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州长李昌平的做官理念

2009-05-05

中华儿女 2009年4期
关键词:甘孜甘孜州四川省

刘 荣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李昌平,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干部。他1978年恢复高考后上大学,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属于“专家型”官员,经过多年机关历练后走向地方,担任较高行政职务……作为少数民族干部,他有着怎样的境界、理想与追求?

从盆地到高原:以出世的情怀从事入世的职业

2006年底,中共四川省委的一个决定,使时任绵阳市副市长的李昌平就职甘孜,从四川盆地走向了雪域高原。2007年1月11日,甘孜州领导干部会议上,李昌平的就职感言打动了在座的干部:“这次来甘孜,感觉似曾相识,仿佛回到故乡。我的家在大渡河上游的阿坝州金川县,与甘孜一衣带水,过去,在省畜牧局工作期间,我无数次来过甘孜,每一次都令我难忘,我熟悉、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组织安排我来甘孜工作,既倍感荣幸,也深感压力……”短短一席话,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对于甘孜,李昌平的确是再熟悉不过了——

“甘孜”系藏语,意为“洁白、美丽”。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这里景色壮丽、资源富集、文化厚重、人杰地灵。朱镕基曾赞誉甘孜:“海外仙山,蓬莱圣境”。

作为建国后第一个成立的地区级民族自治州,甘孜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1991年江泽民考察四川时曾指出:“稳藏必先安康”。

带着真情、满怀深情、充满激情,李昌平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寒冬腊月,他奔赴基层调研,常常是凌晨四五点钟出门,在崎岖的山路上经过几个小时颠簸才能到达访区,夜里十一二点返回驻地已是习以为常。结果,上任不到三个月,他就走遍了甘孜18个县,325个乡镇中的多数。

两个月后,2007年3月24日,在甘孜州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他高票当选为自治州州长。李昌平对班子成员说:“政府工作要摸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杜绝做秀表演,力戒把工作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写在纸上,而要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提高透明度、公信力、执行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

在甘孜州委领导下,李昌平带领州政府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构建生态经济第一州”目标,全力做好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经营城市、民营经济、人才工程“五篇文章”,着力培育生态农业、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药业、优势矿业、民族文化产业“六大支柱”,切实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项建设”,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2008年,雪灾地震突袭、分裂势力作乱,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加大了藏区稳定压力。2009年3月,有些藏区代表没能出席全国“两会”,李昌平却与另外3位甘孜州的人大代表,悉数来京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为藏族人大代表,李昌平等人与会的本身,就是对甘孜藏区稳定充满了信心的表现。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消沉比萧条更可怕。”2009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昌平说:现在,甘孜州各项事业充满生机,发展势头非常强劲。纵向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横向比,差距还很大,困难还很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发育严重滞后、医疗卫生体系落后、广播影视覆盖面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虽然面前的困难很多,但李昌平从没有失去信心。他说:“落后就意味着潜力、空间与舞台,关键是想不想为、敢不敢为。”自2007年3月李昌平就任州长以来,两年间,甘孜的发展有目共睹:2006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2亿元人民币,2007年达到6.65亿,2008年达到10.64亿。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9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0%,高于全省平均0.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2.7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80%。

企业创造财富,政府创造环境。李昌平发现,他需要改变政府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于是他大刀阔斧去掉了许多办事程序,并规定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为此,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了。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现在华能、大唐、国电、华电、香港中电亚洲集团等中国一流电力企业都在甘孜注册有公司,目前已建成投产水电200万千瓦,其中2008年新增70万千瓦,占四川省130万千瓦的一半还多。

虽然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并且因为没有带家属,他是一个人在甘孜工作,生活中的他还需自己照顾自己。但李昌平每天都快乐而充实地工作着,他对甘孜的明天充满了信心。

从草原到书屋:以入世的胸襟編织出世的理想

据说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在一次演讲中,有学生问他,下辈子最想干的是什么,梁衡脱口而出:“做官!”举座皆惊之中,梁衡解释说,在中国,只有做官才能为民做事。

