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的发展的所有制基础

2009-05-11王海传岳丽艳邹方斌

江汉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公有制所有制

王海传 岳丽艳 邹方斌

摘要:马克思视阈下人的发展是劳动的个人的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详尽考察了劳动的个人的发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从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发展与所有制关系的基本态度看,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劳动的个人的发展。实践中的公有制形式即计划的、集中的、高度国有的公有制对人的发展既具有积极影响,也具有消极影响。针对我国目前人的发展的不平等的所有制根源,必须对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以完善。

关键词:人的发展;所有制;公有制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3-0022-06

人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科学”中的核心问题。与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的分析相对应,人的发展既表现为生产能力的提高,又表现为社会关系的丰富,还表现为观念的解放和更新。但马克思视阈下人的发展是劳动的个人的发展,占有生产资料是劳动者个人发展自己的基础和条件。

一、现实的个人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和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不同,马克思以劳动、生产作为区别人和动物的标志:“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不单单赋予劳动以创造人的本体论意义,更主要地是赋予劳动以能动的主体性意义。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指出:“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我的个性的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在对产品的直观中由于认识到我的个性是物质的、可以直观地感知的因而是毫无疑问的权力而感受到个人的乐趣。”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每个人的本分”。人通过对象化活动彰显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动态的直观。劳动使人变成区别于并高于动物的人、社会的人,人之所以高于动物就在于“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的动态的直观,这种直观表现为对劳动的具体条件的直观。对劳动的、社会的主体人的考察,马克思恩格斯既反对唯心主义哲学,也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个人是什么样的”,既涵盖人利用生产工具的能力和水平即类本质的发展,也涵盖“成为奴隶或成为公民”的“社会的规定”即社会关系本质的发展。对“个人是什么样的”的考察,使得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这种超越经历了抽象的人到劳动的人、劳动的人到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的逻辑脉络。

人的发展通过劳动而彰显和实现,但这些“现实的个人”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得到劳动从而得到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生产者只有在占有生产资料之后才能获得自由”。一个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是无法获得劳动的资格因而无法获得发展自己的资格的:“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另一些已经成了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所有者的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生存。”生产资料是物化的劳动,是财富的胚芽;占有生产资料意味着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可以将物化的劳动与活的劳动相结合开展生产、组织劳动。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对生产、劳动的物化条件即生产资料的主体隶属作出清晰的规定,又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所以任何社会都重视从制度上界定所有制。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指出:“议会政府的形式比其他一切政府形式都好得多,但这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所有制的制宪工作才是基本。因此,这项制宪工作才是社会大厦的基石。”“应当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应当如何规定所有制,使它既兼顾自由和财富,又造福于整个社会。”苏联学者维·彼·沃尔金在《圣西门的社会学说》中提出:“他认为所有制是社会大厦的基础,而政府组织只是它的形式。”美国产权学派学者H·登姆塞茨肯定了所有制在维系社会秩序中的基础性作用:“所有制本身可以被看作是对相应的成本与收益的回应。”“所有权是一种财富,改变所有权的特性必然会改变财富的分配。”所有制体现着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意味着拥有一种组织劳动、开展生产的社会性的权力,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所有制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因此,占有生产资料、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是现实的个人“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二、什么样的所有制形式更适合于人的发展

按照生产资料占有的主体范围的不同,所有制分为私有制和公有制。就制度而言,私有制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孕育和填充,在资本主义阶段得到了完善。私有制对个人产权的保护登峰造极,以至于哈耶克提出,“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单是对有产者,而且对无产者也是一样。”但私有制对他人劳动的支配、奴役引发了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并由此成为启蒙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对象。启蒙主义者卢梭在分析私有制社会人与人的紧张及其根源时指出:“一方面是竞争和倾轧,另一方面是利害冲突,人人都时时隐藏着损人利己之心。这一切灾祸,都是私有财产的第一个后果,同时也是新产生的不平等的必然产物。”在英国新拉纳克纱厂曾成功宣传并实践社会主义理论的欧文,对私有财产有着感性的、直观的痛恨:“私有财产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的无数灾祸的根源”,“私有财产把私有者的思想局限在只顾自己的狭隘范围内,妨碍人们去考虑有关人类康乐的远大问题,以及去了解那些可以大大有助于改善人的性格和生活条件的伟大的普遍思想。私有财产把人的思想禁锢在关心私利和琐事的圈子里。”“私有财产是人为法律制造的最不道德和最有害的力量之一,而且也是产生无数的犯罪和严重的不正义的原因。”以批判人与人的紧张、对立及其根源——私有制为使命的马克思清晰地认识到:“在私有权关系的范围内,社会的权力越大,越多样化,人就变得越利己,越没有社会性,越同自己固有的本质相异化。”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中

