006年,在前几年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国防工业生产增长9.8%,其中民品增长了4.2%。2007年国防工业总产值增长15.6%。2008年1-10月与上年同期相比国防工业产值增长7.1%,其中军品增长5.9%;民品增长8.8%,民品份额为42.7%。另外,国防工业体系逐渐扩大了一体化的规模,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控股的大型股份公司。俄罗斯航空企业率先于2006年建立了联合航空公司,整合了国内“伊尔库特”、“米格”、“苏霍伊”等几乎所有航空制造业的资产。目前,造船、直升机、火箭武器、防空武器股份公司都已相继成立。这种联合有利于整合资源,保证适当竞争,避免浪费。

目前,国防工业综合体呈现稳定发展的良好形势。2008年初的总产值与2000年相比整整翻了一番。除了造船业,所有种类技术装备的产值都实现了增长,不仅武装力量和强力部门所需产品生产增长了,民品和两用产品的产值也在提高。俄军品出口额从2002年的不足40亿美元持续攀升,到2008年突破了80亿美元。大部分重要的战略性国防企业在当地经济中都发挥了基于作用。2007年,车里雅宾斯克州国防工业企业巩固了生产增长的态势,生产比上年增长36%;员工平均工资达到了1.0534万卢布,与2006年相比提高了36%。2008年俄中央联邦区沃罗涅日州圆满完成了国防订货任务。目前,该州国防工业生产能力可以满足国家强力部门和民用经济部门不断增长的需求,所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不逊色于世界同类产品。近年,该州国防工业生产增长均在30%以上,产值占该州工业产值的25%,吸纳员工5万名。国防工业的生产还有力地保障了俄武装力量的装备更新。2007年,国防工业企业和组织共进行了300项装备和技术的初步试验及国家试验,其中有200种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特种装备列装。2008年,第16架图-160战略轰炸机在俄空军正式列装。先进的“白杨-M”机动式陆基导弹系统继续按计划在战略火箭部队列装,进入战斗值班。

二、复兴之路上的机遇与挑战

从目前状况和发展趋势看,国防工业依然是俄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发展前景广阔。

(一)主要有利因素

1投资形势好转。近年来,俄依托能源和高科技两大优势产业,谋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大幅提升。1999年以来,俄经济已连续九年高速增长。2005年,俄GDP达7658亿美元,恢复至1991年的水平;2007年,俄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人均GDP约9500美元。据俄联邦统计局数字,截至2007年底,俄国家稳定基金已超过1500亿美元。

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国防工业改革发展的坚强后盾。2001年以来,政府国防订货的数额逐年增加。2008年批准的2009-2011年国防订货总额达4万亿卢布,其中充分考虑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且严格规定了资金到位的时间。保证企业有充足的时间订购原料、筹备生产。2008年8月南奥塞梯与格鲁吉亚发生武装冲突之后,政府追加了总额达3440亿卢布的国防订货。国防订货的增加会极大支持那些承担国防订货生产的企

业。不仅如此,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扶持措施。俄联邦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弗拉基米尔。普季林称,国家将补偿金融危机给国防工业企业带来的损失,已经初步确定划拨500亿卢布,通过贷款补助等方式对其提供支持。政府还成立了财政部跨部门委员会,负责与获得国家资助的银行协商信贷利息问题,储备预防企业破产的资金。

2国内外军品需求增长。苏联解体后,俄丧失了南部、西部的战略缓冲区。近年来,俄外交传统与现实的政策取向使西方对其复兴十分警觉,采取措施加以遏制。由于北约东扩,美国势力进入中亚,俄战略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而一些毗邻的独联体国家也对俄复兴十分警惕。加上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的干扰,都使俄的安全稳定受到威胁。提高战略威慑水平和常规军事力量的战斗力成为当务之急。俄武装力量及其他强力部门的现代化换装为国防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未来三年,俄将拨款1万亿卢布用于批量生产新型军事技术装备,为反恐武装、内卫部队、边防部队装备400种新型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在国家国防订货的框架内进行1500项科研和设计实验工作,新交付试验的有487项,有600项即将完成试验。这期间,国防工业综合体将为俄武装力量提供70枚战略导弹、30余枚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48架战斗机、6架无人机、60余架直升机、14艘舰船、300辆坦克和2000辆军事运输装备;还将重点生产现代化的侦察、通信、无线电电子对抗装备,高精度武器、攻击直升机、自动化指挥系统和无人航空器。由此,担负国防订货任务的企业将进一步巩固自身的物质基础。

