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江夏区两型畜牧业建设成效与思考

2009-05-13辉,宋文登,朱富华

湖北畜牧兽医 2009年12期
关键词:畜牧畜牧业畜禽

况 辉,宋文登,朱富华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273X(2009)12-0009-03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市江夏区位于武汉市南部,国土面积2 009km2,辖17个乡、镇(街、办事处)共297个行政村及居委会,户籍人口63.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26万人)。江夏区改革试验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重点,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根本动力,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施节能减排,转变生产和消费模式,建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把江夏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和生态特征的宜业宜居的武汉南部滨湖新区。并选择以生猪养殖小区为核心,以中化东方公司(20万t有机肥项目)为龙头,探索构建养殖业—沼肥电—种植业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作为带动全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五个重点循环经济示范体系建设之一。

1江夏区两型畜牧业建设成效

武汉,作为全国特大型城市,随着两型社会建设推进,畜牧业是否还需要发展的争论一直没停。楚天首县(级)江夏区作为全省县(市)域经济发展第一名,始终把两型畜牧业建设重点放在畜牧产业转型升级上,畜牧产业发展呈现出发展快、质量高、活力强、环境优、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1.1发展快

2008年江夏区生猪出栏80.10万头,年末生猪存栏43.68万头,其中能繁母猪4.59万头;家禽出笼1 770万只,年末家禽存笼632.50万只;肉牛出栏1.69万头,年末耕牛、奶牛存栏3.03万头,全年肉产量94 517t,蛋产量11 046t,畜牧业产值17.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3.75%。畜牧业成为江夏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06~2008年畜牧产值(当年价)分别为8.65亿元、12.12亿元、17.14亿元,每年以近4亿元的绝对值增长,2008年与2006年相比,两年翻了一番。江夏区先后建成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区),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区,全省优势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先进单位。

1.2质量好

生猪产业快速发展。自2002年10月中粮集团投资建设武汉中粮肉食品公司落户江夏以来,江夏区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小区发展到35家,年出栏规模70万头,年调出规模达到70万头。生猪产业集约化养殖占比和发展速度领跑湖北。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江夏区着重发展规模肉猪、肉禽产业,2008年生猪、家禽产量分别达到80.10万头、1 770万只,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占比达到82%、90%,畜牧业彻底摆掉千家万户养殖的小农经济,建立了生猪、家禽产业饲料、种苗、规模养殖、屠宰加工到冷链配送的完整产业链。生态畜牧业生产格局形成。全区35家万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小区均建设3 000~

12 000m3特大型红泥塑沼气池,因地制宜采取沼气利用、垫料吸附、污水处理、种养结合、有机肥生产五种治污及循环经济模式,以万头小区为核心,流转土地2 133.33hm2,建立养殖—沼肥电—种植业生态农场,每个生猪小区配套流转土地66.67hm2,助农增收。2008年江夏区以畜禽规模养殖为主体的畜牧业,从畜禽养殖、畜牧加工、土地流转、节肥产能、三产发展等途径为农民创造纯收入50 760万元。

1.3活力强

招商引资建畜禽养殖小区成效明显。全区建成的35个万头生猪养殖小区、12个3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8个万套种禽养殖小区、6个5万~1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2个奶牛、种公牛养殖小区,外资、民营资本投入占到95%,无论是商品畜禽养殖小区、还是种畜禽养殖小区,均为一场(厂)一业、一业一主,产业分工明晰,企业发展定位准确,畜牧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呈集群式发展,产业配套能力强。畜牧养殖创业热情高涨。一批党员干部、城镇居民、外出经商务工返乡者,纷纷到江夏租地建场、投资兴牧,农民专业户也升级上档发展规模养殖。2008年江夏区除近百家畜禽规模养殖、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外,还有年产千头猪、万只禽专业大户