分析了资本主义损害个人发展的经济特性:“资本主义生产比其他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更加浪费人和活劳动,它不仅浪费人的血和肉,而且浪费人的智慧和神经。实际上,只有通过最大地损害个人的发展,才能在作为人类社会主义结构的序幕的历史时期,取得一般人的发展。”恩格斯认为,私有制导致工业的个体经营和竞争,废除私有制是工业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单设“最终废除私有制将产生什么结果?”之问题,指出,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它的社会影响表现在: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为私有制必然导致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所以《共产党宣言》将“消灭私有制”作为共产党人的一句话理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析了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指出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相对立:对立的克服,要求无产阶级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从恶的人性预设出发,指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的本质是一种排他性的权利”,而“排他性是指决定谁在一个特定的方式下使用一种稀缺资源的权利”。就产权的内容而言,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它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种社会工具,产权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导引人们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国内有学者从“竞争较多地导致配置效率,而产权较多地导致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产权和市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出发,指出“如果产权问题不解决,市场竞争问题也不可能相应地得到解决”。产权学派对产权社会功能的论述,表明了“经济人”通过经济行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西方代理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充满了对私有制的偏爱,美国代理经济学家迈克尔·詹森、威廉·梅克林认为,个人权利体制可以恰到好处地解决资源利用方向上的冲突,“私人权利体制规定了哪一个人可以做什么,用什么来做”。“只有在具备一整套保护私有财产的制度(规则)时,储存于千百万不同大脑中的有用知识才能被开发出来,才能成为人们的最佳能力”;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与公有企业相比较,“私有产权的确具有显著的良好绩效”,“私有产权具有优良绩效的概率高于公有产权”。但是这些分析处处透显着人性恶的理论预设:“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行动是人类行为的一个基本前提。”这种理论预设,不可避免地导致霍布斯意义上“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战争的状况”。马克思从类和社会关系两个维度论述了私有制对人的发展的消极意义:从类的维度看,在私有制下,劳动是生命的外化,对劳动者而言,劳动是一种痛苦,是一种被迫的活动,是劳动者的自我损失和无权的表现:从社会关系的维度看,由于私有制下劳动者和劳动的对立所造成的异化,使得“人同人相异化”,人的生产表现为公众的不幸。

既然私有制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对立的根源,则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认识。在康帕内拉设想的太阳城里,“公社制度使大家都成为富人,同时又都是穷人;他们都是富人,因为大家共同占有一切;他们都是穷人,因为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私有财产;因此,不是他们为一切东西服务,而是一切东西为他们服务。”财产占有上的公有制使得公社的成员能够凸显“一切东西为他们服务”的主体地位和做人的尊严。在人和自然面前,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公有制能够在社会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产生加和的生产力,对此,恩格斯指出:“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不仅会消除生产的现存的人为障碍,而且还会消除生产力和产品的有形的消费和破坏……这种占有还由于消除了现在的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穷奢极欲的挥霍而为全社会节省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在人和人面前,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公有制能够消除因个人利益冲突而造成的隔阂,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恩格斯对此的分析逻辑为:当社会成为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地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的时候,社会就消灭了生产资料对人的奴役。因为: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劳动强加于别人,另一方面,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公有制对人的发展有着如此的积极意义,故《共产党宣言》要求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设想在“自由人联合体”里,人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就是马克思设想的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自由个性阶段。《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主张“社会地占有而不是各个私的个人占有”生产资料,资本家对“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他的所有制改造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灭”。1880年,马克思在《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中将生产资料的集体占有作为社会主义者经济方面斗争的最终目的。同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要求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应当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1890年,恩格斯将生产资料公有制看成对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生产资料的集体占有分为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占有和部分劳动群众集体占有。

三、公有制的实践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的逻辑支点和价值依据,也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宣言。苏联依靠国有企业在20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不仅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了工业企业陈1日的设备,而且一些新兴建的工业企业如机器制造业、冶金业、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军工业等重工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使当时的苏联

猜你喜欢

公有制所有制
全民抗疫下集体主义的当代内涵与制度优势探讨
“混改”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肖亚庆:2017年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口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目的、形式与治理保障
论腐败与一党制及公有制的联系
论腐败与一党制及公有制的联系
混合所有制:中联重科发展的内生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