身在仕途,李昌平却说,如果能自我选择,他更愿意在母校做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在他心目中,读书、育人永远是那样圣洁、美丽,一如家乡的草原般辽阔、宽广,令人无限遐想、期冀。

1961年,李昌平出生在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一个半农半牧的藏族家庭,兄妹4人。因家境贫寒,李昌平7、8岁时就学会了砍柴禾、积畜粪、干农活,12岁时就参加生产队劳动,15岁时就从高山上把上百公斤重的粮食背往平坝。

1978年7月,17岁的李昌平从金川县沙耳乡中学考入了西南民族学院,那一年,该乡中学就他一个人考取了大学本科。“那时候,学习条件差,参加高考的头天晚上,我还在地里就着月光割麦子。作为理科生,我连实验室都没有见过。”本是一个“鲤鱼跳龙门”的光荣样本,追求完美的李昌平却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当初能有条件进入县中学读书,应该可以考入一所更好的大学……

大学4年,从乡下走来的藏族学生李昌平发奋读书,大学毕业时,他以全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四川省畜牧局选中。16年间,他从一名专业技术干部升任四川省畜牧局副局长,成长为一名“专家型”的少数民族干部。这期间,他先后下派四川省巫溪县任副县长、挂职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既增添了地方工作经验,又具有了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经历。

2006年1月,李昌平被交流到四川省绵阳市政府任副市长。2006年12月25日,省委明确他到甘孜州工作,28年后,李昌平从盆地重新回到了高原。

对李昌平来说,做官并不是本意,可是时代、命运让他走上这条路。对于组织安排,他无怨言,党把他放在哪里,他就在那里发光发热、燃烧自己。

一贯低调稳健、平易谦和的他,常常戴着一副眼镜,含蓄、

谦虚、稳重,与他交往多年的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郭伟评价李昌平说,他勤于阅读、精于思考、笔耕不辍,属于那种讷于言、勤于思、敏于行的少數民族干部。

李昌平对“三农”问题有着深刻而犀利的分析与见解。在他看来,“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其专著《从草原到书屋》中,他挥斥方道,痛陈时弊,鞭辟入里,种种疾呼令人振聋发聩。比如:城乡户籍制度使农民丧失了国民待遇。有人统计,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在税赋、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14个方面享有不同的国民待遇。这种不同的国民待遇,在政治上的表现尤为明显。

作为拥有研究员头衔的“专家型”官员,李昌平在自己从事、分管的领域建树颇丰,先后出版多本著作。其牵头组织的5项科技项目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李昌平从没停止对领导者素质、领导方法等诸多为人做官道理的深入思考。在即将出版的《从盆地到高原——一李昌平藏区工作实践心得》一书中,李昌平说: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想到领导这个位置上去坐一坐。位置的有限和屁股的无限之间的矛盾,容易使人与人之间充满猜疑、嫉妒,甚至明争暗斗、勾心斗角。

领导特别是新任领导,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经常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多数时候,是烧了自己,搞得鸡犬不宁、一地鸡毛。

胸怀经纶志欲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家庭教育对我的影响很大。”李昌平说。“记得读书时,只字不识的母亲反复叮嘱我‘好好学习,工作后,反复叮嘱我‘好好工作。她常常告诫我说:不该做的事儿别做,不该拿的东西别拿;要学会知足、学会感恩;这些浅显而深刻的人生哲理深深影响了我。”母亲是他的人生启蒙老师,更是他的牵挂,如今,84岁的母亲还生活在金川农村,每年,他都会抽出时间回去看望母亲。

看淡世间沧桑,内心安然无恙。在李昌平看来,出世人世,全在自心。心正,人世亦是出世;心不正,出世亦是人世。人活在世上,心态很关键。他常对人说:不以小怨忘人大义,不以小恶弃人大恩。心小了、所有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大事就小了。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时至今日,李昌平依然没有改变在高校教书育人的志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身兼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甘孜甘孜州四川省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守望绽放
加强甘孜州教育事业以促进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新时代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