1 960户。

1.4环境优

硬件设施一流。京广铁路、武广高速铁路、京珠、沪蓉高速、107国道、长江水道贯穿江夏区,整合通村公路资金,水泥道路延伸至畜禽小区场户。境内公路、铁路、水路大动脉相互交汇,通村通场公路四通八达,饲料、活畜禽、畜产品、有机肥运输极为便捷。规模畜禽养殖小区从建场开始,设立监察、公安两尊“门神”,实行挂牌保护,畜牧、动检实行“保姆式”服务。“软环境”不断优化。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系列扶持两型畜牧业发展政策措施。新建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市级扶持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0万元,废弃物治理设施扶持资金50万元,流转消纳土地每66.67hm2补贴100万元,大型治污设施验收合格的区配套奖励5万元。自2003年开始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以来,江夏区累计吸纳投资畜牧业资金超过20亿元,落实各级政府扶持资金3亿元。同时,对发展畜禽规模养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政治荣誉,江夏区畜牧行业产生省级人大代表、省劳模2人;市级人大代表、劳动模范、杰出人才5人。

1.5后劲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2008年投资3.5亿元,建成万头生猪养殖小区6个,改扩建畜禽舍10万m2,新建特大型沼气池15座,铺设沼液灌溉管网9.2万m2。一批大项目加紧建设。依托武汉中粮肉食品公司,中粮集团投资97亿元“5113”工程稳步推进,“一体化”的中粮江夏样本正被复制。中粮“5113”工程即中粮集团筹资97亿元,在湖北建设50万头种猪养殖基地,1 000万头生猪健康养殖基地,1 0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基地,配套建设育种、疾控和食品研发3个中心。温氏集团10万套种鸡场建设完成选址及前期工作,温氏区域总部建设完成征地2.53hm2。湖北金林原种畜牧公司投资千万元引进美国冠军血统种猪杜洛克、长白、大白320头,强劲供种能力正在呈现,优质种猪供种计划排到2011年。生猪期货交割库及华中肉食城项目完成前期论证。江夏区以生猪、家禽为主体的百亿元畜牧产业链迅速发展。

2江夏区两型畜牧业建设做法

近年来,武汉市江夏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积极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形成了以生猪家禽为主导、集约规模养殖为主体、产业层次清晰的现代畜牧业体系,形成了饲料、种源、规模养殖、屠宰、深加工、冷藏、配送、销售、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畜牧业龙头、龙身、龙尾和谐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全区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生态不断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

2.1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调整畜牧养殖业布局

畜禽养殖业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种养结构、稳定的生产能力、和谐的生态关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推动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区委、区政府2004年制发了《关于加快基地建设,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意见》,根据土地载畜能力,环境承受能力,启动编制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一是科学规划。武汉外环线以内和梁子湖、斧头湖湖岸线1 000m范围划定为畜禽限养区,将外环线以南的南部乡镇划定为畜禽适度规模养殖区。二是合理布局。在土地选址规划上考虑周边环境消化能力,没有土地消化能力的地方不兴建生猪养殖小区。沿山边、林边、苗木基地边、蔬菜基地边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沿湖塘库坝边发展水禽养殖,沿107国道发展肉鸡养殖。三是实行标准化建设。以大中型养殖小区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小型畜禽养殖场实行标准化养殖,逐步成长为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带动养殖户走专业化路子,做大做强。

2.2坚持集约化养殖,大力建设专业化养殖小区

集约化是现代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我区创新发展思路,坚持“依法、规范、有序、合理”原则,通过“迁湾腾地”、生猪养殖小区连片租赁、大户连片承包、乡镇集中返租转包等多种模式,推动土地的有序流转,使土地向养殖致富能手大量集中,把节约出来的土地用于其他多种经营,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产出效益,实现了节约土地、集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的目标。全区已建设万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小区35个;30万只规模家禽养殖小区12个;30万只肉鸭养殖小区18个;5万~1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6个;万套种禽养殖小区8个;种公牛站、奶牛养殖小区2个;畜禽专业大户2 000余户。据测算,养殖小区内667m2地可建猪栏300m2,年出栏生猪600头,按2008年平均猪价每头1 500元,667m2地养猪可创产值90万元,创利润12万元。