不仅如此,俄罗斯对外军事技术合作前景也比较乐观。一方面,国外市场扩大。除了中国和印度两大武器进口国外,近年来,北非、东南亚和拉美国家(包括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在俄军品出口中的地位有所增强。另外,独联体国家在2010年前军队装备需求将持续增长,使俄能够逐渐恢复部分传统的军品贸易区。另一方面,营销的方式趋于多样化。除了单纯的出口贸易方式外,还采用向客户租赁、联合生产、帮助改进旧设备、建立培训中心等方式促进军品出口。2006年3月,俄罗斯与阿尔及利亚签订了75亿美元的武器出口合同,前提是俄罗斯免除阿尔及利亚欠俄罗斯的47亿美元债务。2006年11月,印度尼西亚用俄提供的贷款购买了价值10亿美元的俄军事技术装备。不仅如此,其他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出于国家安全、反恐和应对局部战争等考虑正在完善军备,俄罗斯顺应其需求,发挥俄制武器价格优势抢占市场,与委内瑞拉、乌拉圭、哥伦比亚、秘鲁等国建立并扩大了军事合作关系。

在这种形势下,俄罗斯武器出口一路攀升:1998年武器出口额只有26亿美元,2000年增长至37亿美元,2006年达到65亿美元,2007年达到74亿美元,2008年达到8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许多国家的订货也没有缩减。可以预见,未来武器装备出口还将增长,这将使国防工业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

3技术研发实力雄厚。俄国防工业基础雄厚。至今仍然汇集了俄70%~80%的高科技潜力。按照美国专家的说法,俄国防工业系统目前有3000多项世界顶级技术。据估算,俄工业产品有1/6到1/3由国防工业企业生产;在机器制造业产值中则占1/2。据全球安全网21307年4月21日报道,俄国防工业企业的生产占全国高科技密集型生产的70%。全国约一半的科学家在国防工业部门工作。国防企业在航空航天、核能、造船、光学仪器、电子产品等方面具有传统的技术优势及很强的生产能力,并且自主技术创新的潜力巨大。俄可生产所有种类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其中有些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还有一部分在国际上没有同类产品。俄前总统普京在2005年就指出,俄国防工业综合体在科学研究和制造新式武器装备方面仍居世界领先地位。

俄罗斯政府如今正在着力恢复高科技领域的传统优势,树立经济增长的新支点。俄前任国防部长伊万诺夫称,1996-2006年是国防工业的“蓄能期”,而今后将是“能量释放”阶段。

(二)主要不利因素

1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信贷危机造成了世界各国经济不同程度的衰退。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以及油价持续下跌的背景下,依靠“石油美元”拉动的俄罗斯经济也受到了影响。从2008年夏起,俄产乌拉尔原油价格在冲破每桶140美元关口后便一路下行,12月上旬已跌至每桶35美元。油价下跌导致俄外汇收入下降。俄副总理兼财长库德林表示,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可能导致国际市场对俄油气需求下降,从而打破俄政府的收支平衡。俄政府国民经济科学院院长阿甘别吉扬说,政府预算目前仍非常依赖能源出口的收入,价格的急剧下滑会相应地造成国库收入减少。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俄国防工业企业也难独善其身。据2008年11月12日新华社电,俄副总理伊万诺夫表示,俄国防工业受到严重冲击,许多国防企业资金短缺,可能影响研发新武器任务的完成。而且俄国内银行试图通过提高利率从军工企业窘境中获益。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俄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资金保障问题,以及各国可能对包括武器在内的进口的缩减都会延缓俄国防工业复兴的进程。为应对金融危机,俄政府已于2008年底出台了一项拨款1500亿卢布(54亿美元)的国防工业综合体救助计划。

