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09-05-05王泽德赵上帛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公平

王泽德 赵上帛

摘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这项政策对于改变我国农村教育的弱势地位,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部分地区在对该项政策的理解与推行上出现不少问题。笔者分析了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及部分地区进行布局调整所产生的问题,并对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5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2-0004-0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教育的普及率与教育质量,还是办学条件与师资水平,农村都无法与城市相比。教育公平要求社会必须保证每个人都“有学可上”,必须保障弱势群体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有权。因此,对学校布局的调整应该进行统筹规划、区别对待、合理布局,从而兼顾、体现和促进教育公平。为了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党和政府先后采取了多项政策与配套措施推进农村中小学学校建设,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其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就是一项为了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以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政策与现状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与前提。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对于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意见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同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也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列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六项工作之一。因此,自2001年起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广泛展开。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地政府也都加快了布局调整的步伐。据2005年初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中小学4万多所。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针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学校布局分散难以管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生源萎缩所造成的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做出的慎重抉择。旨在通过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在宏观层面上,缩小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中观层面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重组,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与效益;在微观层面上,节省人力、财力、物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提高资金、设备及校舍的使用效益,实现规模效益。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学校布局调整的出发点是好的。自2001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没有正确理解中央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区别对待”的原则,没有依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因而伤害了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损害了教育公平。

二、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所产生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及其消极影响已经日益显现出来。据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历时两年的调查表明,初中学生的平均辍学率超过40%。研究者认为,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农民对教育付出的成本加大。如住宿费和交通费的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辍学率的上升。当前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给农村学生带来了新的求学困难,而且还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1、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得上学的费用剧增,加重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布局调整后通常会带来部分学生远距离上学,更多学生须上寄宿制学校。由此产生了一笔费用,包括住宿费、餐费、交通费等,使得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从而加剧了农村辍学现象。

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程遥远、困难重重。不合理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使得许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就近上学成为奢望。一些农村中小学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到乡、镇中心学校上学。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山坡陡峭、河道纵横,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布局调整使得部分地区学生学前教育机会被剥夺。在偏远农村,学前教育主要依靠附设于小学的学前班完成,在实行撤点并校之后,已有部分学龄前儿童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此外,布局调整中产生的新的教学点的存在也是暂时的,据当地的教育官员说,这些小的教学点在今后的几年内都可能被撤点,到那时,会有更多学前班的孩子们无法接受学前教育。

2、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加重了教师工作量,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障。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当地情况,盲目合并,使得有些中心小学不仅没有因为合并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反而因为学生人数陡然增加、住宿和后勤配套无法跟上、财政经费状况没有改变、教师教学管理压力过大等沉重负担,学校教育质量难以得到切实提高。目前,不少合并后的中心小学班额都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百人,如果按照标准班编班又会出现校舍紧缺,教师编制不足等情况。班额的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难以得到保障。

3、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增加了政府负担,而且造成了新的浪费。为确保学生安全与健康,政府

必须尽量满足学生食、宿条件。因此,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扩建学生宿舍、食堂、澡堂等,还要增加小学生各种学习和活动器材,而撤并和减缩的中小学原有用房和设施则被闲置,这正是盲目撤并带来的新的浪费。

4、不合理的布局调整使得一些地区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感情受到伤害,产生社会稳定的隐患。目前。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农村学生求学困难与广大农民子女受教育的强烈愿望之间产生了矛盾,经济、生活负担的加重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民群众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产生怀疑。尤其是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急速撤减,撤并后的中心小学校舍、师资和教学质量与一些较好的村办学校差异并不大,农民看不到撤并的优势,更是对布局调整工作产生不满,导致当地干群关系紧张,多次发生农民群众因不满撤并当地学校而集体上访、静坐,甚至扛着锄头包围镇政府等事件。

三、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反思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但是,从近年部分地区布局调整工作中凸现的问题及其严重影响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对布局调整工作的理解与实施存在着不少失当之处,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倒退,伤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位,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切实做好布局调整工作。

首先,各级政府要深入、正确地理解国务院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内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决不等同于简单的“撤并”或“收缩”,而是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根本出发点,对于中小学应科学合理地或“撤”或“并”,或“调”或“增”。各地方政府必须全面、科学地理解中央的调整政策,深刻地领会中央政策背后深层次所代表的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并真正认识到衡量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各项调整工作与措施的结果都必须围绕着与有利于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以保障更多的农村学生能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

其次,中央要加强对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的有效监督。中央要聘请一些有农村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专项调查小组,深入地调研本地的地理、人口、经济和原有学校的设置与质量等实际情况,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地理等客观实际合理地规划调整工作,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一位,在一些条件适宜、成熟的地区可以适当合并,而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实事求是地做好有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同时向地方政府提供合理化的建议,有效监督地方政府在布局调整过程中的所作所为,防止一些地区伤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感情的事情再次发生。

再次,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布局调整后各项配套设施与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落实。从当前布局调整中所产生的问题来看,一些地区寄宿制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条件的严重不足和管理力量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调整工作有效开展和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各地政府应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积极落实学生吃、住等生活的配套设施,从最基本的改水、建厕、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最基本生活。同时,当地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核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职主管教师编制,以保证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与心理的正常、有效的管理与引导。

最后,农村中小学教师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加强自己的专业素质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当前,不少合并后的学校班额都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百人,班额的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难以保障。整合后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主动适应新形势,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自己的教育理论学习,在认真研究农村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把握农村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束语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它关系到农村义务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在布局调整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带来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已经为我们敲起了警钟。一方面,我们要尽快采取措施,制止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撤并”行为,并对已经造成的不良后果给予积极有效的调整;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尽快对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及其工作进展进行监督与评估,确保各地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稳步推进布局调整,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责任编辑:曙光

猜你喜欢

农村中小学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探讨
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孝道”和“公平”观念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