2.3坚持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经营新模式

全区通过构建“猪—沼—电、猪—沼—鱼、菜、湘莲、藕、林果”等多种农业产业循环经营模式,基本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路能通、机能耕、田能肥、产能增”的生产格局,实现了资源节约化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作,在全区农村畜禽养殖户中建设一批沼气综合示范户,实现家居清洁化、生产无害化。二是利用富余沼气配套发电。全区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已建3 000~12 000m3特大型沼气池21个,年产沼气2 850万m3,除生活、生产自用外,富余沼气2 200万m3,实行沼气配套发电。三是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经过发酵处理的猪粪、沼渣、沼液是农业优质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环境,有助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目前,湖北中化东方公司20万t有机肥、武汉大拇指公司沼肥电一体化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将形成粪便—处理—肥料—种植的生产模式,有效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2.4坚持发展养殖与保护环境并重,引导推广生态化养殖新方式

2007年起,我区将生猪养殖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绩效目标管理,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在发展畜牧养殖的同时切实保护改善环境,降低了臭味,减少了蚊蝇,改善畜禽舍及周边空气环境质量,推动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是从源头上严格管理。凡新、改、扩建大型畜禽养殖项目必须进行环评,设计上严格做到“两个分离(干湿分离和清污分离)”,在建设过程中做到环保处理设施主体工程“三个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对不符合条件的督促整改或重新选址。二是利用新技术治污。一方面实行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殖,在2008~2009年,省、市万头生猪养殖小区项目建设中,博大、荣兴、洞山、群建、田铺小区采用该技术成功建场并通过省、市验收合格。另一方面采用生物技术减排,引进台湾远丰生物科技公司,采用“丰力旺”复合微生物添加剂方法,降低废弃物中氮、磷及有机质含量,达到污染减排目的。同时建立生猪清洁养殖与清洁示范机制,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江夏建设长江中下游首个低碳养猪项目示范点,2008年12月6日建成投产,2万头生猪养殖小区低碳养猪年减排CO2相当于1 333.33hm2森林吸收量。三是对不达标的小型畜禽养殖场进行限制和调整,转向生态化养殖。符合环保要求的,促使其逐步成长为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有计划地逐步进行关闭,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和影响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各种障碍。

2.5坚持培育品牌和延伸产业链,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培育一批养殖业品牌,做好产业链的延伸,推进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一方面培育“家佳康”、“金林种猪”等一批知名商标产品;另一方面引进中粮集团、温氏集团、飘飘集团三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进驻,形成了规模效益。同时,全区建立了从饲料、种苗、养殖、屠宰和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经济效益大幅度增加。如武汉中粮肉食品公司续资1亿美元,建成了5万t肉品精深加工厂。预计未来五年,全区畜牧业达到年生猪出栏100万头(种猪10万头);家禽出笼3 000万只;肉牛出栏2万头;禽蛋产量4万t的规模,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实现百亿产值的畜牧业经济规模。

2.6坚持质量安全第一,严格实行畜禽档案管理和防疫制度

对畜牧投入品、健康养殖、加工销售进行一条龙档案管理。从养殖到销售,实行全程记录、全程跟踪,责任明确、管理规范,一旦发现问题便可追查到具体的责任人。目前经部、省、市多次抽样检查均为合格,未发现使用违禁药物和掺杂使假行为,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所有畜禽规模养殖小区,都在小区周边建立3km防疫隔离带,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疫苗供应、免疫签字登记、消毒、抗体监测等制度体系,确保了免疫程序科学、免疫质量达标、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2.7坚持带动农民增收,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