2 自身仍存在一些问题。俄国防工业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所有的矛盾和问题。车里雅宾斯克州国防工业企业联合会主席谢尔盖,列缅雪夫斯基称,该州国防工业综合体同全俄国防工业企业一样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能力发挥不足,总体上军品市场不够稳定,生产设备需要改造,技术需要更新;国家纲要的执行效率需要提高;部分企业亏损严重,企业数量也在减少。仅在最近五年中,执行国防订货任务的企业数量就减少了一半。据预测,在未来的三年中,国防工业综合体企业数量将由目前的1000余家减至600家。预计到2010年,员工不足的问题会比较突出。

的确,俄国防工业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调整和理顺,但是我们也看到,俄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管理和统筹,包括以对国防企业的税费债务进行重组、提供优惠贷款等方式,减轻企业的负担。国防企业数量的减少和部分企业亏损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是对前苏联过度发展的国防工业的“瘦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改革的必由之路。而企业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则需要一个过程。国家投入的力度、行业内外环境会影响这一进程。据俄新网2009年1月15日消息,普京称,金融危机中政府将继续支持国防工业综合体企业进行技术设备更新,继续加强新型武器的研发。俄国防工业体系一些重点企业近年来的发展也证明,一旦

企业进入了资金、技术和市场的良性循环,人才保留等问题会逐渐得到解决。

三、俄国防工业复兴的影响

尽管国内外对俄国防工业复兴前景的评估不尽相同,但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今后,依靠丰富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及政府日趋有力的调控和支持,俄罗斯国防工业会逐渐克服面临的困难,真正踏上复兴之路。

(一)国内影响

1带动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西方很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特别是带动相关基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并对科技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俄近年积极对国防工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政策引导,促使国防工业企业不断扩大业务范围、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注重民用市场、寻求国际合作、加大产品出口,在保证国防工业生存的同时,形成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火车头”的作用。俄副总理兼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俄联邦工商联合会第五次大会上表示,俄国防工业在对国民经济重要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出,在航空制造、民用宇航技术、造船业、光学仪器、电子产品领域几乎是清一色的国防工业企业。国防工业企业生产了全国70%的通讯器材、60%的医疗器械、30%的燃料能源综合体高科技设备。同时,国防工业企业还制造了全国70%的科技产品。目前,俄国防工业已逐渐成为航空、航天、船舶、核能、兵器制造等高科技产品的巨大制造平台。这些尖端技术具有广泛的运用空间,对全社会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国民经济向创新型经济模式转变。

2促进军事改革和军队现代化。普京曾表示:“如果军队没有前途,国家也就没有前途。”军事实力始终是支撑俄大国地位的核心力量。尽管俄与西方的直接对抗已经成为历史,但斗争中求合作、合作中谋利益也需要一定的实力保障。在整体国力无法与美国等西方集团抗衡的情况下,巩固军事实力是俄赢得国际尊重最有基础也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俄希望通过加速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来提高俄军的作战能力,应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俄武装力量参谋长马卡罗夫上将2008年12月10日在莫斯科会见军事外交界代表时称,俄军事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支机动性强、拥有最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训练有素、能够应对国家面临的各种威胁的现代化军队。

在新一轮军事改革中,俄武装力量的装备更新与现代化仍然倚重本国国防工业。21世纪以来,以国防工业为物质基础的俄罗斯军事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俄武装力量的数量仅相当于当年苏军的1/4,但是其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新增的军费并非用在简单扩大规模上,而是用在军队训练质量的提高和新型武器的研发上。2007年,俄陆海空和战略部队平均20%的武器装备实现换装或进行技术升级。同年,普京签署了2000亿美元的重整军备计划。此后九年,国家计划用于武器订购的拨款更是高达49390亿卢布(约1830亿美元),其中63%用于批量采购新式武器装备。

我们也注意到,国际安全环境、国内政治环境等因素正迫使俄加大对军备的投入。这样,俄国防工业的发展和复兴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军备竞赛的加剧,使俄有重新陷入军备竞赛的危险;重工业比重过高、日用品生产规模过小这种畸形发展的问题容易再度显现。由于对苏联被军备竞赛拖垮的教训记忆犹新,今天的俄高层和精英正极力避免再次卷入与美国的全面军备竞赛。俄总理普京称,俄必须拥有“兼具全球与地区作战能力的军队”,但是“不会允许本国卷入新一轮军备竞赛”,因为这将拖垮经济、耗尽资源。俄军事科学院院长加利耶夫大将称,俄不能直来直去地回应每一轮军备竞赛,而应采用“不对称”方式,集中力量谋求关键领域的局部优势。因此,俄会努力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战略方针,但是不排除被迫以“非对称”方式与美国展开“有限军备竞赛”的可能性。问题的关键是能否把握好这一尺度。