畜牧业的大力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一是农民养殖增收。2008年仅生猪、家禽养殖为农民创造纯利30 676万元。二是农民就业增收。全区近百家规模畜禽养殖小区、畜禽屠宰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吸纳务工农民12 500余人,人均年收入1.5万元,农民畜牧打工收入18 750万元。三是土地流转增收。77个畜禽小区用于养殖及沼液消纳土地2 133.33hm2,667m2平均流转收入400元(不含种粮直补),土地流转收入1 280万元。四是节能产肥增收。全区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已建3 000~12 000m3特大型沼气池21座,年产沼气2 850万m3,每座大型沼气池可供200户照明做饭,户均节能增收500元;每个规模畜禽养殖小区沼液沼渣和废弃物可解决66.67hm2土地肥料,77个规模畜禽养殖小区助农节肥增收385万元。五是带动三产增收。每个规模小区饲料、种苗、产品、有机肥进出可带动运输增收12万元,77个规模小区可助第三产业增收924万元。

3江夏区两型畜牧业建设思考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与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具体实践。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日益加大,特大城市郊区畜牧业发展空间日益受限。为解决资源、环境与畜牧发展的矛盾,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畜牧经济体系。

3.1两型畜牧业建设的根本是实现畜牧产业转型升级

“一瓢水、一把糠”、“养猪养鸡换油盐”的历史已经结束,“千家万户”式的畜牧业发展方式,既无力解决畜牧环保问题,又无法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受疫病和市场双重冲击,还很难获得稳定利润。江夏区确定畜牧业退出村庄、退出散养、退出庭院,进入小区、进入规模、进入市场的发展道路。江夏区10万农户中,还坚持养殖畜禽的,十年减少了一半,农户生猪、家禽养殖量在全区中占比,由20世纪90年代的90%、95%分别下降至2008年的18%、10%。江夏区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强力的政策扶持,有效的招商引资,经过6年跨越区发展,建成了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畜禽种源、养殖、加工企业,培育一批领军人物、畜产品品牌,引进一批一流种畜禽品种,实现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畜牧业也由家庭副业成长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

3.2两型畜牧业建设的核心是经营产业链

企业变产业,其核心是经营产业链。保持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关键是以企业为主体,打通全产业链各环节,形成有规模、有信誉、有技术、有品牌的全产业链集团,做到上下游协调,相互促进,利益均沾,打造从栏圈到餐桌全产业链企业。2002年10月中粮集团投资武汉市江夏区,成立武汉中粮肉食品公司,打造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猪肉全产业链,包括饲料、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屠宰、深加工和冷链配送等环节,带动江夏区生猪产业发展。从饲料原料到肉制品,中粮公司建立了全程品质控制的质量保证体系,最终向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猪肉食品,“家佳康”冷鲜肉也成为湖北安全肉的代名词。

3.3两型畜牧业建设的前提是发展循环经济

武汉市江夏区山林、耕地、水面各占1/3,目前建成规模养殖小区近80家,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利用的重点是35家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建成特大型沼气池35座,建成20万t有机肥厂1座,围绕生猪养殖小区流转消纳土地2 133.33 hm2,既节约化肥,又改良土壤,还消除了污染。沼气除满足生产生活自用外,还计划充分利用国家生物质能产业扶持政策,正与国电集团谋划沼气发电上网。沼渣制成20万t生物有机肥,尚难满足武汉城市圈绿色食品种植基地肥源需求。沼液经管网、水利工程做为农灌水、液态肥输送到生态农场,有望形成6 666.67hm2规模。2009年10月,武汉市市委、市政府在江夏区银河、金林生态农业园(场)以现场会形式推广“胡贤和样本”,即以生猪规模养殖为核心,以废弃物治理利用为载体,以土地流转经营为依托,以迁村腾地建设农民新村为手段,以助农增收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的养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也是江夏区两型畜牧业发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畜牧畜牧业畜禽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2020年全国畜牧兽医期刊征订目录
发展低碳畜牧业的必要性及应对措施研究
2020年全国畜牧兽医期刊征订目录
青海: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达961个
对加强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思考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
辽宁省畜牧良种生猪补贴资金2420万元
早春预防畜禽感冒五措施
如何做好春节期间畜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