(二)国际影响

1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影响。俄军事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其在世界战略格局中重新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对美单极独霸的局面形成削弱之势,有助于促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俄作为当今世界上一个仍然具有巨大军事能量的大国,美国和西方从未放弃对它的战略围堵。俄美之间正在上演一场争夺在中亚及北欧势力范围的斗争。为此,美国正以军事进入、经济援助、技术支持等手段向中亚、东欧和北欧渗透。俄罗斯在新世纪的地缘政治诉求迫切要求自己在南部增加战略缓冲区。因此,俄一度宣布退出《欧洲常规武器条约》,毫不退让地反对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对格鲁吉亚采取军事行动,这些举措都显示出俄目前争取国家安全利益的决心,以及俄对世界政治格局逐渐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我国是俄最大的邻国和战略协作伙伴。俄国防工业崛起带来的军力复苏,对我国来说有喜有忧。一方面,俄军力复苏会给美国、北约造成更大的军事压力,美国不得不把更多的军事注意力转向俄,这样在东亚就有可能减缓美国军事存在的增加量,减轻中国的军事压力。尽管目前美国在东亚军事存在还呈增加的趋势,但在战略上,俄可以起到相当大的牵制作用。另一方面,军力复苏以后,俄本能的动作就是在中亚等原苏联地区重新确立势力范围。这样,不但美国是其竞争对手,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担心自己在中亚的利益受损。上海合作组织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或者掩盖了这种情势,但针对中亚石油利益或明或暗的竞争将会继续存在。

2对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俄的经验教训可资借鉴。我国国防工业骨干企业都是苏联援建的,两国企业的运行模式、管理体制有很大的相似性,优势相同。转轨改制面临的问题也有相似之处,借鉴俄的经验和教训可使我国降低转轨成本。二是能够以合作促进我国国防工业的振兴。我国是俄最大的武器出口对象国。以往,出于保持自身军事技术优势的考虑,俄对华军售一直都是完整销售,对技术输出的限制非常严格。如今,我国正在积极谋求武器进口的多渠道化。为了保住中国市场,俄会在一定的技术层面上放松对华出口限制。加上俄新装备不断列装,俄有可能降低对华武器出口的门槛,有助于我们获得比以往更为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对我国的军事技术现代化产生积极影响。另外,由于资金不足,俄正在谋求与别国合作开发新武器。这样,我国与俄合作开发军事技术与装备的机会增多。中俄军事合作的前景会更广阔。

从目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国防工业的现状、军队装备形势看,俄制武器仍然是我军装备的一个主要来源。因此,在与俄的军事技术合作中,应该力争做到:一是维护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一点同样符合俄方的利益。俄军事技术合作局副局长帕列休克称,2013年前俄中军事技术合作总额只会增加,不会缩减。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双方的合作关系也会继续巩固。二是将重点转向合作开发新技术。200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两国政府军事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俄军事技术合作局局长德米特里耶夫称,俄中两国开始了在高技术军品研发领域合作的新时期,将以高技术为重点,研发新型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单纯地提供武器中国已经不感兴趣,因为中国已完全能够自主研发生产某些武器。中国将继续获得生产“苏-27”、“苏-30”型战机的许可,还将在“苏”式系列飞机的研发上与我们合作,包括“苏-35”多功能战斗机。俄媒体称,近期俄还将与中国签订一系列新的军事技术合作合同;并即将与中国在航天领域扩大合作,在中国宇宙空间站的建设上,俄方将提供某些部件,而非简单地转让技术。三是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合作的目的是学习和提高,我国要减轻对俄制武器装备和技术的依赖,要把合作过程作为对我国国防科研技术升级和培育的一个有利时机。在合作中吸收和消化先进的军事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产武器的现代化程度,提高部队的装备水平和战斗能力,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张梅]

猜你喜欢

国防工业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自主创新若干问题探讨
实验教学在军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及不足
党建工作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探讨
国防工业发展中的三方博弈分析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